红军十一师吧 关注:6贴子:9
  • 0回复贴,共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子午岭桥山中段的陕甘边界山区以及沮河流域沿岸,活跃着一支使敌人闻风丧胆、驰名陕甘边区的红军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就是由刘志丹同志亲自创建的、为开辟陕甘边中宜根据地屡建战功的、黄陵人民的第一支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中宜游击支队。
1930年腊月,刘志丹同志率领的南梁游击队在宁县盘克原一带被敌包围打散,余部百余人转移到中部(黄陵)县老芦堡一带。当时年关逼近,天下着大雪,人困马乏,无粮无草,处境非常困难。刘志丹同志分析了小石崖罗连成民团的情况,认为罗连成受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打击和限制,有不满情绪,在反对蒋介石方面与红军有共同之点,可以利用。于是,刘志丹同志决定同该民团搞统战。他派人去联系后,又亲自同罗连成谈判,启发、开导、教育他们。罗连成思想转变后,小石崖民团与游击队达成了“互不侵犯”之协议,建立了统战关系。当晚,罗连成民团就给游击队送来了食物、枪支、弹药。
1931年10月,陕甘边南梁游击队和以晋西游击队为骨干组成的陕北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 西北反帝同盟军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此间,刘志丹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伤病员,经常到小石崖民团疗伤养病,主力部队也不定期地在此休整。在红军的影响下,小石崖民团中的部分人向20刘志丹提出参加红军。1932年冬,刘志丹决定在民团内部组建一支革命武装,并发给一面红旗,上书“中国工农红军中宜游击队”。队长魏老五,天后由贾生意继任。由于红军与民团签订有“互不侵犯”的协约,加之力量薄弱,便决定偃旗息鼓,刘志丹让他们先隐蔽活动,主要在民团内部做团丁的思想转化、培养力量和对红军伤病员的护理以及给红军输送武器弹药等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再公开打出旗号。
1933年11月,“包家寨会议”之后,陕甘边特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宜游击队,公开打出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陕甘边南区革委会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让隐蔽在小石崖民团的游击队员继续隐蔽,重新组建了一支公开的中宜游击支队,由苏继堂任指导员,邵富林任队长。这样以来,就有了两个中宜游击队,一个是公开的,一个是隐蔽的。1934年7月,小石崖民团内部哗变,一个班长误把民团头领罗连成打死。该民团的游击队员带着十几个团丁找到陕甘边特委,要求公开当红军。红26军42师派了几个干部和战士,对他们进行了整训,重新组建了一支保卫性的武装,名为中宜保卫队。
中宜游击支队的成立,标志着中宜人民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正式诞生了。从此,该支游击队在苏继堂、邵富林的带领下,以小石崖为中心,广泛开展革命活动,队伍不断壮大。游击队主要活动于中宜地区的双龙、上畛子、建庄、店头一带,不定期地出击偏桥塬、隆太塬等地区。他们打土豪、分粮财,先后处决了30多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从而使广大穷苦农民扬眉吐气。游击队经常神出鬼没、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当时,中宜地区流传着一首赞颂苏继堂的民谣:“腰插二十响,肩挂冲锋枪,身背大马刀,很少放空枪。”有一个班长,乘敌人睡熟之机,独自一人俘虏反动民团10多人,缴枪10多支。当时敌人流传着“宁打其他队伍一营,不打苏继堂队伍一兵”的顺口溜。游击队同国民党驻军及反动民团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打的敌人昏头转向,闻风丧胆。反动派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苏继堂的游击支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6-09 10:5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