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吧 关注:1,713贴子:17,686
  • 1回复贴,共1

李靖与《李卫公问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1楼2008-01-11 13:04回复
    二、浅谈《李卫公问对》的真伪问题
      
      作为军事家,李靖不仅创造了一系列堪称典范的经典战例,也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文字资料。杜佑的《通典》之中就录有《李靖兵法》,《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李靖六军镜》三卷,清人王宗沂曾经将这些资料收集成册,编为《李卫公兵法》。而对于李靖军事思想阐述最为详细,对后世军事家影响最大的,则是《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又称作《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或简称《问对》。最早见于北宋,由著名学者阮逸进献于宋仁宗。《李卫公问对》文字浅显粗鄙,而且所载与《通典》、新旧“唐书”少有相合之处,因此这部书自出现伊始就被人指为“伪书”。宋代就有陈师道的《后山谈丛》、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何薳的《春渚纪闻》指出这部书根本是阮逸自己的作品,伪托李靖。特别是何薳的《春渚纪闻》中的记载,对后世影响很大。何文说苏轼曾经亲口说过《问对》一书为阮逸伪撰,苏轼的父亲苏洵曾亲见其草本。正是由于这部书为“伪作”,因此后人撰写《太平御览》、《武经总要》时都不收录此书。
      也不是没有相反的意见。南宋人王应麟所撰《玉海》卷 141《兵制·兵法·〈李卫公问对〉》条引《书目》说:“李靖《兵钤新书》1卷,载靖与秦王论兵,如《问对》书。”,认为此书包含了李靖与李世民谈话的资料。元代马瑞临作《文献通考》时,曾经怀疑此书为宋熙宁年间所辑录的《卫公兵法》。清人胡应麟《笔丛》则认为这部书“词旨浅陋猥俗,最无足采。”类似唐人的文风。
      笔者不是训诂学家,没有对《问对》一书的真伪作过详尽的考证,因此对《问对》的真伪也不敢妄下结论,仅仅想谈谈自己对于《问对》一书真伪的一点意见。
      《问对》之中谈到了唐太宗身后对重臣李绩和长孙无忌的安排,姑且不言以李世民的心机是否可能将这样天大的事情拿来与李靖讨论,即使这样的一次谈话真的存在,也必然是在高度的机密状态下进行的,不可能有第三人在场,李世民与李靖都不会对谈话作下记录,因此,这部书的执笔者绝对不可能是李靖。
      宋人治学重文轻武,阮逸本人是宋代音律大家,不通兵务,也不太可能自己撰写这样一部兵书。而且,宋人为学严谨,为文雅致,以阮逸的身份,如果伪托唐人作书,也一定不会采取对话录这种在宋人看来不正规的体裁,因此,这部书的作者也不太可能是阮逸本人。当然,阮逸作为该书的收藏者,也很可能对这部书进行了一定的整理。
      实际上,仅仅从《问对》一书本身,就可以得到关于该书作者的不少信息。《问对》一书所叙述的史事与史书记载大都吻合,且谈论军队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数家珍。从中不难猜测,该书的作者对军旅生涯极为熟悉,对李靖本人及其时代也极为了解。而从书中文字来看,其粗陋显示了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书中所包含的军事思想博大深邃,又与《李靖六军镜》等书一脉相承,应当不是由作者所发明。从这些迹象上,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部书应当是由文化水平不高,但有过实际的军事生活体验、并且对李靖本人及其的军事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和领悟者所执笔,虽然伪托李靖,但实际上记载的仍然是李靖的军事思想,是研究李靖及其军事思想极为重要的著作。神宗在临熙年间就把《问对》列入《武经七书》,立于宫学,是独具慧眼的。宋人戴少望在《将鉴论断》对该书曾经如是评价: “《问对》一书,兴废得失,事宜情实,灿然华举,皆可垂范将来”。


    3楼2008-01-11 1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