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74贴子:2,995,942

重新认识人生和世界——写在放弃佛教两年之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我曾经信佛十年,看经、念佛、念咒、参禅、打坐、吃素都实践过。最终在前年,我放弃了佛教。不可否认的是,佛教对我的思想、我的行为范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我放弃了它,往日的痕迹还在。对佛教的反思也逐渐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宗教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代,远古先人畏惧大自然的威力,于是想象出了神。佛教却不是这样,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动乱的城邦混战时代,悲观厌世,离家修行,他没有设想出超自然的神灵,而是用内观的方法止灭心灵之苦。客观的说,原始佛教(小乘佛教)还是比较质朴的,没有偶像崇拜和众多混乱的经咒。原始佛教的佛陀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思想家,即使你不赞同他的思想。小乘佛经里的佛陀会和弟子辩论,没有“谤佛”、“谤法”之类的诅咒。
大乘佛教产生的年代我没有考证过,但大乘明显偏离了小乘质朴内敛的优秀传统,大乘佛经里面佛祖出场总是大地震动、天女散花等夸张场面,充满神话色彩。很多学者认为,大乘不是佛教,而是异化的印度教。大乘有几个特点:1、偶像崇拜。要求信徒给佛菩萨造像,供养偶像。比如《地藏经》就长篇累牍的宣传造像的功德;《法华经》要求信徒自焚供养偶像。2、功德宣传。大乘宣传信佛、供僧的功德,即使是大乘的早期经典《金刚经》,也说宣传该经的功德“不可限量”。3、地狱恐吓。对于质疑、诽谤大乘的,大乘就诅咒其下“无间地狱”。
东汉年间传入中国的佛教就是大乘。东汉和三国时期,政府不准汉人出家。到了南北朝乱世,大乘终于在中华大地站稳脚跟。两个原因:一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支持;二是乱世之中,百姓生命朝不保夕,于是寄希望于来世和彼岸。最明显的是东晋僧侣慧远根据大乘的《阿弥陀经》,创造了净土宗。当时,南朝的首都建业(南京)是佛教中心,唐代诗人杜牧还记载这段历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大乘到中国初期水土颇为不服。但很快大乘就用三世因果笼络了信徒。大乘对信徒宣传,这辈子活得悲惨是上辈子做坏事太多。这辈子信佛行善,下辈子就能享福。信徒相信三世因果之后,就能对自己的苦难有所接受,并且做些善事以求来生幸福。佛教徒安于现状,行善积德,不反对王权和政府,自然和统治者维稳的意图相符合,所以统治者也支持佛教。历史上发生过“三武一宗”的毁佛事件,根本原因不是佛教教义问题,而是佛教的滋生壮大威胁了国家的财政和兵源。所以,只要佛教继续听话,今后国家也不会打压它。


1楼2014-06-08 10:52回复
    (4)
      我认识一个曾经信佛又放弃佛教的朋友。他英语很好,信佛的时候把很多佛教资料翻译成英文。他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接受了佛教诸法空幻的理念。他说信佛那几年,他不停暗示自己世界是虚幻的,最后心灵发生扭曲,丧失了生活的动力和机趣。他非常博学,后来看到德国唯物主义大师费尔巴哈的思想“宗教会异化人性”,于是断然放弃佛教,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
      我在信佛的时候,也一度接受了“一切唯心造”的佛教思想,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无自性。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必须吃穿住用,外在环境时时刻刻发生作用,很难用明了自心的方法去超脱。即使是所谓大彻大悟的僧侣,也需要别人的供养,即使不要供养,也要自耕自足。
      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人希望用冥想、开悟等手段摆托生活的羁绊,完全是唯心的路子。可结果印度人也没有超脱,混乱、肮脏,恶性强奸层出不穷。心灵和物质都不能偏废,绝对的物质化不行,绝对的心灵超脱更行不通。物质条件是基础,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谈更高层的艺术和文化。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之上的。春秋时期的贤相管仲说过“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物质基础,一切都是空谈。佛教历史上四次被灭,就是因为佛教威胁了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本不是什么“法劫”。有时候用简单的唯物主义看问题,反而很清晰。可佛教徒不愿意承认佛教是威胁到国家经济才被灭,还编造出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后下地狱的谎话。
      所以幸福的人生必须兼顾物质和心灵,但物质是基础。人年轻的时候必须奋斗,到了中老年才不会为生计奔波。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掌握一门谋生技能,合理规划收入,到了中年之后就能“进可攻,退可守”。进可攻,就是说有机遇,继续为事业奋斗;退可守,就是说机遇不好,也能凭技能养家,进而去研究一些艺术类的东西,开辟生命的新天地。
      自强不息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东亚儒家圈国家的共识。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只有亚洲四小龙。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四小龙国家人民的努力和自强也是世界其他民族难以比拟的。


    5楼2014-06-08 11:26
    收起回复
      (7)
        最后一章说说自己现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前信佛十年,被佛教思想洗脑,悲观消极。如今走出其樊笼,却生机勃勃。
        佛教经典浩如烟海,大乘佛经有几亿字,充满了矛盾、荒诞的论调,如果不加分别的接受,佛教就说你获得了“大智慧”。中华儒道二家的东西却很精炼和谨慎,《老子》五千字,《论语》不到两万字。佛教逻辑是印度人的因明,繁琐而空虚,对于指导客观实践毫无一用。华夏文化至简至易,孔子的治国思想是“立信、足食、足兵”,老子治国思想是“虚心实腹”,却非常管用。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起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说到四小龙都是东亚儒家圈国家,崛起时都用道家“不争”的方法治国。
        年过三十,回头看马克思的哲学,大多都是真知。比如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互动原理、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内外因作用原理,都能解释很多社会现象。新中国以马克思的无神论立国,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跳出宗教的条条框框,吸收华夏先哲的精华,广泛学习现代科学,坦然面对人生的顺逆,我想这是目前应该做的。通过生活的磨练,看多了世间的艰辛,我再也不信什么“一切唯心造”,我要接受客观世界的现实,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命运不是指赚钱,而是在人才、人格、人文等方面提升自己。我更不信什么佛菩萨慈悲度世,真正救自己的是自己。自己过得好,就努力让别人过得好;自己能立足,也希望别人能立足。我突然发现,自己目前所领悟到的,正是小时候父母教育自己的。而宗教,真的会异化人性。马克思说否定之否定,放弃佛教之后重新思考,才发现世界观也好、人生观也好,都是很简单的。努力、知足、涵养道德、顺应人生,就这么简单!
      (全文完)


      9楼2014-06-08 13:07
      收起回复
        说得好!中华先人都是教人对于尚未证实的,应该如是的告诉别人,而不是去洗脑宣传。佛教的欺骗罄竹难书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6-08 13:24
        回复
          佛教存在了两千多年,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可能是因为时代变了,风情变了,所以才有些部分不适用!亦或是你还是对佛经的理解还不够深,看的太前面了。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好与不好你这样说都说明你是愚者,因为这是你主动的发表言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6-08 14:07
          收起回复
            说得好,你现在学到的才是大乘内容。任何神化的东西都是应反对的,包括佛道基督万万岁的东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6-08 14:16
            收起回复
              反迷信算我一个。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6-08 14:41
              收起回复
                我到没有,学到现在才认识到佛法的圆融。


                15楼2014-06-08 14:48
                回复
                  好文章。一针见血,我就不喜欢佛教满口的报应,老子说的多实在。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感觉跟他是朋友一样的论道。读佛经感觉就是奴隶,你不信如何如何,怀疑如何如何,反对如何如何。


                  16楼2014-06-08 14:56
                  回复
                    一家之言,也是你的切身体会。做任何事情都会在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出现无法逾越的鸿沟。是坚持还是放弃?一念之间,结局发生改变,我只能说佛度有缘人。佛性即是人性。佛书你还没有明义啊!智慧由万物而来。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4-06-08 15:07
                    收起回复
                      金庸老先生有一部《侠客行》,最终练就绝世武功的不是所谓的武林高手,而是一毛头小子,你和佛无缘,现在我告诉你佛教一千年传承下来,是有其理由的,是有其精华的,吃斋,念佛,清贫度日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锻炼你的心智,好了只点拨到此。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4-06-08 15:24
                      收起回复
                        佛信仰别人,但为什么一定要信仰他人呢。佛说,佛在心中,所以还不是信仰自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06-08 15:52
                        收起回复
                          我认为今世忍,还不如今世闯,几时后一世不苦了,后一世的你也不是今世的你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06-08 15: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