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小猫吧 关注:21贴子:3,100
  • 12回复贴,共1

转:父母都是偏心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图片]图片来源:TimeMagazine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家长都会用毋庸置疑的口吻吿诉自己的孩子们:我们决没有偏心眼,你们几个我们都爱。但事实上,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父母总会更宠爱某一个孩子。
偏爱谁?
2010年3月,一位两个孩子的美国母亲在Babble.com网站上发了一个名为“我认为我爱儿子多一点”的帖子。她描述了相比女儿,她从小儿子那里得了到更多的温暖。不出所料,她遭到了攻击,有人回应说,“我为你的女儿感到伤心!”但是也有人回应说:“我完全理解你。我也这样觉得。”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敎授凯瑟琳•孔戈尔(Catherine Conger)曾对384对兄弟姐妹及其父母进行了硏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表示自己偏爱某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通常是老大。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出来的比率比实际偏低,因为在硏究过程中,父母们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美国《时代》周刊资深编辑兼作家杰弗里•克鲁格(Jeffrey Kluger)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名为《手足效应: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什么?》(The Sibling Effect:What the Bonds Among Brothers and Sisters Reveal About Us)。他写道:“科学家无法看透这个家庭秘密,但这一切瞒不过孩子们的眼睛。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兄弟姐妹们就会为了争得父母的宠爱使尽浑身解数。我最聪明!我最有趣!”谁能赢得父母的宠爱是很难预测的,在有的家庭里,父子关系犹如铁哥们;而有的家庭里,女儿则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在有的家庭里,知女莫如母,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也有些家庭母女间有隔阂,母亲更喜欢儿子。当然,这些规则在施行计划生育以及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在家庭中,受宠的孩子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但很少声张;而不受宠的孩子只能像受伤的小猫那样痛苦不堪,独自舔噬伤口。偏心无疑会给孩子造成伤痛,很难理解这为什么会成为人类本性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天生反叛》一书的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弗兰克• 苏洛威(Frank Sulloway)用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这一问题:这是父母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结,因此爸爸妈妈偏爱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后代,因为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把家族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动物本能。长冠企鹅(crested-penguin)妈妈会把两个蛋中较小的那个踢出巢外,这样它才好专心致志孵那个大蛋。黑鹰妈妈对于它的大宝宝把小宝宝撕成碎片,基本上视而不见。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的动物学敎授道格拉斯•莫克(Douglas Mock)说:“要老二是为了保险起见。如果老大健康,老二就可有可无。”固然人类要比黑鹰聪明很多,也更具爱心,但是我们还是从潜意识里继承了这种动物本能。
为什么老大通常最受宠爱?个中原因企业家最了解——这类似于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沉没成本规则,即你在开发一个产品时付出更多的精力,你就会更积极地期待它结出硕果。这种投入往往是有回报的。在大多数家庭中,老大通常最高、最健康,因为在老大小时候没有人跟他争抢资源。2007年挪威的一项硏究表明,老大的智商比弟弟妹妹们平均高出3分,部分原因就是老大在人生早期阶段占据了父母的全部注意力。不要小瞧这3分,苏洛威指出:“这意味着,很多家庭中第一个孩子能进哈佛,第二个则不能。”
老小们也自动发展出一套防守生存技能,他们具有楚楚可怜的魅力。硏究兄弟姐妹关系的心理学家们称之“弱势策略”,对于年纪最幼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在游戏中生存的必要技能。偏爱最弱小的孩子,是一个有悖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规则的选择。
不过,爱心并非人类独有,只是人类应用更多。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家莎拉•布莱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发现,欧美常见的一种水鸟黑鸭(coot)和其它鸟类不同,并非专注于抚养最强壮的雏鸟,而是尽可能照顾到那些弱小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提高后代的生存数量。黑鸭从外表上来看都一样,如果母亲记不得谁是最小的,大自然会给予非常明白无误的提示——幼小者顶部有一簇红色羽毛。这点红色羽毛不会保留很长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黑鸭妈妈会多给红脑袋的幼鸟一些食物。
父母们还都不肯承认自己偏心长得好看的孩子,但科学家们不相信,因为无论在家庭、职场还是婚恋市场,一直都存在着外貌偏见。除了外貌之外,性别所起的作用更大。父亲会在“前世的小情人”面前百依百顺,母亲则对儿子百般宠爱。总体来说,母亲爱长子,父亲爱小女。
对此,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恋母情结”作为解释,但现代硏究已经排除这一因素。矛盾的是,父母似乎更看重异性子女与自己的性别特征相关的部分,比如敏感的母亲偏爱具有诗人气质的儿子,从商的父亲偏爱读MBA的女儿。这其中繁殖自恋情结可能再次发挥作用,复制一个自己是很难的,但即便孩子在相貌上不像你,至少可以在行为上像你。有时这些特质可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获取多一点宠爱的战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就像树叶,会自动分散排列,防止上面的叶子把阳光全部遮住。“孩子们比心理学家聪明多了,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最大的好处。”苏洛威说。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6-08 03:39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6-24 14:06
    回复
      挖上来


      IP属地:北京7楼2014-07-12 01:54
      收起回复
        @只使用一次dead 你怎么看


        IP属地:北京8楼2014-07-12 0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