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娣吧 关注:130贴子:922
  • 7回复贴,共1

『娣心引力』【旧闻】送戏下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6-07 10:40回复
    昨天看到这张影迷会分享的图片,才想起来这几篇报道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6-07 10:42
    回复
      2025-07-22 03:2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记者在基层:“京评梆昆曲”五大剧种齐下乡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2日 07:24
      “名角明星们来喽!”昨天下午3时,朝阳区黑庄户乡郎各庄村快板刘文化大院内50多位村民齐齐起 立,拼命鼓掌,欢迎北京市文联、北京市剧协的艺术家们前来交流演出。
      没有欢迎仪式,连客套寒暄也省去了。一进门,艺术家们便想先听听乡亲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情形。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伙都寻思咋样过得更乐呵,文化生活的形式还是蛮多的。”一位村民代表说。 “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些,都有哪些形式,开展的状况如何呢?”北京市剧协秘书长杨乾武更想听到具体的 事例。
      “快板总得算一样吧。”快板刘文化大院“院长”刘世华一句话逗乐了大家伙儿。来自崔各庄乡马南里 社区的桂继荣接过话茬儿:“我们那儿每天扭秧歌的人数要超过两百,在我们社区平常聚一块唱上几嗓子 的票友都不下八十人。”说完她大方登台献唱红灯记名段《光辉照我永向前》。
      随后登台的是评剧旦角、白派第四代传人王冠丽,她为现场观众带来评剧经典选段《秦香莲》,台 下叫好声数次淹没演唱的声音。
      热闹的联谊演出吸引了不少闻声赶来的村民,大院更拥挤了。北京曲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许娣带来曲 剧经典曲目《摘豆角》,清丽的唱腔唱出欢快的劳动场面。北京著名京梆子表演艺术家王洪玲则带来梆 子名段《大登殿》。叫好声不绝于耳。北方昆曲剧院名角史红梅笑言自己是把昆曲送到大院的第一人。 她随后清唱了昆曲名段《牡丹亭》。为了便于大家听明白,演唱前她还特意先诵读了一遍唱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6-07 10:43
      回复
        五剧种艺术家送戏进大院
        2011-09-02 00:00:00 来源:晨报
        晨报讯(记者 张硕)昨日,朝阳区黑庄户乡郎各庄村快板刘文化大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表演者。 程派名角迟小秋、京梆子表演艺术家王洪玲、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许娣、著名昆曲演员史红梅等人在 北京市文联的组织下,来到文化大院为当地的村民们表演。演员们入乡随俗,清唱起村民们耳熟能详 的选段,而表演之余,与当地的文艺爱好者亲切交流,整场演出更像是一场热闹的聚会。 这台深入到黑庄户乡的特殊演出,是为落实市领导“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号召,由“京评梆 曲昆”五剧种的著名艺术家领衔,在快板刘文化大院举行的“首都文艺家走转改活动”。村民们闻讯早早 地赶来观看,本来只有百余个座位的大院座无虚席,许多村民更是站着从头听到尾。 “首都文化繁荣大发展,打起我的快板笑开颜。”快板刘文化大院的主人刘士华首先为村民们带来了 一段快板,随后来自另一个文化大院“援朝文化大院”的票友也为村民们演唱了京剧。接着,程派名角迟 小秋上场,一段《光辉照儿勇向前》迎来了阵阵叫好声,在村民们要求下,迟小秋又加演了一段程派 的《苏三起解》。 来自“援朝文化大院”的演员桂继荣,在看到迟小秋的表演之后非常激动,“平时我们经常跟着电视 和迟老师学唱,没想到今天竟然见到了她本人。我知道迟老师经常下基层慰问演出,我也希望她能够 在业余时间,多来我们文化大院,对我们这些业余演员加以指导,帮助我们提高。”而迟小秋也留下了 自己的联系方式,承诺村民们还会再来演出。 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许娣,在表演之余参观了文化大院,她对参加表演的文艺爱好者的表演赞不 绝口,“我也住在朝阳区,却是第一次下到咱们村演出。看到条件这么好的文化大院,我才切身感觉到 大家的生活水准提高了。没想到这些业余爱好者们表演得这么专业,舞台上的门道、专业上的技巧他 们都摸清了,这也说明,我们的业余文化活动开展得特别好。”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6-07 10:47
        回复
          北京文艺界“走转改” 深入基层“接地气”
          2011年11月02日 13:2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涌动京城的文艺热潮
          ——北京文艺界“走转改”活动纪略
          作者:王春梅
          9月1日,朝阳区郎各庄村,戏剧家走进农家大院唱大戏。
          9月5日,门头沟区灵角村和琉璃渠村,作家与基层文学爱好者结成帮带对子。
          9月6日,怀柔区北宅村,曲艺家为村民表演说学逗唱。
          9月8日,怀柔区北沟村,画家住上百姓土炕,体验生活,描绘美景。
          9月15日,昌平区香堂村,北京市文联和谐之声艺术团冒雨为村民演出。
          9月23日,密云县少年宫,民间文艺家向县里中小学美术教师传授面塑技能。
          9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魔术师为学校师生表演精彩节目并举办魔术讲座。
          10月19日,大兴区后辛店村,书法家为村民书写作品,指导书法创作。
          10月23日,密云县大城子镇,摄影家给农村群众拍摄全家福。
          10月25日,延庆妫川,舞蹈家辅导培训基层文化馆舞蹈干部和志愿者。
          10月27日,房山区堂上村,音乐家进村入户进行采风创作,并对群众业余合唱 团进行指导。
          ……
          秋冬时节,天气转凉,然而在北京城区的各大社区和京郊大地却涌动着一股文艺 的暖流。由北京市文联组织的首都文艺家“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行动。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300多人次的艺术工作者深入到北京的12个区县、24个社 区、农村及学校,开展了20多场文艺活动,惠及数万群众。艺术家们深入基层、走到 田间地头、来到群众中间,切实为广大人民送去了一大批优秀的精神食粮,极大丰富 了基层文化生活,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沉下身子,迈开双腿 深入基层“接地气”
          8月24日,首都文艺界发出倡议书,宣告“走转改”活动正式启动。北京市文联党 组书记陈启刚介绍说,这一活动是为了响应中宣部和北京市委提出的“走转改”的要求 而开展的。北京市委对于“走转改”活动非常重视,范围从新闻领域拓展到了文学艺术 领域和社科领域。文联作为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响应号召,搭建服务平 台,鼓励和组织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生活、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 去,为他们送去优秀的文艺演出和作品。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6-07 10:53
          回复
            北京市文联12个文艺家协会在倡议书发出后迅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首都的文艺 工作者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掀起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热潮。对于参与这 一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普遍认为是沉下身子,迈开双腿,深入基层“接地气”的好机 会,有助于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艺术创作。“很希望有机会到基层走 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老百姓的生活,也给自己的创作多增加些生活的积累,而不 是闭门造车。”文艺家们纷纷表示。
            “文艺创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文艺工作离开了生活就是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产生了作品,那也是苍白的,是没有灵魂的。”音乐家车 行和李昕已经随北京市文联走了好几回基层了。他们认为,艺术家只有真正把两脚扎 在生活之中,扎在群众中间,作品才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是他们乐于参加这个活动 的原因。而在怀柔区北沟村体验生活、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了两天的画家王明明更是 深有感触。他说:“外出写生创作绝不是概括性地‘描摹’生活,而是需要从自然中提取 艺术创作最需要的部分,有所取舍地抓住事物的精神,才能在后期创作中产生出感人 的作品。而像走进北沟村这样的活动,就调动了艺术工作者对于祖国山川的创作激 情,走进农村与村民一起生活,其实就是体悟我们内心之‘境’的一种方式。”
            “人家是业余爱好,却这么认真,这么专业……生活好了,对文艺的要求高了,这 是对我们专业演员的鞭策和鼓励。”在朝阳区郎各庄村,来这里采风送戏和进行辅导 的曲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许娣,在看过65岁的村民刘世华老人表演的快板后不无感 慨地说。艺术家们表示,在走基层的过程中,他们从群众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 灵感的火花也不时地被碰撞出来。在房山区堂上村采风演出时,演出广场前的台阶上 坐了7个头上戴着不同颜色围巾的村民,李昕立刻借了相机把这个场景抢拍下来,他 激动地说,这7位村民就像是7个排成一排的美妙音符,这种在生活中最朴实的美却着 实在他心里激起了波澜,勾起了他创作的兴致……这样的例子在首都文艺界“走转改”活 动中不断地涌现。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6-07 10:54
            回复
              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百姓受益实惠多
              一次关于“走转改”的干部党员和文艺人才轮训,一系列面向基层的文艺汇演,一 系列面向群众的艺术展览,一系列深入生活的调研采风,一个文艺家大讲堂,一次总 结表彰会。《北京市文联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方案》提出 的“六个一”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文学艺术家采风、画家画北京、书法展、摄 影展、和谐之声艺术团演出、边村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也赢得了群众的喜爱,让 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文艺的实惠。
              “节目真好看。我可爱听唱歌了,啥歌都喜欢。演员唱得可真好听。”房山区堂上 村的梁大爷看过艺术家们送上的节目后高兴地说。怀柔区北沟村78岁的邢大妈听说画 家要给自己画像,又高兴又紧张,为此她还特意换上了一件自己最喜欢的衣服。看着 艺术家完成的画像,大妈乐得合不拢嘴,不停地说:“像,真像!”“面塑是小学教材 里本来就有的一课。因为可以用彩泥捏出各种小动物,这一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在密云县少年宫,一位美术教师在接受完面塑艺术大师张宝琳、张俊显指导和培训 后表示,两位艺术家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绝活”,对于他们以后开展相关的课程帮 助很大。在通州区前北营村,村民们在拿到林岫、丁嘉耕、孟繁禧、彭利铭等书法名 家书写的“家和万事兴”、“东风化雨”、“物华天宝”等墨迹后如获至宝,忙不迭地将作 品挂上自家的墙壁……
              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民间文艺、曲艺、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 正轮番地进入到北京城乡的文化大院、田间地头、街道社区、露天剧场,在浓浓的文 艺气息中,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于艺术家,他们很少能够这样近距离地接 触;对于艺术,他们从未这样充分地享受过。文艺界的“走转改”丰富着北京居民的文 化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到了北京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
              扎实推进,成效颇高 循序渐进成常态
              “通过‘走转改’活动,一方面是想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精神食粮,满足他们对于文 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活动中受到精神的洗礼和锻炼,从而有 利于其文艺创作和艺术表演水平的提高,尤其有助于促进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成长。 ”陈启刚这样来诠释北京市文联开展这一活动的初衷。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6-07 10:55
              回复
                在实际活动中,艺术家们努力做到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带进门、送进家,每走 一个基层单位,带去一项文化活动,服务一片群众,广交一批朋友;在思想上真正弄 清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增强了文艺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讴 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历史责任感。音乐家熙音朝鲁告诉记者,他已经参加了两 次北京市文联的走基层活动了。第一次是9月初随北京音协到石景山鲁谷社区,他们 不仅为居民们自发组织的歌咏队进行了辅导,还专门为社区居民创作了歌曲。10月中 旬,在北京市文联小剧场,对之前创作的19首歌曲举行了小型试唱会,音乐家们和社 区百姓共同打分,评选出优秀歌曲,并印制成歌曲集向全市社区居民发放。活动中, 老百姓得到了文化实惠,艺术家促进了创作,他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成效。
                此外,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等都在活动当中颇有收获,出了很 多作品,而这些成果也都已经或将通过展览展示等活动给以集中的呈现。活动也因此 获得了人民群众满意和艺术家满意的双赢,基层广大群众和艺术家们都认为,北京市 文联的“走转改”活动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活动开展得很实,以平均每周两场的频率推 进,地点范围广阔,既有城区也有农村,还包括部队、学校等,从点到面布局很全 面,一定要继续开展下去。
                据悉,下一步,北京市文联将把首都文艺界的“走转改”活动作为一种常态来进 行。陈启刚表示,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到基层 中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促进艺术生产,多出精品、多出广大人民群众所需 要的艺术作品。北京市文联将把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进 一步贯彻好、开展好。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6-07 1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