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吧 关注:11,606贴子:67,331

【原创】祭明孝宗五百零九年祭日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天是孝宗五百零九年的忌日,由于学业繁忙,忘记发帖,今天来补一下。(注:由于赶上孝宗祭日以及半个月后要期末考,我准备先复习,然后写好孝宗的祭文,最后再来写耽搁差不多要一个月多的成弘之治)


IP属地:浙江1楼2014-06-05 17:18回复
    前言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六日,年仅三十六岁的明孝宗,奄奄一息。在他身旁站着一位小宦官,他叫张瑜,还有一位司礼监太监戴义。宫外站着三位大臣,分别是刘健、李东阳、谢迁。自然,按照当时情景的假想。皇帝身旁自然不会只有这几个人。但是在后面的场景里,就是由着六个人演完这一场明王朝的一场悲剧情景。
    戴义见到三位阁老已在宫外等候,赶忙将他们宣进。孝宗吃力地从塌上站起来,徐后坐下。看见三位走近宫中,孝宗挥一挥手,说:“上来”。等到三位叩头于塌下。孝宗说:“朕承祖宗大统,在位十八年,今年三十六岁,乃得此疾,殆不能兴,故与先生每相见”。三人一听此言,急忙说:“陛下万寿无疆,偶尔违和,暂须调摄,安得遽为此言?”孝宗心里明白,刘健他们这是在安慰自己,于是苦笑地说:“朕自知之。亦有天命,不可强也。”这时候,张瑜拿水给孝宗漱口,漱完口后。,张瑜就端药给孝宗喝。孝宗没有说一句话,也许他已经预感到了什么。但张瑜仍极力地说:“再进此一服,即无事矣。”(《治世馀闻·上篇卷之四》)
    孝宗喝完药后,夸奖刘建等三人多年来为国效忠,一句“我知道”,不知会不会让刘健这个脾气火暴的人潸然泪下。停顿一会后,孝宗忽然想起来他要说什么,就跟三位大臣说了:“朕蒙皇考厚恩,选张氏为皇后,成化二十三年□月□日成婚。至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东宫,今十五岁矣,尚未选婚。社稷事重,可亟令礼部举行”(根据《明宪宗实录》的记载,可知孝宗成婚于成化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大家一致都说:“行”(《治世馀闻·上篇卷之四》)


    IP属地:浙江2楼2014-06-05 17:18
    回复
      2025-06-29 10:24:20
      广告
      这时,司礼监太监陈宽、李荣、萧敬等人依次赶来,孝宗口述了遗诏,让戴义在他面前写完这份遗诏。写完后,孝宗又想起一件事,转身跟刘健他们说:“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先生每请他出来读些书,辅导他做个好人。”孝宗相信,这三个帮助他稳定弘治中兴成果的三位重臣,一定能够完成自己给他们的最后一个任务。孝宗释然了,夸奖这些人一番,就让他们退下了。(《治世馀闻·上篇卷之四》)
      五月七日,宫中突然传来噩耗,明孝宗朱佑樘驾崩,年仅三十六岁。孝宗死后,据记载“中外臣民方翕然望治,忽罹大变,肝胆摧裂。哭临之日,赞礼已毕而俯伏号恸顿不能起。梓宫所过道傍,老稚无不悲痛。暨奉迎神主至土城,行殿群臣瞻望御容,哭声振野,其淂人心之深如此。”(《明孝宗实录·卷二二四》)
      时间仿佛在那一刹那便定格住了,无论何时,即便是509年后的今天。回望孝宗波澜壮阔的三十六年的历程,不禁令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执笔来缅怀。


      IP属地:浙江3楼2014-06-05 17:18
      回复
        一、童年的悲喜
        让我们回到1470年(成化六年)吧,这一年,明宪宗刚刚稳定好的国内局势突发逆转,天下大旱,一度灾情还蔓延到了京师,不久后,荆襄地区发生了百万流民暴动。可以说,这一年,是宪宗人生的低谷。而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七月初三,他第三个儿子——朱佑樘呱呱落地。
        根据史书的记载,宪宗是在成化五年(1469年),来到内书藏,宠幸了在那边的一个宫女,仅那一次后,那位宫女就怀孕了。那位宫女就是朱佑樘的亲生母亲——纪氏。
        但是在孝宗出生之后,佑樘的境遇并不好。按照各种史料来看,大致有这三种:一是《明史》记载的是纪氏先被贬到安乐堂(就是宫内一个得病要死的宫女、宦官居住的自生自灭的地方),后来居住于西内的吴废后知道了这事,也赶紧来抚养孝宗;二是《西园杂记》记载的是纪氏生了孝宗一开始没吃的,后来天上忽然掉下了一只鸡,第二天就生出了蛋,马上就煮了小鸡,并且也煮了粥,喂佑樘喝;三是《治世馀闻》记载宪宗在一开始就得知孝宗出生,并把他安排在安乐堂掩人耳目,但是到了成化八年,宪宗太子病逝,不久后随着佑樘各种传言已经传出宫外。又过了一段时间,太监黄赐请求迎接三皇子,宪宗说还要打听一下。十一年(1475年),张敏跟万贵妃身边的人贿赂,很快,宪宗就与佑樘相认。


        IP属地:浙江4楼2014-06-05 17:19
        回复
          至于哪一种说法是真,我们可以先排除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系传说,且漏洞百出,不可采信。
          至于《明史》那漏洞就更多了,如“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但是那时候太子还没有死,张敏他想干嘛?所以这个显然是经过张廷玉等人的加工。又如“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 ”在现存的史料来看,张敏替宪宗梳头的史料目前还没有发现。至于怀恩的话,倒是有说过,只不过怀恩那时说孝宗只有三岁。而在综合其他错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明史·孝穆纪太后传》80%以上都是虚构的。(《明史·孝穆纪太后传》)
          《治世馀闻》的说法是来源于宪宗时的大臣尹直所撰写的《謇斋琐缀录》,由于尹直的个人原因,这部笔记没有多少人注意,但是沈德符却说了“尹謇斋虽非贤者,然此时正长禁林,亲履其事,岂有谬误?……尹录所云彭先生,盖彭文宪也,时甲子年彭正当国,而尹以读学掌院,与彭最厚,故得进言。尹所纪未免居功,而情景则不谬云。”(《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孝宗生母》)而从个人角度而言,我是倾向于第三种,当然,宫闱秘史,我们始终都只能探知那么一二,不能悉知,这也只能存疑了。


          IP属地:浙江5楼2014-06-05 17:19
          回复
            在相认孝宗后,宪宗让礼部给三皇子取名,最终定名为“朱佑樘”。但一个月之后,六月二十八日,纪氏忽然死去,五天后,就是三皇子的生日了。这也难怪孝宗会“虽冲幼极知感慕而深自潜晦弗自炫露”(《明孝宗实录·卷一》)。
            至于纪氏怎么死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万贵妃迫害的。甚至有些传说还说万贵妃有一次把纪氏叫来,给她喝了装有剧毒的酒,结果纪氏没多久,就死去了。实则不然,纪氏的死已经是早有征兆了。在纪氏去世两天前,大学士商辂甚至就已经上书跟皇帝说纪氏看上去是要病死了,一定要厚葬她。如果说是什么被勒死、被毒死,绝不可能被商辂看出,还上书给皇帝。
            纪氏死后五个月,宪宗封三皇子为太子,不知佑樘在这中,又是如何的百味交陈,他的母亲已经看不到这一切的一切了,但是他又还要往他的那条人生道路继续走。
            纪氏的死去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尤其是对佑樘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才会后来看到尹直给纪氏写的哀册时,潸然泪下。但对另外三个人来说,他们走向了人生最巅峰的时刻,他们是三个兄弟,名字分别叫——张本、张庆、张敏。
            因为这三个人保护佑樘有功,张本被封为镇守南京抚恤军民,张庆被封为司设监太监,镇守浙江抚恤军民,张敏被封为御马监太监、门监,后为奉敕总督十三团营、操练五军官、抚恤兵马兼司马(礼)监太监、加封一品忠勤公。三人同时被赐蟒龙玉带。
            张敏也因为在这件事上辉煌了整整十年。在那个时候,宪宗送给张敏一个匾额“褒忠祠”,并写了一副对联“御赐忠勤第。科甲世家登。”朝臣之首英国公张懋还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张敏,叫“恩受圣天子,面称忠勤臣”。(《银同朝元门外张家族谱》)


            IP属地:浙江6楼2014-06-05 17:20
            回复
              成化十四年(1478年),九岁的朱佑樘终于被父皇封为太子。当上太子后,宪宗很显然对太子的教育非常的关心,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召集了朝中大部分的学问家,共同编写成了一部书《文华大训》,并将《文华大训》作为太子的教科书。宪宗对这位太子的期望也是非常高的,在《文华大训》的序言这位已经三十几岁的父亲说“此朕是编惓惓属望之心也,祖宗列圣之心也,古帝王之心也!”(《文华大训·序》)
              就在佑樘刚刚当上太子时,宪宗就给佑樘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在上课的时候,皇太子是不能坐着的,避免走神。并且在这一堂课上完,太子必须把上课内容重复一遍教授的内容,只有除了大风雨雪天气以及酷热与严寒才不用上课,否则每天都要上课。并且每天的作业为:春夏秋三季每天写一百字,冬日每天写五十字。
              从这一些举措中,无不洋溢着宪宗浓浓的父爱以及对佑樘的殷殷期望。我们再来看一下宪宗给佑樘安排的老师。分别是万安、彭华、刘吉、刘珝、刘健、程敏政、谢迁、李东阳、吴宽以及另外的一大批学问家。从这些老师中,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万安为首的北党,第二部分是以彭华为首的南党,第三部分是以刘健为首的后起之秀。这些无不为孝宗即位之后革新政策和任用大臣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一部分的老师大部分是有才无德的,佑樘能不受影响,这也可以看见佑樘的内心品质纯洁。)
              除了这些,宪宗还安排了一位宦官叫覃吉,日夜陪伴与孝宗左右,纠正其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怕也就是孝宗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另外一个原因了吧。《明史》在记载这件事时,大力夸赞覃吉说“弘治之世,政治醇美,君德清明,端本正始,吉有力焉”(《明史·覃吉传》)
              但是童年生活总是那么快就过去了,从成化十九年到成化二十三年,佑樘将见识到成化朝最混乱的一段时期,从宫外到宫内,他的心智开始成熟了……
              �第�S��@"� P��。”朝臣之首英国公张懋还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张敏,叫“恩受圣天子,面称忠勤臣”。(《银同朝元门外张家族谱》)


              IP属地:浙江7楼2014-06-05 17:20
              收起回复
                二、朝廷的倾轧
                成化十八年三月,御史言官上书弹劾汪直种种不法行为,宪宗批复“朝廷自有处置”(《明宪宗实录·卷二二五》)。因为当时南党成员尹旻、刘珝等人均为南党成员,且都千方百计讨得汪直信任,所以这对于北党首领万安简直就是眼中钉肉中刺。万安还故意跑到刘珝要跟他一起上书弹劾汪直,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刘珝自然是不同意的,于是万安自己一个人上书弹劾汪直。这一招不仅使自己威信大增,也使百姓开始对刘珝有意见了。
                万安在奏疏中认为,锦衣卫和东厂自建国以来就是相互制衡的,西厂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且汪直已经到大同去了,请求皇帝罢西厂。最后皇帝迫于朝臣压力,只得同意万安的请求。后来谈迁再说这件事时,认为“(万安)亦不亚于商淳安(辂)矣。”(《国榷·卷三九》)实际上,这哪里是万安正直啊,这分明就是为了他巩固自己的实力而做的嘛。


                IP属地:浙江8楼2014-06-05 17:21
                回复
                  2025-06-29 10:18:20
                  广告
                  成化十九年(1483年),迫于朝中压力且边将许宁被亦斯马因打败,宪宗不得已将汪直贬为南京御马监太监,王越除名。而文臣对汪直的愤恨一直延续到了弘治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在王越击败巴克蒙图后,孝宗想趁机召见汪直,结果大臣纷纷站出来,其中大臣张彩愤然辞官,自此之后,史籍再不见汪直踪影。第二年,王越病逝。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有言官举报大学士刘珝的儿子刘镃嫖娼。宪宗听后大怒,他本来对刘珝没参加罢西厂心存疑问,怀疑他的为人,现在儿子嫖娼,可见他的人品极坏,于是大笔一挥,迫使刘珝致仕。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珝致仕八个月前,宪宗就将所有的传奉官都罢免了。当时,张敏听说了这一件事情之后,赶忙跟皇帝说了传奉官的种种好处,希望皇帝重新提拔传奉官。司礼监太监怀恩听说后,急忙到张敏的家,一来到张敏的家,就指着张敏痛骂:“星变专为我辈坏国,外臣何能为?今甫欲正之,汝又坏之,他日天雷且击汝首矣!”诅咒张敏不得好死完不久后,他又说,“吾不能居此矣,汝兄弟一家偏居权要,又欲居我位乎?”(《昭代典则·卷二一》)张敏平时极为骄贵,而且怀恩的地位比他略高,所以不敢吐气。怀恩骂完出气后,就走了。张敏却因此一病不起。宪宗听说这件事后,大惊。想当年自己第二次当太子不久后,就是张敏起早贪黑地来照顾他。在他当上御马监太监后,治军严格,将士们都怕他。同时他又一直竭力保护自己的三儿子。现在生病了,这还了得?马上让太医治病,但张敏最终还是去世了,共计入宫三十八年,根据史料推断,张敏死时应该只有四十几岁。


                  IP属地:浙江9楼2014-06-05 17:22
                  回复
                    在张敏死后,太监梁芳等人就开始极力撺掇万贵妃应该扶植宪宗第四子——朱佑杬 ,万贵妃也恨不得让太子早日下位,便也来撺掇皇帝,宪宗也对兴王有所偏爱,便答应了。
                    怀恩听说这件事后,连忙来跟皇帝上谏。宪宗冷冷的看着怀恩,这个老头一直上谏早就把他烦透了,而且在不久前还把张敏给活活骂死。因此,直接把怀恩贬到凤阳看守皇陵。
                    但是到了三月,泰山连续五六天发生地震,宪宗大惊,急忙让内灵台预测一下。内灵台的相关官员认为应该要“泰山震方,应在东朝,必得喜乃解”,(《万历野获编·卷六·怀恩安储》)就是让皇帝不要废除太子,并且要让太子成亲。宪宗采纳了内灵台的意见,并开始着手选妃,很明显,太子是不废了,佑樘也算有惊无险。


                    IP属地:浙江10楼2014-06-05 17:22
                    回复
                      同年十月,估计是宪宗感觉自己的生活空虚许多,又将三千多名传奉官官复原职,北党的实力又重新恢复了过来。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五月,朝廷一个官员邹袭(南党成员)被贬,尹旻的儿子尹龙听说这件事后,召集了一百多个南党官员替邹袭说情,然后请求书上到吏部。尹旻是吏部尚书,他准备趁势批复,却被宪宗发现。宪宗便夺去尹旻的所有官职,并且发现尹龙有过贪污受贿的劣迹。万安等人这才跳出来弹劾尹龙。尹龙不久后下锦衣卫狱,尹旻被罢为平民。侣钟、秦紘等南党成员,一时间全部被贬。北党这时才兼并南党。
                      同年,宪宗选定国子监监生张峦女为太子妃。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开始进行婚礼仪式。正月十日,万贵妃病逝,宪宗对此感到极为悲伤,但并没有为此而停止婚礼。正月二十二日,皇帝派遣朱永、刘吉持节,拿着礼物到张家纳采问名。二月初一,开始纳徵告期册封礼,派遣张懋为正使,万安为副使,持节行礼如仪。并赐给张氏大婚所需的冠服首饰、仪仗等等。二月初六,开始醮戒礼。张峦跟女儿说:“尔往大内,夙夜勤慎,孝敬无违。”母亲对她说:“尔父有训,尔当敬承。”(《明史·礼志九》)。入宫后,佑樘和张氏一起拜见周太后,百官和命妇一起祝贺。二月七日,又进行一系列繁琐的礼仪,至此,历时十五日的皇太子大婚终于结束了,而这也是北京城里第一次的皇太子成亲的事件。
                      新婚燕尔不久后,成化二十三年九月九日,宪宗被庸医刘文泰医死,终年仅四十一岁。只有十八岁的佑樘开始支撑起大明帝国的江山,他要继续继承成化之治,他要结束成化末期的黑暗的朝政。


                      IP属地:浙江11楼2014-06-05 17:23
                      回复
                        对于北党,佑樘可不想那么早就将其扫灭,他还要考虑有谁能够胜任,以下是明史学家李梦芝在他的书中列举的一张表格:
                        十月二十一日罢万安,二十七日徐溥入阁;
                        十月初六罢吏部尚书李裕,初十任王恕为吏部尚书;
                        十一月初八罢右都御史刘敷,初十任马文升为左都御史;
                        十一月十八日罢尹直,,二十日刘健入阁。(《弘治帝》一书列出的详表)
                        从这边我们可以看出,佑樘是先考虑好人选,然后再将老臣们挨个弄下马的,所以在他没考虑好之前,他是不会同意任何大臣致仕的,以下是我翻阅《明孝宗实录》所绘的一份详表: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戊午,大学士万安、刘吉、尹直上书请求致仕,孝宗不允。
                        九月癸丑,吏部尚书李裕、吏部侍郎徐溥、刘宣、户部尚书李敏、侍郎王玙、李嗣、礼部尚书周洪谟、礼部侍郎黄景、倪岳、兵部尚书余子俊、兵部侍郎何琮、吕雯、刑部尚书杜铭、刑部侍郎何乔新、程宗、工部尚书贾俊、工部侍郎陈政、潘礼、都察院右都御史刘敷、左副都御史边镛、大理寺卿冯贯、国子监掌监事礼部侍郎丘浚、大常寺掌寺事礼部尚书刘岌、侍郎丁永中、鸿胪寺掌寺事礼部侍郎贾斌各自上疏致仕,这一次有二十六个高级及中级官员请求致仕,孝宗更不能答应,于是所请不允。
                        十月丁亥,万安自己请求致仕,孝宗允许。
                        戊子,刑部尚书杜铭乞求致仕,孝宗允许。同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余子俊乞求致仕,孝宗不允。
                        十一月丙申,徐溥、尹直、张锦请求致仕,孝宗不允。
                        辛丑,吏部尚书李裕请求致仕,孝宗允许。
                        戊戌,彭韶、左钰请求致仕,孝宗不允。
                        甲辰,刘吉请求致仕,孝宗不允。
                        庚戍,周洪谟请求致仕,孝宗不允。(参见拙作《弘治元年明孝宗的初步革新之政》)


                        IP属地:浙江13楼2014-06-05 17:23
                        回复
                          孝宗在刚即位时就发布了言官不许随便弹劾大臣。言官一听到这个诏书,纷纷认为这是七十岁的内阁首辅万安假传圣旨。言官汤鼐甚至直接跑到内阁大堂质问万安。可能是万安已经有老年痴呆了,也许是他认为皇帝是向着他的,于是她得意地说:“这就是里面的意思。”汤鼐听后大惊,立即上书给皇帝说:“古之大臣,善则归君,过则归己。今安过则归君,无大臣体,奸邪不可用。”很快别的言官又相继弹劾万安,御史姜宏甚至讽刺万安“面似千层铁甲,心如九曲黄河”(意思就是脸皮厚、心眼多)。孝宗倒也直爽,立即就让怀恩(此时已被孝宗复职)“至内阁摘去牙牌,勒令致仕”(《明孝宗实录·卷二十四》)弘治二年(1489年),万安的儿子万翼因听说万安要将自己贪污来的财产全给小妾,万翼大怒,将万安的财产悉数抢夺,万安得知这件事后很快就抑郁而亡。万安致仕没过一两天,大学士尹直上书请求致仕,孝宗允许。不久后,大学士刘吉上书致仕,孝宗不允,最后还被升为内阁首辅,不久后,徐溥、刘健等人都相继入阁。


                          IP属地:浙江14楼2014-06-05 17:23
                          回复
                            在此时,孝宗也采用怀恩的要求,让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接替李裕的职务,任吏部尚书。王恕一上任后,就在自己的宅门上写上:“宋人有言,受任于朝者,以馈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今动曰贽仪,而不羞于人,我宁不自耻哉?”(《治世馀闻·上篇卷之一》)
                            王恕在当上吏部尚书时,首先就盯上了成化朝另外一个吏治腐败——纳资为官。他在他的书中这样说“自成化二十一年至弘治元年二月终止,吏典人等纳过粮草等项已到部者,共二千一百五十余名;生员纳过银米以入监者,共六千余名。”(《王端毅公奏议·卷八·议知府王衡陈言停止纳财充吏奏状》)对于杜绝纳资为官的现象,王恕认为停止纳粟,为了避免有的地方来些天灾就请朝廷纳资为官,王恕奏议,必须要严禁,接着以后地方政府只能遵守祖制在农民里面选,不能够滥收,这样子百姓才能够安心。而对于这八千多人,孝宗并没有全部裁撤,而是将文理畅通和文理稍通、写字端楷、非请客者留下。其余的人让他们在学校读书,以备让他们提高素质,以后参加科举当官。这样子一来,成化年间通行的捐纳制度烟消云散。


                            IP属地:浙江15楼2014-06-05 17:24
                            回复
                              2025-06-29 10:12:20
                              广告
                              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在科举制度外设立了保举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弊端越来越大。王恕就跟孝宗说过这些人(想从保举制升上来的人)和妃子说是什么远房亲戚,不论熟悉不熟悉,一律选用,实在是有坏成法。王恕为此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点:一切要当官的人全部到吏部来考核,单单凭借一个人的推举,而不去考核他,实在有失公平;
                              第二点:这些人不能够向那些有权之人乞职,不允许上书给皇帝要职,这些人只能向吏部上书,等到考核这个人三年六年,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都要由吏部考核出来的情况给予官职。违令的人(即被保举人),就由司法处理,不管有官无官,一律发配原籍为民。保举人一起治罪,如果吏部不追究你的责任,那么就等着言官的弹劾。
                              孝宗看了王恕的的奏议后,下旨说:“今后一应人员,不许营求内外权要冒滥升职,违了的治罪不饶。”(《王端毅公奏议·卷九·议郎中陆容陈言幸门奏状》)


                              IP属地:浙江16楼2014-06-05 17: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