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昧生吧 关注:57贴子:11,128
下周开始,可能略有些空闲了,接着补历史课。立贴自勉。


1楼2014-06-05 17:05回复
    1.《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的黄帝部分,写得阴阳怪气。可能是司马迁所处时代的“正统”观,儒家的“礼”观,渗透到历史书写中的表现。
    黄帝所处的时期在考古上大约属于“仰韶文化”,礼乐文明的观念即便有,也只是萌芽期。
    从史记叙述来看,黄帝的帝位来得并不“正当”,大约是从“权臣”到“暴君”。而蚩尤与炎帝存在神秘对应关系,有学者考证为同一个人。从史记看,不是同一个人,简直文法不通;是同一个人,那“阴阳怪气”的感觉就减了几分。一人化两名,增加了黄帝取得帝位的正当性的假象。但黄帝本人可能并不需要什么正当性。
    黄帝“未尝宁居”,也与后世所谓“黄老之术”的状态相去甚远。远古纵有史料流传,不毁于焚书之祸,也必毁于儒生之手。


    2楼2014-06-05 17:19
    回复
      2025-05-11 08:20:13
      广告
      2.后世观念对远古史实的逆袭,还体现在“禅让制”的缺失上。
      普遍认为,夏以前实行禅让制,自禹起,开始“家天下”。但史记中,尧舜只是夹在中间的个例。
      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
      世袭制的逻辑和脉络很明显。禅让制到哪里去了?
      而尧舜的禅让也表现出了不得已——特意交代了 “子不肖”。儿子没能力,在大洪水面前,只能让贤。禅让的背后隐藏了“世袭”的观念和逻辑。只是,这个阶段的世袭还不是硬性的,不可逾越的。


      6楼2014-06-05 21:06
      回复
        看吧主写的就是涨知识啊,我对于炎帝黄帝完全就处于初中历史课本那点东西。


        9楼2014-06-06 12:40
        收起回复
          5.夏及之前的历史可信度
          这方面资料的可信度,考古发掘大于一切。史书尤其不可信。
          如上所说,这是个国家、君主、权力世袭等观念跟后世存在极大差异的阶段。后代的史官很难不用先入的成见改编历史。
          神话尚且被儒士消灭了,何况之前可能有所流传的,对他们所推崇的“圣人”,言“多不雅驯”的资料。
          从零星的史料,以及常识逻辑的推断来看,禹和启确立世袭制的大王国的过程,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史记》给启继位找的借口无法自圆其说。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太史公太小看读者的记忆力了。这个益,从大禹被任用开始治水的时候,就开始辅佐他了。他在权力阶层混得时间,甚至比大禹还长。何来“日浅”之说?
          从黄帝到夏启,我看到的都是史官正统观念对史实的曲写。
          而以上,都是在这些曲写基础上,我随便说的梦话。与真实的历史相差极远。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验证——“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假如史记靠谱,禹与黄帝只隔了四代。黄帝一下子变得好近,而且绝不会在5000年前,除非他们都是250岁才生儿子。


          13楼2014-06-06 15:08
          回复
            6.雷人的古汉语
            阿衡欲奸汤 —— 奸通干
            作女鸠、女房 ——女读ru 第三声
            于是。。。。。伊尹的形象就这么毁了。


            14楼2014-06-06 15:28
            回复
              7.礼、乐、祀
              礼乐的精神到商代基本完备,到西周最为鼎盛。到”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被儒家高调提倡,在汉代以后延续,一直到清。
              礼 不是礼貌、礼节,而是令天下各安差异的秩序,即阶层分化,各有秩序、规章。礼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资源分配问题。礼节只是一种形式化的象征。
              乐 音阶被赋予象征天地间秩序的功能。《礼记》:“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的本质是在通感的诗意思维下,附会与联想,夸大其对情绪影响力,使之成为施行“礼”的工具。
              今天看来,商纣王不过听了几首情歌,但却被史书反复指责,并成为武王伐纣时列出的纣王最主要的罪状之一。
              祭祀 哪个国家不祭祀,被看不惯的大国当成罪状给灭了。这种事似乎很普遍,有时候甚至是发动战争惯常找的借口。就像二战时,某国说本国公民在另国被杀、失踪一般。
              国之大事,在祀于戎。祭祀摆在军事的前面。
              纣杀比干,太师、少师抱器归周,抱的就是祭、乐器。这件事对商国百姓来讲,觉得就像天塌了一般,而天下诸侯则普遍认定,这是天命已经归周的体现。
              拿走几件乐器,几个锅碗瓢盆,真是天大的事。
              那个时期,认为天大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呢?今天认为天大的事情,3000年后看起来呢?
              王夫之《老子衍》:”居以俟者见同矣“当视角超越了时间,就可以”齐物“而”逍遥“了。


              18楼2014-06-09 10:38
              回复
                因此,国学,不要去施行它,更不要随着权力阶层去提倡它。但必须知道它,了解它。
                一是为历史负责,二为能辨毒蔽毒。至于指导人生,付之一笑。
                很多盲目提倡的人,正因为不了解。一面大喊国学,一面四书五经都没读过,唐诗宋词只看了个三百首的选集(甚至都没),老庄只看了百家讲坛上的胡扯。
                对这些人,我只想说,瞎几把嚷嚷啥。


                20楼2014-06-09 11:29
                收起回复
                  2025-05-11 08:14:13
                  广告
                  9.朝代颜色与五行
                  夏尚黑
                  商尚白
                  周尚赤
                  秦尚黑(秦国尚白,秦朝尚黑)
                  汉尚赤(西汉尚黑,东汉尚赤)
                  隋唐尚黄
                  其他的暂时不知道
                  汉代开始,尚色有些混乱。
                  颜色对应五行、五德。


                  21楼2014-06-09 14:17
                  收起回复
                    “五德”说从一开始就是别扭的。强把尚黑的夏说成木德;形成后,应用起来也乱七八糟。经常用错,比如刘邦。但它形成的实际影响确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它帮我们知道了很多历史细节。
                    比如:夏代尚黑,朝会很可能是晚上进行的!
                    《史记》没记载夏朝的情况,但在写商朝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句:“朝会以昼”,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而周代就是早上朝会了。
                    (商纣王尚白,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于是:白衣如雪,佩长剑,武力天下第一……想到的是西门吹雪。而周武王的大红色,简直俗得不能忍啊)
                    秦人本尚白,始皇为克周火,尚黑,是五德说的影响。秦国在西方,祀白帝,尚白也自然而然。(这一条知识点,我不是很确定。)


                    23楼2014-06-09 17:07
                    回复
                      10. 息夫人,概湘夫人之后乎?今姓陈。


                      24楼2014-06-10 09:42
                      回复
                        12. 武王伐纣毕,“纵马於华山之阳,放牛於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水浒传》王进走华阴,牵出史进;鲁达大闹桃花村。华阴对华阳,桃花对桃林,是反用周典,预示天下将有兵事,还是偶然的巧合?


                        27楼2014-06-10 13:08
                        回复
                          14. 东周五百年,无中兴之主。
                          一代一代穷折腾,也算是一种奇观了。
                          更奇怪的是,这一奇观形成的原因,很少有人去探究。


                          29楼2014-06-10 16:00
                          回复
                            东周等死500年。能想到的原因大约是:
                            1.礼的束缚。很难想象,东周的政府机关有多少是浪费在形式性的礼节上的,又能腾出多少手来做点实事。礼仪这玩意儿,是东周赖以生存的根基,废了礼,东周什么都不是。但是维持礼,代价又是高昂的。差了一点半点了,后果很严重。
                            一个君臣上下个个务虚不务实的王朝,一个本来实力就不大,却要承担繁重的礼仪活动的政权,注定成不了气候。
                            礼像一根藤蟒,缠绕着东周这棵即将枯死大树,留着它,什么事都干不了了,废掉它,连装饰自己的那仅存的绿色都失去了。东周不愿意失去这点颜色。所以,他出了很多外交官,辩士。但出不了其他人才。
                            礼直接浪费了人才和资源,直接阻碍了体制革新的可能性,直接断了东周想要中兴的脾气。
                            2.分封制命定的自我毁灭。夏商,乃至西周初期,条件尚允许天子把周边的土地分封出去,此时,分封既可以彰显天子赏罚分明,又是一种扩张手段。如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齐,此一举直接将东夷纳入统治范围。但疆域再大,总有分完的时候。东边到了海,西边到了高山与沙漠,北边到了极寒之地,南边被相对独立的楚国占了。这时候,有人的功劳达到了分封的级别,该怎么封?
                            向外扩张不动的时候,分封制就开始向内蚕食。王几之地被分了出去。因为不封就失信于天下,就有悖于礼。所以,分封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有个终点。而且是直线奔向终点。到头了,就没了。
                            当天子骄傲地宣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自己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
                            3.周代一贯的军事懦弱。从周代的祖宗公刘开始就怕犬戎;武王伐纣后,迫不及待地放马于华山之阳;周穆王伐犬戎,被大臣乃至史官责备。西周最终亡于犬戎之手。周是个军事上极端懦弱的朝代,周天子及大臣几乎都重礼轻兵,甚至厌恶军事。
                            但是诸侯不然,军事是他们的生存之道。群雄并起,周室衰微,自然而然。


                            31楼2014-06-10 16:50
                            收起回复
                              2025-05-11 08:08:13
                              广告
                              孔子在东周呼吁他的“礼乐”理想国,他真的不是来搞笑的吗?
                              他所推崇的周公时代,究竟是礼文化达到高峰带来了繁荣,还是周代难得的军事强盛和务实之风带来了天下宾服?
                              我们理所应当要比孔子看得明白。儒家是崇尚空想的理想主义者,把他的理论经世致用,带来的也只是害世。不过,我们依然要感谢,他宣扬的“仁”的理念。这让历代的帝王不至于太过分,即便太过分了,史官也有理论依据去批判帝王,去约束,去抗争。
                              儒家最可敬的人物是孟子。因为,他把“仁”摆到了“礼”之上。
                              先秦诸子中,我独爱孟子。其他诸子加起来也无法与他相比。我不忍痛批儒家,也只因儒家有孟子。


                              33楼2014-06-10 17: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