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 o# g$ J% h6 v& c
y9 K( f! f4 H2 h 5月30日上午,陕西长武县一高中6名男生因为不满老师阻止其撕书,围殴一名50岁的老师,打断了三根拖把棍,将老师老师打成了重伤。对于这件事的细节,我不想赘述,我只想就诱发这件事的元凶“撕书想象”谈点自己的看法。 学生为什么要撕书?“撕书现象”折射出了什么? 书籍给了我们知识,书籍将一个懵懂的孩子变成了知识青年,对于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高中生,应该对书籍充满感情才对。然而,在高考前有大量的学生通过撕书减压,在高考后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撕书发泄。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书籍,特别是教科书充满了憎恨!为什么学生对陪伴他们成长的课本会产生仇视之心呢?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学生对课本的仇恨反映出了他们一定受到了书籍的伤害。作为一个在高中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见过多次纸片满天飞舞,地上一片狼藉的惨状。对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的看法:“应试教育”的模式是罪魁祸首! 一切以高考为目标,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提出要与高考接轨,学校带给学生的不是快乐的记忆,而是“高考集中营”。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各种考试更是数不胜数。曾经有焦作市某个高考先进学校的校长到我们学校传经,介绍他们实行的高考训练模式“580”疯狂训练法,即连续考5天、8天、10天,每天将高考要求的六门课考一遍,基本上从早自习到晚自习连轴转,每一科考完就发详解答案给学生,20分钟时间检查考试结果。当时,我们有老师提出说:“这样大密度的考试,学生能受了吗?”结果那个校长轻蔑地回答:“你管学生那么多干嘛?”当然,这种训练方式也有他的理论根据,类比“高原训练”,学生平时多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到了高考时会有一种轻松感,会发挥出较好的成绩。这种做法确实也有一定道理,我们学校采用后,当年的高考成绩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学生在大强度训练时的感受有谁理解呢? 一位全国著名的高中班主任说过一句他治理班级的经典语录:“要将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让学生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可是,一切时间都替学生安排好了,学生还有什么自主权呢?学生岂不是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吗?著名的衡水中学有一个高三毕业生在网上晒了一下自己高中三年做过的试卷,堆起来有两米多高。想一想学生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中思想能不受压抑吗?他们对课本产生仇视心里,想通过撕书来发泄难道不能理解吗? “撕书现象”是近几年才变得严重的,我们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现象。我至今仍保存大学时代的课本,甚至高中时期的书也还有保存,几次妻子嫌占地方,让当废纸买了,我都没有舍得。也正是近几年“应试教育”发展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程度,虽然素质教育提得很响,但是实际上是一纸空文。 “撕书现象”只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之一,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高分低能等更是与其脱不了干系。解决这些不是一个学校,两个学校的事,学校的措施也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深层的就要引起国家的重视了。 希望能够学生能够爱上书籍,希望陕西长武县发生的惨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