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绵阁文学社吧 关注:5贴子:58

(奇绵阁)人生八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琴】古琴一把,竹林深处人家,沏一盏茶,与你闲话,映入院子的晚霞。
【棋】围棋一盘,邻水凉亭向晚,等一青衫,这局博完,胜负自然会扭转。
【书】行书一行,临摹先帖文章,兑一时光,字迹无双,笔墨飘逸夜未央。
【画】丹青一卷,写意山高水远,撑一叶船,勾勒炊烟,只借斜阳做点染。
【诗】诗歌一首,低吟乡关离愁,撷一红豆,铅华流走,偷月来锁楼外楼。
【酒】美酒一壶,此生难得糊涂,但求一醉,不寻归路,旋踵百年去无复。
【花】繁花一陌,无惧人世凉薄,许你一诺,一世契阔,情花常开永不落。
【茶】新茗一杯,窗外桃红柳垂,春风一吹,草长莺飞,煮水只等良人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6-02 12:12回复
    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
    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
    善茶者陶冶情操,善花者品性怡然。
    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
    之一
    琴,弦底松风诉古今。红尘里,难觅一知音。
    棋,颠倒苍生亦是奇。黑白子,何必论高低。
    书,沉醉东风月下读。柴门闭,莫管客来无。
    画,纤手松烟染素纱。盈盈写,茅舍两三家。
    诗,漱玉含芳锦绣辞。堪吟咏,佳句费寻思。
    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杯斟满,莫教泪空流。
    花,驿外桥边萼绿华。随风起,辛苦向天涯。
    之二
    琴,一曲长弹发自心。音传出,何处有知音?
    棋,百战千回制敌奇。施谋略,方寸决雄雌。
    书,写下人之过往初。磨研墨,笔动似游鱼。
    画,世代丹青有大家。虫鱼鸟,竹菊岁寒花。
    诗,豪放情柔各自思。皆言志,风骨汉时碑。
    酒,一杯魂消可忘忧。刘郎醉,美名博千秋。
    花,四季常开竟芳华。千般秀,堪比女娇姱。
    之三
    琴,笑傲江湖任我心。逍遥唱,山水是知音。
    棋,黑白分明乱里奇。闲花坠,落子莫迟疑。
    书,铁马金戈剑气舒。回旋处,拾翠步摇珠。
    画,漠漠烟云老树鸦。炊烟袅,菊绕竹篱家。
    诗,妩媚豪情醉舞时。飞花影,绽笑杏花枝。
    茶,绿意萦心暂忘忧。芬芳冽,千里望清秋。
    花,难觅归鸿暮霭霞。蒹葭白,绮梦飞天涯。
    之四
    琴,弦韵凝丝雅致心。舒耳乐,泛意酬知音。
    棋,闲争棋子战劲敌。马换炮,盾甲酿战机。
    书,泼墨挥毫洒丽珠。境意出,隽永雅鸿儒。
    画,笔移山川乾坤大。妙笔下,更生灵秀花。
    诗,仄韵律声赋藻辞。灵言志,更显巧心思。
    酒,豪饮一壶太白酒。江湖路,笑傲天涯走。
    茶,赏月中秋共饼夸。清闲客,兴废话烟霞。
    之五
    琴,半阕弦律动情真。音辗转,尽透女儿心。
    棋,黑白相交藏玄机。险中求,苦战日落西。
    书,翰林文海锦章出。藏诗阁,满怀古今著。
    画,抻宣神韵飘锦霞。堂前题,秀色出名家。
    诗,闲赋暇吟心自痴。落笔处,轻收悠雅思。
    酒,青梅合煮杯中溢。醉心扉,浓淡总相宜。
    茶,蕴指轻扶紫砂斟。众家聚,香茗谢知音。
    之六
    琴,高山流水久不闻。伯牙韵,相知识知音。
    棋,身陷局中竟惘迷。惊回首,盘外解危机。
    书,闭户挑灯证书橱。韦编断,勤学作大儒。
    画,锦绣河山藏笔下。墨彩间,风情传万家。
    诗,写尽愁多小卷湿。无相寄,心寸两能知。
    酒,巨饮千杯诗百首。论英雄,煮酒说曹刘。
    茶,晓汲清昏到日斜。千愁遣,岂必醉流霞。
    花,斑斓五色人采尽。却难知,月下香有心。
    和曰:
    琴,广陵散尽千古绝。烈士悲,谁唱江山风!
    棋,纵横经纬天元夺。只可惜,难主宇宙流!
    书,自古百家就千经。惟君客,能写飞翔心。
    画,笔下思绪游难尽。不必知,且去天地行。
    诗,提笔韵律总难为。畅胸怀,意在笔先飞。
    酒,一醉千古一功名。数风流,尽在将进酒。
    茶,细品人生百味生。满壶事,酌来杯中情。
    花,诗歌万千终恨少。且留香,梦中情飞扬。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6-02 12:13
    回复
      2025-05-21 01:32:08
      广告

      高山流水慰知音,
      花月春江风不侵。
      对酒当歌腾剑气,
      携君再唱梁父吟。

      妙趣横生妙趣棋,
      玄机处处蕴玄机。
      相当煞气先为手,
      谁属英雄却是迷。

      囊萤映雪发悬梁,
      一袭青衣几柱香。
      纵使千秋家国梦,
      奈何王道是寻常。

      水墨江南醉也真,
      春风何处不思春?
      红花未减燃春色,
      绿绮犹撩追梦人。

      抑扬顿措世流传,
      留醉三分也是仙。
      道尽人生愁与苦,
      吟来玉露甘是甜。

      醒醉之间奈若何,
      青云扶我唱天歌。
      仙居梦里浮华少,
      笑看红尘绝句多。

      多少春闺梦里人,
      红花满树恋红尘。
      佛前应悔恨如意,
      哪个人儿不惜春?

      嫩芽沾露叶沾身,
      唯爱美人随性真。
      劝君探尽春一曲,
      留得诗香惜旧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6-02 12:13
      回复
        【七律】人生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诗/暮秋斜阳
        【七律】琴
        慢弄柔弦悠曲扬,高山流水入宫商。
        醉心天籁盈兰室,悦耳仙声绕梦乡。
        如漏如湍弹怨重,若倾若诉奏情长。
        伯牙琴绝知音少,鸾凤求凰司马狂。
        【七律】棋
        帅镇中宫气宇昂,争雄对弈比锋芒。
        夺池抢地车炮急,保将卫城士相忙。
        落子从容韬略谨,举棋审慎运筹强。
        输赢抿笑重排阵,成败不如情谊长。
        【七律】书
        千古文明字里装,焚诗绝艺恨秦皇。
        百篇史记留青史,四库全书入馆藏。
        隶草行真游凤舞,墨宣笔砚戏龙翔。
        羲之瑰宝兰亭序,醉了来人华夏香。
        【七律】画
        玉案锦宣韫意长,笔悬砚海墨挥香。
        景成心底飞山色,卷出豪锋展水光。
        粗勒巧皴涂夏绿,轻描淡抹染秋黄。
        鱼虫花鸟皆谐画,斜觑兰闺绘窈娘。
        【七律】诗
        唐风宋雨继书香,子美谪仙留雅章。
        平仄谐音吟岁月,推敲依律赋沧桑。
        抒怀状物情豪迈,话古评今志激扬。
        韵载千年盈典雅,流芳世代意悠长。 阳
        【七律】酒
        未等开坛早溢香,琼浆玉液醉斜阳。
        独斟时品奇西凤,对饮尤思美杜康。
        无奈刘伶浇寂寞,悲情阮籍助猖狂。
        倾卮慢将清愁洗,邀月求诗梦宋唐。
        【七律】花
        轻风拂柳百花香,姹紫嫣红浓淡妆。
        秋瘦翩跹陶令醉,春荣烂漫李仙狂。
        深山辟谷芳魂秀,御苑豪庭美貌扬。
        飞雪无情诗有韵,隆冬梅蕊傲寒霜。
        【七律】茶
        甘露初烹陋室香,清心胜却浴琼浆。
        紫砂壶小真情满,龙井茶新老话长。
        荣辱沉浮泉水煮,酸甜苦辣玉杯量。
        陈年旧事留谈笑,惬品三瓯赋华章。
        (全文:平水韵 下平七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6-02 12:14
        回复
          2 琴的摆放
            http://c.hiphotos.baidu.com/forum/wh%3D400%2C400%3Bq%3D80%3Bg%3D0/sign=ae3c7c9b96eef01f4d4110c1d0ceb511/cdbc6a4bd11373f098b1aa60a60f4bfbf9ed0446.jpg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发现,87版《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3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结构示意图:
            正面(点击看大图):http://d.hiphotos.baidu.com/forum/wh%3D400%2C400%3Bq%3D80%3Bg%3D0/sign=97e76421f21f3a295a9dddcaa9159005/b1b4161373f08202411c54c049fbfbeda9641b46.jpg侧面(点击看大图):http://e.hiphotos.baidu.com/forum/wh%3D400%2C400%3Bq%3D80%3Bg%3D0/sign=885d00d038292df59796a4118c017054/cdecb4f082025aafb8bcbb34f9edab64014f1a46.jpg4 乐器定弦
            古琴调式有35种,按五声音阶定弦,正调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http://f.hiphotos.baidu.com/forum/wh%3D400%2C400%3Bq%3D80%3Bg%3D0/sign=edaccae62ff5e0feee4d81056c50189c/6f0f45025aafa40f56480b22a964034f7af01946.jpg。正调时琴弦最低的一条空弦音为大字组C音,定弦由第一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音阶排列,分别为C、D、F、G、A、c、d。古琴音域宽广,由C—d3,共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古琴还有紧五弦、慢三弦、紧五慢一等调式。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5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http://g.hiphotos.baidu.com/forum/wh%3D400%2C400%3Bq%3D80%3Bg%3D0/sign=249add3ae2fe9925cb596154049872eb/9efd9dafa40f4bfbe55e5bab014f78f0f5361846.jpg6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7 古代名家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6-02 12:31
          回复
            8 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古琴技法甚多,古时有超过一千种,今常用指法仅几十种,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即“右手八法”)、轮、拨、剌、撮、锁、如一、滚、拂、双弹等,左手的上、下、进复、退复、吟、猱、罨、跪指、掏起、带起、爪起、撞等。一些古指法如牵、全扶、半扶、龊、间勾、转指、索铃等,只在极少数曲中仍被使用,但是较晚期(如清朝)的曲目中因有简化写法而几乎不用了,甚至右手无名指的打、摘也几乎不存在,改用了中指的勾、剔,这势必影响了古琴音色的发挥。
            9 古琴断纹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古琴表面也可以人工仿造出断纹来,主要用火熏烤出来.
            10 鉴藏要领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是一种误解,断纹成因复杂,多与制作过程中的漆胎处理和后期保存环境有关,断纹的出现是递增的过程,不可能精确到一百年那一天突然出现,随着时间不断递增才是科学客观的说法。从历史传世实物来看民国制作的古琴也有断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古琴更是在制作未完成时就已出现断纹,分析漆胎断纹鉴定文物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古代的传世古琴由于年代久远木质疏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现代新制古琴则不用一定挂起,质量合格的琴平放几十年也不会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11 古琴名曲
              十大古琴名曲
              1.广陵散
              2.高山流水唐后分为《高山》和《流水》二曲
              3.平沙落雁
              4.酒狂
              5.关山月
              6.潇湘水云
              7.阳关三叠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兰
              11.忆故人
            其他著名古琴曲  普庵咒
            长门怨
            阳春
              白雪
            长清
            离骚
            龙翔操
              梧叶舞秋风
              墨子悲丝
            孔子读易
              秋塞吟
              雉朝飞
              孤馆遇神
            凤求凰
            秋江夜泊
              捣衣
            鸥鹭忘机
            乌夜啼
            12 考级曲目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古琴考级曲集所列2009最新考级曲目如下:
              (部分曲目级别较原先有调整,有重名的为不同风格演奏版本)
              第一级:
              1.古琴吟2.凤求凰3.慨古吟4.兰花花5.小白菜6.秋风词
              第二级
              1.极乐吟2.良宵引3.清夜吟4.湘妃怨5.双鹤听泉6.拉纤歌7.满江红8.泣颜回
              第三级
              1.春晓吟2.风雷引3.精忠词4.秋江夜泊5.玉楼春晓6.映山红7.小草
              第四级
              1.石上流泉2.神人畅3.酒狂4.韦编三绝5.孔子读易6.阳关三叠7.归去来辞8.秋夜长9.渴望10.信天游
              第五级
              1.鸥鹭忘机2.楚歌3.关山月4.高山5.洞庭秋思6.碧涧流泉7.岳阳三醉8.采茶调9.茉莉花
              第六级
              1.梧叶舞秋风2.长清3.平沙落雁4.平沙落雁5.获麟操6、山居吟。7、醉渔唱晚。8、双乙反调。9、沧海龙吟。10、普庵咒。11、忆故人。
              古琴曲集(2):
              第七级
              1.长门怨2.龙朔操3.佩兰4.天风环佩5.风云际会6.春江花月夜7.山水情
              第八级
              1.流水2.渔樵问答3.渔樵问答4.梅花三弄5.唉乃(节本)6.雉朝飞7.渔歌8.孤馆遇神
              古琴曲集(3):
              第九级
              1.离骚(节本)2.捣衣3.捣衣4.龙翔操5.乌夜啼6.秋塞吟7.墨子悲丝8.阳春9.大胡笳10.大胡笳11.楼兰散
              第十级
              1.潇湘水云2.樵歌3.广陵散4.胡笳十八拍5.幽兰6.梅园吟7.三峡船歌8.风雪筑路9.春风
            13 传世名琴
              唐 代
              春雷琴·连珠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
              独幽琴·灵机式
            太古遗音琴·师旷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龙吟琴·响泉式
              一池波琴·神农式
            飞泉琴·连珠式 枯木龙吟琴·连珠式
            宋 代
              玉壶冰琴·神农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万壑松琴·仲尼式
              铁客琴·凤势式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明 代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叶式
              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6-02 20:16
            回复
              19 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当其冲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6-02 20:23
              回复
                20 弹奏技法
                  古琴的右手弹弦亦有手指之别与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右手的弹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担的。一般说来,大指与中指力度较强,食指与名指较弱。这四指的弹弦又各分指背甲弹和指面肉弹两种。前者音色比较轻、薄、亮,后者音色比较重、厚、实。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说:“以指甲肉别之,轻而清者,挑摘是也;轻而浊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浊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轻则用打摘,欲重则用勾剔;内弦六七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声,打摘劈托以取应声,各从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与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两种。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半者则清脆明亮。
                  就右手的弹弦来说,其强弱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由于古琴有效弦长,振幅广阔,故同样一种弹弦技法,可以弹出极轻柔飘忽的音,同时也可以弹出非常沉重刚烈的音,这全凭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长比较短的乐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变化的幅度就小得多。实际上,古琴弹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着力度差别的。一般说来,大指的托、劈和中指的剔、勾尤见力度,而食指与名指则相对地要柔弱一些。四指中,用肉弹与用甲弹效果又有不同。肉弹所出的音线较粗,甲弹则较细;如果用力相等,那么较粗者体积大,单位压强小,故以强度胜;较细者体积小,压强大,故以力度胜。古琴演奏时可以根据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选择适当的弹弦技法,其选择的余地相当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会对力度造成影响。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异可以造成力度的变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则有大指与名、中指之区别:用大指则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名、中指则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则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的区别:甲肉相半者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音线细而光滑者,其质感密,其力度强;音线粗、松者,其质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细,何强何弱,演奏时也可以根据音乐表现的力度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按弦技法。
                  古琴发音的张力除了来自左右手的技法与使用的力量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左手运指的速度。一般来说,速度越快便越见力度,反之,则越是松弛。但是,更重要的还取决于速度的变化状态。左手在使用绰、注等技法时,其运指通常是非匀速的,即变速的,它们或者呈减速度状态,或者呈加速度状态。匀速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是直线的,而减速运动和加速运动则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直线形不成张力,只有抛物线(包括反抛物线)才是富有张力的线条。不同的是,抛物线的轨迹是由紧张趋于松弛,而反抛物线的轨迹则是由松弛趋于紧张。趋于紧张者刚健有力度,趋于松弛者则平稳、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张力的音线。古琴在以绰、注方式出音时所形成的轨迹大部分正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因而极富张力。 古琴常见指头法
                  1.右手指法
                  主要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及其不同的组合如:轮、锁、叠涓、撮、滚、拂、历、双弹、打圆等。
                  2.左手指法
                  主要分为按音与滑音两种。按音有跪、带起、罨、推出、爪起、掐起、同声等。滑音有吟、猱、撞、唤、进复、退复、分开等。
                21 古琴琴谱21.1 记谱法
                  1.文字谱
                  为一篇详细说明弹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记音高和节奏。今世仅存的文字谱为南朝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现今演奏的《碣石调幽兰》就是根据该谱打出的。
                  2.减字谱
                  相传为唐代曹柔根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属于指法谱(Tablature)。
                  一个字块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表示左手指法及徽位,下半部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传统演奏形式
                21.2 古琴琴谱
                  古琴琴谱现在存世共一百五十余部,历代重要的琴谱琴书如下:
                  唯一现存的文字谱: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汉代最重要的琴谱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1425)。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
                  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琴学丛书》。
                  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
                22 如何选购
                  很多初学者不会选购古琴,并因此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下面就古琴选购的四个方面做出如下说明分析:如何辨别古琴的音色、材质、油漆工艺及附件。
                22.1 一 音色
                  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抗指 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打板 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沙音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
                  音色 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建议初学者在买琴前多听听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较好的老琴或名家制做的古琴以增强对古琴工艺与音色的了解。
                22.2 二 材质
                  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
                  泡桐: 材色浅白,三五年即可成材,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但有经验的斫琴师会选择树龄较长的桐木,选好密度合适树段,也是制琴良材。
                  白桐:多部古代文献记载的制琴良材。
                  椅桐:早在《诗经》就有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桑”;为传统制琴良材。
                  青桐 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树龄较长、自然风化时间百年以上者为较好制琴材料,百年以内的新青桐不宜制琴,音色透出不来。
                  杉木
                  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
                  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汉木 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
                  现在有部分厂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进行斫制,这些古琴从外观上是很难看出来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色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无关紧要的。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亦有用与面板同样的木材这种琴称为“纯阳材”,具体要根据琴材的震动来合理搭配!
                  总之,制作一张好琴最重要的还是斫琴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起决定因素的是槽腹结构和漆胎的处理,否则用再好的木料也做不出音色好的琴。
                22.3 三 油漆工艺
                  化学漆 光亮度大,漆脆,光滑,微微有籽粒。(此种漆面手感生涩、易开裂,使用寿命最短,多为劣质练习琴使用)
                  合成大漆(腰鼓漆) 漆质光滑,丰润,流平性佳!仔细看有擦漆后留下的一丝丝痕迹。
                  传统大漆(中国大漆,也叫生漆) 漆质坚韧光滑,有质感!仔细看有擦漆后留下的一丝丝痕迹。(使用寿命最长)
                  灰胎
                  鹿角霜、八宝灰、瓦灰为主
                  灰胎以鹿角霜和八宝灰为最好,其次为瓦灰。
                  现在为了做旧美观,也是为了能让初学者看清,有时会把古琴的漆胎磨掉一些,露出点灰胎,鹿角霜颜色发金黄,八宝灰就不用细说了,如果灰胎全部是瓦灰就不会这样做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6-02 20:23
                回复
                  2025-05-21 01:26:08
                  广告
                  人生八雅——棋
                  象棋的历史: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 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 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6-02 20:24
                  回复
                    今日,在亚洲的围棋人口有数千万人,在欧美国家也有不少人会下围棋。
                    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中国象棋更为复杂。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盘围棋的时间没有规定,快则五分钟,慢则要几天,多数时候下一盘棋需要一到二个小时。
                    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围棋也会对小孩子起到积极作用,使他们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中国围棋的发展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
                    【春秋、战国时期】
                    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秦、汉、三国时期】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但这类记载亦是寥如星辰,表明当时围棋的发展仍比较缓慢。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我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现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6-02 20:26
                    回复
                      人生八雅——书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6-02 20:27
                      回复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1、秦朝----隶书。方向----简化,交换信息。距今天已经2200年了。
                        2、在20世纪后期----柯体。柯体——柯猎奇的质变汉字文化艺术。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4-06-02 20:30
                        回复
                          南北朝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4-06-08 16:05
                          回复
                            2、两晋时期
                            &amp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爨宝子碑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郑道昭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隋唐五代
                            求规隆法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代书学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
                            颜勤礼碑
                            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4-06-08 16:09
                            回复
                              2025-05-21 01:20:08
                              广告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宋至明中
                              尚意宣情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强调有意之意。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4-06-11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