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吧 关注:311贴子:940
  • 2回复贴,共1

腊味【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腊味
腊味是中国民间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而十二月叫腊月。腊肉,就是在冬天将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5-31 12:46回复
    福人品极品腊肠都是怎么做出来的?传统代表麻烦?
    秋风起,食腊味!在广东,很多人会十几年如一日地品尝自己最钟意的味道。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位置,点固定的几样菜。而一款让人愿意花十数个春秋去反复回味咀嚼的老味,必须真材实料,制作精心,保留传统风味,才对得起这样一份深情厚谊
    广式腊肠就是其中一味

    上好的腊肠要像上等的红木一样,完全收干,又无枯意。主味不能冲,辅味不能隐。忠实的吃客如能形容一家店的出品“粉光脂艳,油香绕梁”,那就是对福人品腊肠制作人最高级的赞美!
    做腊肠很容易,只要不是黑暗料理的天才,基本都能学会;做腊肠其实很难,选肉、拌料,再到灌肠,看似简单其实处处都有讲究。想要保持传统的风味,就要坚持每一道工序的麻烦。这是福人品腊味对于味道的执着。

    北风(温度)

    秋风起,食腊味。腊肠的制作应在秋冬,太热太潮的天气都出不来真味——在过去这似乎是全国人民约定俗成的一条铁律。但全球气候变暖,天气越来越潮湿闷热,要等老天赏一段刮北风的好天气,耐力最好的广东人都一定会打退堂鼓

    靠天吃饭是靠不住了,总要有替代方案,作坊和工厂于是都配备了暖房,调节制作时重要的温度和湿度。越来越坏的天气让北风天这样一个古早必备的要素可有可无了
    用料
    ★★★★
    对老饕而言,腊肠最重要的是肥肉和瘦肉的比例,能不能恰好达到那个你最满意的平衡点。瘦肉多了,会干;肥肉多了,又只剩下油腻腻的油味
    肥瘦的黄金比例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于是广式腊肠的选料,有人喜欢用前腿肉,有人喜欢用后腿肉,并且更加详细分出了2分肥8分瘦、3分肥7分瘦、4分肥6分瘦等等标准,调和众人的口味。

    肠衣
    ★★★★
    品质一流的腊肠,一定会选用品质一流的肠衣。肠衣的质素,决定了制成后的腊肠口感。
    肠衣如果太厚,做出来的香肠不好看;如果选薄了,又容易破,徒增灌香肠的难度。穿好后的香肠要扎针放气,才不易被肠内留的气体涨破肠衣。

    阳光
    ★★
    灌肠之后,腊肠就要拿去晒了。晒腊肠听起来是太阳的事,但到底要几分阳光,也有考究。标准之一是,不能暴晒,不然轻则肥肉要定油变味,瘦肉颜色加深;重则皮开肉绽,节节断裂
    因此据说在每年从寒露至小寒这段阴冷为主、阳光无几屡的季节里,晾制的腊味品质最高,口味最佳
    但跟北风天一样,阳光也成了只有自家做腊肠才需要去精确恒定的事,要节约时间的家庭更倾向于购买有品质保证的风味代表。

    手艺
    ★★★★★
    在工业时代,手艺代表了传统和可贵,也可能表示多余。毕竟太多的生产步骤都由机器甚至机器人完成了
    但这不包括腊肠。如今有传承的腊肠制作过程中,绞肉可以用机器,但调味要靠传承人的秘制配方;灌肠也能用机器,但灌肠后要把扎草结绳做得美观,必须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工人才有保障;晾晒基本进了暖房,但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也是一门关键的技艺,不同厂家腊肠的不同味道,甚至一批产品的成与败,很大程度与此相关。

    世代相传的手艺成了区分腊肠好与坏的一道关卡
    过度商业化的今天,经常有人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感慨,如今真的好难找到够味的广式腊肠了。人们更加返朴归真,孜孜寻找那些坚持传统,坚持麻烦,一吃难忘的老味道。

    我们有幸得见。
    《DV现场》近日寻访腊味之乡中山黄圃镇,找到了一个百年腊味世家——福人品腊味。中山市黄圃镇福人品腊味厂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传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一个关于创新和创业的故事。

    福人品爷孙三代的追求:做好腊味做好人_DV现场_广东广播电视台视频网站网址:
    http://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5561593202187236920
    福人品百年技艺,地道风味的广式腊肠
    传统口味、创新口味多种可选


    4楼2017-11-03 08: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