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文学吧 关注:41贴子:185
  • 1回复贴,共1

壬辰秋2013届辅仁读书会《近思录》第一次读书班记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条一: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於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於令名。
何然: “伊伊之耻”是怎麼生发出来的?
陈宇祥:”挞於市”怎麼讲?
柯貹:伊伊官职为辅宰,其职责是使君王成为尧舜,如果一夫失其所,则伊伊也有责任,伊伊耻其君不为尧舜,更进一步伊伊有疚,感觉自己像被鞭笞於市。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在位者伊伊当然有责任於民,所以伊伊“一夫不得其所,若挞於市”。
谢丹:伊伊为辅佐君王的人,天下有人失其所,责任最大的还是在君王,所以伊伊耻其君王不为尧舜。
传海师兄:志伊伊所志为何?“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是什麼意思?
传海师兄:志,这是我们后学也一样向往的” 志”。伊伊和颜子为贤人,“贤希圣”那麼伊伊之志是以圣人之志为志,要成为像圣人一样的人。
闫雷雷:在位者与不在位者都可有大志。
柯貹:所谓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立志当高远。
传海师兄:为什麼周子不讲“圣希天”,只讲到“贤希圣”?
传海师兄:对於圣人之境界,周子肯定有所见,为何不讲?“圣希天”可以理解为天与圣人合二为一,怎麼使得圣人和天相统一呢?圣人精神就等於天之精神。伊伊以圣人为志,是对自己期望都很高,是要立志成为第一等的圣人,而非止步於贤者或者士,追求境界的提升。我们后学应该“士希贤”,以伊伊之志为志,就是以圣人之志为志,但是存在一个节次的问题,像伊伊和颜子这样的贤人,是我们目前通过努力可以够得到的,所以周子讲“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来勉励后学,一步一步地向圣人之志靠拢。
传海师兄:关於读书会的读书方法,应该以文本为主,理清文本的脉络,找到文本的框架,然后义理就自然呈现出来了。要读准原文,讨论尽量就文本本身来讨论。
条二:“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关於“蕴”字的意味?
谢丹:蕴的意思是将圣人之道蕴含于心中,成为一种养分,以涵养主体之道德。
郑丽娟: “蕴之为德行”是讲将圣人之道内化为一种德行,而不是仅仅将它当成文字摆在那里。
吴瑶:怎麼理解道?(这个问题有哲学的味道)
闫雷雷:道是蕴含於文字之中的,必以语言为载体,我们看书要看到后面的道,看到文字背后的精神意旨,不懂语言的人能否体味道?
谢丹:慢慢会体味……
柯貹:圣人之道不只是一种记忆,我们要寻求理解,所谓悟道也,对於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有可能帮助我们的顿悟道。
李毅师兄:圣人的文章和话语,在宋朝时期普遍被主流大众当成一种好文章来接受,所以周子才反感这种文风,强调文辞背后的道,而非时人所理解的好文章,文章只是表面之辞。关於“蕴”字,有些字如果不是太生僻,就不一定要去字典里找寻它之准确含义,特别是一些常见的字,要知道字不只有意思,还有味道, “蕴”在这里就是一个有味道的字,这个味道不能用别的字来代替,所以查字典也查不出这个味道,“蕴”有它本身的味道,需要我们玩味,反反复复的体味。
条三: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与?"曰:"然。""学之道如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通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出处语默必於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道也。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於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闫雷雷:小程子为何做这个文章?为何要夸颜子为好学之人?
郑丽娟:小程子想要向我们阐明:圣人可学而至的道理,就是通过“学”以至圣人之道,颜子就是这样的榜样,颜子致力於“去蔽复性”,所以孔子称之为“好学之人”。
问题:“天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怎麼理解?
何然:可结合周子《太极图说》来理解,人区别与动物,人为天地间最为珍贵的。
问题:怎麼理解“中”(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
一种观点:中平说就是心。二种观点:中为中和之中,和谐完满的状态。
问题:如何理解“凿”?(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
郑丽娟:性是不能讲伤害的,不能在它上面增一分或者减一分,所以凿字在这里不能理解为对性的伤害,应该是对人性本善的遮蔽,情的氾滥会对性之真造成遮蔽,让人看不清人性本善。
问题:“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的“亡之”怎麼理解?
郑丽娟:“亡之”就是愚者不知“约其情、正其心、养其性”使人性之本善不能彰显,所以后来小程子要讲“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
问题:如何理解:“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一句?
李毅师兄此句是讲:明性,知人性本善,然后知道人之修养成圣的可能性,阐明性之内涵后,小程子说要将之“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知道往哪里去修养,明诸心是一种方向性的明,才能知道要去哪里。明白了圣人可学而至,才能知所往而后才能力行以求至。
问题:怎麼理解“自明而诚”和“诚之之道”?
李毅师兄:“诚之之道”就是等於“学之之道”“自明而诚”可以去看《中庸》,学之之道,就是讲诚可学而至。
关於 “自明而诚”的理解和讨论:
一种观点是,结合上文,可知这里的明是讲“明诸心,知所往”,而 “诚”就是“然后力行以求至”的结果。
二种观点:“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要这句话的三者结合起来,也就是内外的统一之后到达的境界才能称为诚(去除滥情遮蔽后的真实状态科称为诚)。
关於“通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出处语默必於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的讨论。
信道笃→行之果→守之固,三者存在一个先后的顺序,那麼为何要将“信道笃”放在先呢?是否等於“明诸心”?
柯貹:明诸心是讲不可怀疑人性本善,我们需要笃信之,向颜子学习,因为颜子已经通过学,走在了从贤人到圣人的路上了,要是不先于圣人而死,也能成圣人,所以后世将颜子称为“复圣”。


IP属地:四川1楼2014-05-31 00:39回复
    学长?学姐?曾老师说发帖前要有【】,这篇应该前面加上【辅仁读书会】。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4-06-12 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