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想当“公务员”进仕途,也有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在同等条件下,说北方话的优先。原因也很简单,皇帝长在北方,你一嘴南方话汇报工作,他听不懂怎么办?听差了会错意,会直接导致政策失误。到了清朝,雍正六年,皇帝还特意下旨,大意是:你要当官,说话必须人人通晓,这才能熟悉民情、熟悉地方,办事无误。特别是福建人和广东人,有些人都经过礼部的训练了,和朕说话朕还是听不懂。你们到外省去做官,语言不过关,怎么念圣旨?怎么审案子?和上下级怎么沟通?那还得雇人当翻译代为传递,而这群胥吏肯定添油加醋,不能准确传达,到时候耽误大事儿。所以,命令这两省的督抚,往下传达到各地州府县的官员与教师,一定得让学生说话说明白,不许再沿袭乡音。
瞧,搁在旧社会,要是只会现在时髦的粤语,那完了,就业成了大问题。
清朝书籍《闽杂记》讲,根据这道旨意,各地雨后春笋般办起了普通话辅导班,就叫正音书院。口音这事儿影响前途,谁敢含糊啊?
不过也就是一阵。主要是考试不考,皇帝强调了,大家抓一抓,皇帝忘了,没督促,地方官们就不在意了。到后来,正音书院能坚持下来的,据说只有福建邵武县一家。好多事不都这样嘛。
古代考试和就业密切相关,考到功名了,就意味着就业不难了。不像现在,考大学是一回事,找工作是另外一回事,两道关口。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古代考试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摸准主考官的脉,offer还是拿不到。比如贞观二十年文词享誉京城的张昌龄、王公瑾,就被考官王师旦把文策定为“下等”。《封氏闻见记》说,唐太宗拿到录取名单,没找到这两个人的名字,就问王师旦怎么回事。王师旦答:“他俩文章是好,就是文体轻薄,文笔浮艳,必不成器。要让他俩来,恐生效仿,会改变陛下务实的风气。”
唐太宗啥都没再说。那哥儿俩就真的没机会了——张昌龄后来补了个长安尉,因牵扯贪污解职。王公瑾则一直寂寂无闻。
人倒霉了,没有收入,真是喝口凉水都塞牙。清朝时候,有个叫方观承的书生进京求职,走到江苏宝应县,身上实在是没钱了。当时寒风凛冽,这哥们只身穿一件破袍子,里面连内衣都没有,拿绳子一系,脚上的鞋都露脚趾了。他想起有朋友住在这里,就去他家想借点钱,没想到走到大门口,还在那而犹豫呢,就被看门的认定是小偷,过来轰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