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吧 关注:4,067贴子:174,442

回复:红楼梦的最新研读 【转帖自天涯社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丹墀”。“丹墀”,一共有两种含义,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
  一、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如汉朝张衡 《西京赋》:“右平左墄,青琐丹墀。”《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丹墀,赤地也。”《宋书?百官志上》:“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 唐 李嘉佑 《送王端赴朝》诗:“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说唐》第五十七回:“ 叔宝 来到丹墀,三呼万岁。” 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 泰伯 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
  二、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如《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这样看来“丹墀”在《红楼梦》中的用法显得牵强,因为“丹墀”多用于宫殿、官府、祠庙之所,而在《红楼梦》中“宁国府”则是居住的宅第,是住家而已,怎么可能用“丹墀”这样的词汇呢?在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丹墀”出现一百九十三次,专属宫殿或帝王祠庙。


22楼2014-05-27 18:48
回复
    所以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形容贾家用“丹墀”这样的词汇,这是明显的僭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只能从小说所隐写的背面的故事来理解,也就是说贾家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家庭,而实际上隐写的是皇帝家,是皇宫!再有,请大家注意在第十回里,秦可卿生病了,有这样一段描述:
      旁边一个贴身伏侍的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的当真切的这么说。有一位说是喜,有一位说是病,这位说不相乾,那位说怕冬至,总没有个准话儿。求老爷明白指示指示。”
      在秦可卿看病的情节中,婆子居然说:“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都来瞧过!谁家能有这么多太医呢?如果贾家是个官员家庭,肯定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请这么多太医来看病!更何况这里说的是“我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而“红学家”认定的作者是所谓“曹寅”家就更不可能了,一是他家远离京城,就算能请到太医,也不可能请这么多人一起长途跋涉南下江宁给他家人看病,再有曹家只不过是“江宁织造”而已,也就是皇家的买办,为皇宫采购服装纺织品之类的,品位应该很低,估计连参政议政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还能找几个太医给家人看病了!所以作者是曹寅后代的理论不值一驳。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贾家确实应该是在影射皇帝家,也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23楼2014-05-27 18:48
    回复
      其实早有人看出这里写的这个朝代更像是描写明朝!我们看:“奉天”自然是指皇帝圣旨中常提到的“奉天承运,皇帝召曰”里的“奉天”,“洪建”应该是指明朝的“洪武、建文”两朝,而“兆年不易”似指“万历”朝!这不都是明朝的暗示吗?我的这个猜测会不会缺少证据、不着边际呢?没想到我居然找到了有力的旁证!
        早期的《红楼梦》是以钞本的形式存在的,到了1791年,程伟元、高鹗合伙将流传于世的钞本《红楼梦》(八十回)和他们搜集、补续的后四十回稿子进行整理,经过“细加厘易,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付梓问世,世称《程甲本》。第二年,《程甲本》又经过程高二人“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后,再次印行,世称《程乙本》。自从《程高本》在社会上出现后,它基本上取代了钞本《红楼梦》,在广大读者中流传。从钞本到印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原文,曾经过几次大的篡改。从《程甲本》问世到《程乙本》印行,时隔仅七八个月的时间。程伟元、高鹗又一次对原著进行了篡改。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是十分严酷的,而书中有很多刺眼的内容,肯定为当时满清统治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程伟元、高鹗进行的删除或改动却为我的研究提供有力了证据,也就是说他们为我指明了哪些内容是有问题的、是露骨的、是“清朝的广电总局”所坚决不能容忍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程甲本》和《程乙本》中发现:“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这句话都给删掉了!更能说明这里说的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这应该是在描写明朝!如果这里指的是清朝的康熙年间,雍正年间,或者乾隆年间,那为什么不保留下来呢?程伟元、高鹗如此处理的结果还不明显吗?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量呀!他们的这一做法严重地支持了我的理论,这也是《程高本》对世人的巨大贡献!于是我们知道他们改动的东西多半是有问题的,这也为我们发现更多的有力证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7楼2014-05-27 18:50
      回复

        在第四十回里的“牙牌令”的情节中,史湘云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有些所谓的学者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以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所谓的两个“皇帝”,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这样口无遮拦不负责任的大嘴学者真是有些“思维奔逸”的表现!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是不是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满清的康熙和乾隆年间的事挨不上边。其实 “日月双悬”这个词是南明小朝廷时期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那这些著名文人经常说的“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日月双悬”有两重含义: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作为当时的文人他们都是支持的,因为毕竟都是汉人的政权!所以黛玉说的“双瞻御座引朝仪”我们也就很容易看明白了。另外在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28楼2014-05-27 18:51
        收起回复
          其实对于普通《红楼梦》爱好者来说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小说的故事背景:我们仔细看一下书中人物的穿着,有哪一个像是清朝人的打扮呢?无论从关于《红楼梦》的电影还是电视剧来看,大家可以仔细回忆一下,一点清朝的影子都没有!无论是王宫贵族还是普通宫员,完全都是汉人的打扮,要知道影视剧中的造型可不是现在人自己随便发挥的,都是依据书中的描写设计的。再比如第一回《好了歌》里有这样一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而这个“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废弃不用了,那为什么贾家会有大量明朝时才用的而清朝以后不再使用的“笏”呢?不但有,而且还“笏满床”,谁家会有这么多呢?答案不是很简单吗?
          在第五十二回里那个“外国美人”的诗中有“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的句子,在“甲戌本”第十三回里有这样一个批语:
            〖清,属水〗
            这样看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昨天是朱明王朝的旧梦,今天却是在满清统治的国家里了”。于是我们忽然明白:原来《红楼梦》这个书名的意思是指“朱明王朝的旧梦”!有位叫陈子龙的抗清志士写过这样的诗句: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30楼2014-05-27 18:53
          回复

            原来这应该就是《红楼梦》书名的真正来历!居然与“明亡清兴”的历史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里提到的“悼红轩”,表面上看是指怀念自己以前的“红颜知己”,就像作者在第一回里有这样的描述那样:
              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
              其实这只是书中表面的故事,而实际上“悼红轩”是指怀念朱明王朝之意!宝玉在大观园里往的地方叫“怡红院”,这里的“怡”字是指“怡心、喜乐、高兴”之意,所以“怡红院”的意思就是“见了红便心怡”!自然是也是暗指强烈的思念明朝故国之情。这就是《红楼梦》典型的“一喉二歌”的手法,什么叫“一喉二歌”呢?在石头记钞本中有一个《戚续本》,在此本开始处有一段清代文人戚蓼生写的序: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一喉二歌”就是指一个喉咙里居然可以唱出两首歌来,戚蓼生的序大概的意思说:以前他听说过有人能够同时唱两首歌,一首歌从喉咙里发出,而另一首则是从鼻子里发出(难度那是相当的大)!也听说过有人能用两只手同时都能写字,左手能写楷书,右手能写草书,但这些神奇的技艺从来没见过!然而这样的奇事居然出现在《石头记》一书之中!看来戚蓼生算是看懂此书了,因为他还提到了“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这自然是指此书本很特别的史书!其实“一喉二歌”的情况在书中几乎到处都是,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正反两面的故事都是“一喉二歌”的经典之作,也是汉语一字多音多意所产生意想不到的极其独特的结果!更是我们研究“红学”的一大乐趣所在!同时我们也能够慢慢体会出作者在创作此时的时候面临多么大的政治压力呀,肯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一段历史隐写在一个情色的故事之中,而更让人惊呀的是:虽然三百年来人们一直只痴迷于此书的表面故事,但实际上其背面隐写的故事更精彩!这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大家就能充分地体会到。


            31楼2014-05-27 18:53
            回复
              今天就先更新到这里了!


              34楼2014-05-27 18: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