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的江南,由于手工业的迅猛发展,经济已相当发达,也造就一个特殊的文人名士群体:才子佳人群体,他们大胆摒弃了一些束缚了数千年的精神枷锁,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注重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张扬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生的乐趣,寄于真情热爱、诗琴书画和名山秀水,并把自己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付诸文字,让后人叹为观止。女性开始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形象出现在种种文体和历史的视野之中,如《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小宛,《浮生六记》中的芸娘,《秋灯琐记》中的秋芙等等。女性开始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形象,出现在各种文体和历史的视野之中。生活吴江分湖叶家棣的沈宜修即是这些佳人群体中的典型代表。
1 沈宜修生平
沈宜修,字宛君,副都御使沈珫之女,于公元一五九零年出生在与分湖叶氏齐名的文苑世家松陵沈氏。沈氏从元末起始居于松陵,在沈氏家族史上,令沈氏声名卓著的当属沈宜修的从伯父沈璟(明代曲理论家、作家),除沈璟外,沈氏家族成员尚有沈自晋(沈璟侄),著有《望湖亭》等传奇作品、沈自征(沈宜修胞弟)所作杂剧《渔阳三弄》(含《鞭歌妓》、《簪花髻》、《灞亭秋》)被时人评为明代以来“北曲第一”,以及沈自昌(著《紫牡丹记》)、沈永令(著《桃花寨》)、沈自南(著《艺林汇考》)、沈宠绥(著《度曲须知》)等十数人,因而,也有人用“吴江派”指称沈氏家族的。沈宜修就成长于这样一个“一门风雅,人才济济”的大家族中。
据沈自征所撰《鹂吹集序》云:沈宜修“夙具至性,四五龄即过目成诵”,且相当懂事儿,“不肖弟幼顽劣,争枣栗,辄鸟兽触姊,姊弗恚,以好言解之”, “先大人相顾,诧为不凡”〔1〕,从而令父母颇为钟爱。
由于家庭因素,除了父母偶尔教读外,沈宜修没有上过学。好在沈氏这样的文苑世家,家中的女性长辈也多通文墨,有诗文等作品流传的女性,见诸族谱或其他书籍的有十几人,幼无师承的沈宜修,勤奋好学,向家中的女性长辈问字求学,自己勤加钻研,常能“得一知十,遍诵书史”,打下了学问的基础。稍长一些,则手不释卷,但是每每想到母亲早亡,于读书写字之余,家务劳作之间,常暗自悲伤。这从其出嫁前的诗作无从得见,但从父亲过世时所写的悼亡诗《先严君弃捐之后音容如昔燧火已周怆焉欲绝赋言志痛》一诗也可得证,诗中有:“哭兮不复闻,回肠空自裂”之句,那种少年丧母,后又丧父之痛,读之让人肝肠寸裂。
沈宜修万历三十三年(公元一六零五年)嫁与叶绍袁为妻,时年十六。这桩婚姻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既符合当时讲究的门当户对、男才女貌之类的外在条件,又为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打开了一扇志趣相投的爱情之门。无怪乎时人叹道:琼枝玉树,交相映带。那一年,叶绍袁十七岁,可想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沈宜修兰心蕙质,工于吟咏;叶绍袁青春豪迈,工于诗词。他们之间应该有过不少花前月下的诗赋酬和。好读书的沈宜修,但凡有空闲的时候,喜欢博览群书,经史词赋,过目即终身不忘。又喜作诗填词,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新颖颇少女儿气,见者无不赞为有谢道蕴之风。然而这样美慧多才的媳妇,婆婆却担心其作诗会影响叶绍袁的读书,因为诗作成后难免夫妻共赏,甚至唱酬互答,使叶绍袁分心,因此不喜欢也不希望沈宜修作诗,让沈宜修放弃作诗,一心操持好家务。沈宜修虽然对婆婆的要求不满,但她毕竟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女子,不肯违背婆婆的意志,造成家庭不和,进而影响了丈夫叶绍袁的读书,只得违心地暂时放弃了诗歌创作。
婚后数年,叶绍袁为了科举考试,读书学馆,当时叶绍袁与堂弟叶绍颙住在一起读书,发愤努力。为了应对科举考试,需要作策论之类文章,叶绍袁每每成文,都拿回家请沈宜修批评指正,沈宜修则常能指谬归正,其见解让叶绍袁心服。为了帮助叶绍袁,沈宜修还常帮叶绍袁抄写其为应试所作的策论之类文章,其一手漂亮的书法(尤其小楷),见者无不赞为有卫夫人(古时著名女书法家)之风。然而文名著于江南的叶绍袁在科举考试中却“累屈秋闱,偃蹇诸生间,家殊瓠落”,沈宜修对考场失意的丈夫总是加以鼓励,“从牛衣中互相勉励”让丈夫对自己的才学充满信心,“未尝做妾面羞郎之词也”。在这种情况下,沈宜修一方面“上事下育,勉力拮据”,“不以动冯太夫人心”,一方面变卖自己的陪嫁首饰补贴家用,以至“箧无余饰剩襦”。事母至孝,胞弟沈自征语:“矜严事之,每下气吞声柔声犹恐逆姑心。迨夫儿女林立,姑少有不怿,姊长跪请罪,如此终身”〔1〕。然而沈 “米盐浆酒之暇,不废吟咏”〔1〕。在丈夫又一次赴试时,沈宜修赋诗《甲子仲韶秋试金陵》送之,其中有“而今莫再辜秋色,休使还教妾面羞”句,风趣而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叶绍袁于明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金榜题名,取为进士,“迨仲韶登南宫,受鸾诰称命妇”,亦能“处之淡然,略不色喜”。叶从此走入仕途。初授南京武学教授,再迁国子助教,不到二年再改工部主事,可谓是仕途顺坦。
1 沈宜修生平
沈宜修,字宛君,副都御使沈珫之女,于公元一五九零年出生在与分湖叶氏齐名的文苑世家松陵沈氏。沈氏从元末起始居于松陵,在沈氏家族史上,令沈氏声名卓著的当属沈宜修的从伯父沈璟(明代曲理论家、作家),除沈璟外,沈氏家族成员尚有沈自晋(沈璟侄),著有《望湖亭》等传奇作品、沈自征(沈宜修胞弟)所作杂剧《渔阳三弄》(含《鞭歌妓》、《簪花髻》、《灞亭秋》)被时人评为明代以来“北曲第一”,以及沈自昌(著《紫牡丹记》)、沈永令(著《桃花寨》)、沈自南(著《艺林汇考》)、沈宠绥(著《度曲须知》)等十数人,因而,也有人用“吴江派”指称沈氏家族的。沈宜修就成长于这样一个“一门风雅,人才济济”的大家族中。
据沈自征所撰《鹂吹集序》云:沈宜修“夙具至性,四五龄即过目成诵”,且相当懂事儿,“不肖弟幼顽劣,争枣栗,辄鸟兽触姊,姊弗恚,以好言解之”, “先大人相顾,诧为不凡”〔1〕,从而令父母颇为钟爱。
由于家庭因素,除了父母偶尔教读外,沈宜修没有上过学。好在沈氏这样的文苑世家,家中的女性长辈也多通文墨,有诗文等作品流传的女性,见诸族谱或其他书籍的有十几人,幼无师承的沈宜修,勤奋好学,向家中的女性长辈问字求学,自己勤加钻研,常能“得一知十,遍诵书史”,打下了学问的基础。稍长一些,则手不释卷,但是每每想到母亲早亡,于读书写字之余,家务劳作之间,常暗自悲伤。这从其出嫁前的诗作无从得见,但从父亲过世时所写的悼亡诗《先严君弃捐之后音容如昔燧火已周怆焉欲绝赋言志痛》一诗也可得证,诗中有:“哭兮不复闻,回肠空自裂”之句,那种少年丧母,后又丧父之痛,读之让人肝肠寸裂。
沈宜修万历三十三年(公元一六零五年)嫁与叶绍袁为妻,时年十六。这桩婚姻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既符合当时讲究的门当户对、男才女貌之类的外在条件,又为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打开了一扇志趣相投的爱情之门。无怪乎时人叹道:琼枝玉树,交相映带。那一年,叶绍袁十七岁,可想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沈宜修兰心蕙质,工于吟咏;叶绍袁青春豪迈,工于诗词。他们之间应该有过不少花前月下的诗赋酬和。好读书的沈宜修,但凡有空闲的时候,喜欢博览群书,经史词赋,过目即终身不忘。又喜作诗填词,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新颖颇少女儿气,见者无不赞为有谢道蕴之风。然而这样美慧多才的媳妇,婆婆却担心其作诗会影响叶绍袁的读书,因为诗作成后难免夫妻共赏,甚至唱酬互答,使叶绍袁分心,因此不喜欢也不希望沈宜修作诗,让沈宜修放弃作诗,一心操持好家务。沈宜修虽然对婆婆的要求不满,但她毕竟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女子,不肯违背婆婆的意志,造成家庭不和,进而影响了丈夫叶绍袁的读书,只得违心地暂时放弃了诗歌创作。
婚后数年,叶绍袁为了科举考试,读书学馆,当时叶绍袁与堂弟叶绍颙住在一起读书,发愤努力。为了应对科举考试,需要作策论之类文章,叶绍袁每每成文,都拿回家请沈宜修批评指正,沈宜修则常能指谬归正,其见解让叶绍袁心服。为了帮助叶绍袁,沈宜修还常帮叶绍袁抄写其为应试所作的策论之类文章,其一手漂亮的书法(尤其小楷),见者无不赞为有卫夫人(古时著名女书法家)之风。然而文名著于江南的叶绍袁在科举考试中却“累屈秋闱,偃蹇诸生间,家殊瓠落”,沈宜修对考场失意的丈夫总是加以鼓励,“从牛衣中互相勉励”让丈夫对自己的才学充满信心,“未尝做妾面羞郎之词也”。在这种情况下,沈宜修一方面“上事下育,勉力拮据”,“不以动冯太夫人心”,一方面变卖自己的陪嫁首饰补贴家用,以至“箧无余饰剩襦”。事母至孝,胞弟沈自征语:“矜严事之,每下气吞声柔声犹恐逆姑心。迨夫儿女林立,姑少有不怿,姊长跪请罪,如此终身”〔1〕。然而沈 “米盐浆酒之暇,不废吟咏”〔1〕。在丈夫又一次赴试时,沈宜修赋诗《甲子仲韶秋试金陵》送之,其中有“而今莫再辜秋色,休使还教妾面羞”句,风趣而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叶绍袁于明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金榜题名,取为进士,“迨仲韶登南宫,受鸾诰称命妇”,亦能“处之淡然,略不色喜”。叶从此走入仕途。初授南京武学教授,再迁国子助教,不到二年再改工部主事,可谓是仕途顺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