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鸾吧 关注:532贴子:1,833
  • 7回复贴,共1

鹂吹有声 午梦无痕 ——沈宜修其人及作品思想内涵管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1-03 19:15回复
    晚明时期的江南,由于手工业的迅猛发展,经济已相当发达,也造就一个特殊的文人名士群体:才子佳人群体,他们大胆摒弃了一些束缚了数千年的精神枷锁,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注重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张扬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生的乐趣,寄于真情热爱、诗琴书画和名山秀水,并把自己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付诸文字,让后人叹为观止。女性开始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形象出现在种种文体和历史的视野之中,如《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小宛,《浮生六记》中的芸娘,《秋灯琐记》中的秋芙等等。女性开始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形象,出现在各种文体和历史的视野之中。生活吴江分湖叶家棣的沈宜修即是这些佳人群体中的典型代表。
      
    1 沈宜修生平 
       
      沈宜修,字宛君,副都御使沈珫之女,于公元一五九零年出生在与分湖叶氏齐名的文苑世家松陵沈氏。沈氏从元末起始居于松陵,在沈氏家族史上,令沈氏声名卓著的当属沈宜修的从伯父沈璟(明代曲理论家、作家),除沈璟外,沈氏家族成员尚有沈自晋(沈璟侄),著有《望湖亭》等传奇作品、沈自征(沈宜修胞弟)所作杂剧《渔阳三弄》(含《鞭歌妓》、《簪花髻》、《灞亭秋》)被时人评为明代以来“北曲第一”,以及沈自昌(著《紫牡丹记》)、沈永令(著《桃花寨》)、沈自南(著《艺林汇考》)、沈宠绥(著《度曲须知》)等十数人,因而,也有人用“吴江派”指称沈氏家族的。沈宜修就成长于这样一个“一门风雅,人才济济”的大家族中。
      据沈自征所撰《鹂吹集序》云:沈宜修“夙具至性,四五龄即过目成诵”,且相当懂事儿,“不肖弟幼顽劣,争枣栗,辄鸟兽触姊,姊弗恚,以好言解之”, “先大人相顾,诧为不凡”〔1〕,从而令父母颇为钟爱。
      由于家庭因素,除了父母偶尔教读外,沈宜修没有上过学。好在沈氏这样的文苑世家,家中的女性长辈也多通文墨,有诗文等作品流传的女性,见诸族谱或其他书籍的有十几人,幼无师承的沈宜修,勤奋好学,向家中的女性长辈问字求学,自己勤加钻研,常能“得一知十,遍诵书史”,打下了学问的基础。稍长一些,则手不释卷,但是每每想到母亲早亡,于读书写字之余,家务劳作之间,常暗自悲伤。这从其出嫁前的诗作无从得见,但从父亲过世时所写的悼亡诗《先严君弃捐之后音容如昔燧火已周怆焉欲绝赋言志痛》一诗也可得证,诗中有:“哭兮不复闻,回肠空自裂”之句,那种少年丧母,后又丧父之痛,读之让人肝肠寸裂。
      沈宜修万历三十三年(公元一六零五年)嫁与叶绍袁为妻,时年十六。这桩婚姻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既符合当时讲究的门当户对、男才女貌之类的外在条件,又为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打开了一扇志趣相投的爱情之门。无怪乎时人叹道:琼枝玉树,交相映带。那一年,叶绍袁十七岁,可想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沈宜修兰心蕙质,工于吟咏;叶绍袁青春豪迈,工于诗词。他们之间应该有过不少花前月下的诗赋酬和。好读书的沈宜修,但凡有空闲的时候,喜欢博览群书,经史词赋,过目即终身不忘。又喜作诗填词,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新颖颇少女儿气,见者无不赞为有谢道蕴之风。然而这样美慧多才的媳妇,婆婆却担心其作诗会影响叶绍袁的读书,因为诗作成后难免夫妻共赏,甚至唱酬互答,使叶绍袁分心,因此不喜欢也不希望沈宜修作诗,让沈宜修放弃作诗,一心操持好家务。沈宜修虽然对婆婆的要求不满,但她毕竟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女子,不肯违背婆婆的意志,造成家庭不和,进而影响了丈夫叶绍袁的读书,只得违心地暂时放弃了诗歌创作。
      婚后数年,叶绍袁为了科举考试,读书学馆,当时叶绍袁与堂弟叶绍颙住在一起读书,发愤努力。为了应对科举考试,需要作策论之类文章,叶绍袁每每成文,都拿回家请沈宜修批评指正,沈宜修则常能指谬归正,其见解让叶绍袁心服。为了帮助叶绍袁,沈宜修还常帮叶绍袁抄写其为应试所作的策论之类文章,其一手漂亮的书法(尤其小楷),见者无不赞为有卫夫人(古时著名女书法家)之风。然而文名著于江南的叶绍袁在科举考试中却“累屈秋闱,偃蹇诸生间,家殊瓠落”,沈宜修对考场失意的丈夫总是加以鼓励,“从牛衣中互相勉励”让丈夫对自己的才学充满信心,“未尝做妾面羞郎之词也”。在这种情况下,沈宜修一方面“上事下育,勉力拮据”,“不以动冯太夫人心”,一方面变卖自己的陪嫁首饰补贴家用,以至“箧无余饰剩襦”。事母至孝,胞弟沈自征语:“矜严事之,每下气吞声柔声犹恐逆姑心。迨夫儿女林立,姑少有不怿,姊长跪请罪,如此终身”〔1〕。然而沈 “米盐浆酒之暇,不废吟咏”〔1〕。在丈夫又一次赴试时,沈宜修赋诗《甲子仲韶秋试金陵》送之,其中有“而今莫再辜秋色,休使还教妾面羞”句,风趣而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叶绍袁于明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金榜题名,取为进士,“迨仲韶登南宫,受鸾诰称命妇”,亦能“处之淡然,略不色喜”。叶从此走入仕途。初授南京武学教授,再迁国子助教,不到二年再改工部主事,可谓是仕途顺坦。
    


    2楼2008-01-03 19:19
    回复
        沈家诗书世家,姐妹众多,沈宜修和众姐妹的关系也相当融洽,诗作中多有咏闺中良友之作。如《六妹照镜口赠》:星眸梦乍舒,宛转看不足。一笑绕春愁,含情低黛绿。寥寥数语,把一个闺中少女照镜时自我陶醉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读之不忍遐想连连。《颜延之有五君咏暇日戏拟为之》中的第三首是赠给六妹的,中有“修韵落轻云,幽姿含夕露。珠辉映月流,玉彩迎花度”之句,把同一个少女写得仪态万方。在六妹嫁人后,沈又有《七夕赠六妹合欢》诗四首,中有“今宵试看如钩月,不似帘前隔岁情”及“笑指女牛经岁别,相看莫羡有情郎”之句,以诙谐的口吻表达了对妹妹新婚燕尔的祝福。
        沈宜修亲自教孩子诵读,“四五岁,君即口授《毛诗》、《楚辞》、《长恨歌》、《琵琶行》”,“诸子大者与论文,小者读杜少陵诗,琅琅可听。两女时以韵语作问遗”,而诸子聪慧“教辄成诵,标令韶采。”〔1〕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慰藉。《漫兴》一诗中有“竹影渐看移日影,窗前稚子读《离骚》”之句,是沈宜修教子的真实写照。在另外一首《浣溪沙 咏雪》中则有“唤女欲将呵手瞶,呼儿捻取作茶烹” 的句子,可见其家庭生活的情趣和活泼气氛。
        沈宜修常把子女们称为“闺中友”,尤其是几个女儿,在教读诗书的过程中教导她们成才。几个女儿稍稍长大一点,在教读诗书之余,沈宜修也教她们学习一点绣花之类的手工活,在《夏初教女学绣有感》一诗中,沈宜修回忆起小时候学习绣花的情景尚在眼前,仿佛是昨天的事,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女儿们都渐长大,也要学绣,“流光几度新,晓梦还如旧。落尽蔷薇花,正是愁时候”,时光飞逝,韶华不再,可少年的梦想依旧,象女儿们这样的年纪,也正是善于幻想、编织梦想(理想)的时光。在一首《踏莎行》题记中,沈宜修写道:“和凝云:春思翻教阿母疑。余以破瓜年,亦何须疑,直当信耳。作问疑词,戏示琼章。”词中有“若教阿母不须疑,妆台试向飞琼问”句,作品体现了母子之间真挚感情,可谓谈笑即文章。
        应当特别提及的是叶家三个女儿皆具文采,长姊叶纨纨、二姊叶小纨与小女叶小鸾并称才女,而小鸾文名尤著。小鸾早慧,“四岁,能诵《离骚》,不数遍即能了了”,十二岁随父至金陵,“览长干、桃叶,教之学咏,遂从此能诗”〔12〕 十四岁能奕,十六岁善琴,清冷可听。能作丹青,每日临摹《洛神赋》图,所画落花飞蝶极其灵巧。年及笄,丽质天生,娇好如玉人。自恃颖姿,尝言欲博尽今古,为父母所钟爱,可惜红颜薄命。遗作有诗集《返生香》,词集《疏香阁词》,及《分湖石记》《蕉窗石记》等文。其诗清丽婉绝,语多奇思。长女有《愁言》集传世,次女《鸳鸯梦》传世。
        在三个冰雪聪颖的女儿稍长一些,母女三人有了许多唱和之作,其间佳作众多,这与良好的家庭创作氛围是分不开的。
        小鸾所居闺房名为“疏香阁”,小鸾曾自作《晓起》一诗,题其阁上,亦邀其二姊作诗,于是叶纨纨和叶小纨亦作一诗题之(小纨诗未收入其诗词集《存余草》中,杳不可得),沈宜修分别次其韵作三首诗和之,诗作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现录之如下:
        叶小鸾 《晓起》
        曙光催薄梦,淡烟入高楼。远山望如雾,茫茫接芳洲。清露滴碧草,色与绿水流。窥妆帘帷卷,清香逼衣浮。听莺啼柳怨,看蝶舞花愁。兹日春方晓,春风正未休。
        叶纨纨 《题琼章妹疏香阁》
        朝霞动帘影,纱窗曙色长。起来初卷幕,花气入衣香。中有倾城姿,春风共回翔。玉质倚屏暖,瑶华映貌芳。佳人真绝代,迟日照新妆。还疑琼姓许,独坐学吹簧。
        


      5楼2008-01-03 19:21
      回复
          沈宜修亦和其作,且于作品前有如下语句:刘孝绰有艳体连珠,季女琼章仿之,作以呈余。余为喜甚,亦一拈管,然女实仙才,余拙不及也。
          续艳体连珠 
          发
          盖闻魏妃双翼,艳陆离而可鉴;汉后四起,曜伭倏以齐光。故盛鬋不同,岂由膏泽?如云飞髢,自有芬芳。是以鬟晓秦宫,竞萦妆之缭绕;怜生晋主,垂委地之修长。
          【魏妃:魏文帝时宫人莫琼树发髻如蝉翼。曜伭倏以齐光:以耀眼的艳丽吸引人。鬟晓秦宫:秦始皇好神仙术,宫中妇女都梳神仙髻,成为风尚。怜生晋主:晋明帝女儿南康长公主。垂委地之修长:后蜀李势妹。】
          眉
          盖闻修娥曼睩,写含愁之黛叶;新月连娟,效寄情之翠羽。故远山堪入望于邛垆,晓妆无倩画于张妩。是以承恩借问,枉自争长;淡扫朝天,方难比嫭。
          【远山:指卓文君,善画远山眉。张妩:唐京兆尹张敞善画眉。眉妩:画眉样式。承恩借问:用唐朱庆余赠张籍诗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淡扫朝天:用唐杨玉环二姐虢国夫人故事。张祜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
          目
          盖闻朱颜既醉,最怜炯炯横秋。翠黛堪描,讵写盈盈善睐。故华清宴罢,偏娇酒丰微阑。长信愁多,不损泣残清采。是以娭光眇视,美盼流精,卫称颀态。
          【长信愁多:用班婕妤故事。娭光眇视:用宋玉招魂诗:“娭光眇视,目曾波些。”指美人偷目而视的神态。美盼:《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指美女眼波流动状。】
          唇
          盖闻匀檀傅麝,其如洛水之辞。写绛调朱,岂若巫山之韵?故歌怜白纻,贝微露而香闻;笛羡绿珠,筨半启而红运。是以芬泽非御于桃颗,茜膏无加于樱晕。
          手
          盖闻流水题红,无非柔荑写恨;盈襜采绿,亦因纤素书情。故春日回文,逞掺掺于机锦;玉奴弦索,不负时名。
          【流水题红:用唐红叶题诗故事。盈襜采绿:《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襜。围裙。春日回文:用前秦窦滔妻苏若兰故事。玉奴弦索: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的潘妃小字玉奴儿,梁武帝破齐,潘妃自缢而死。】
          腰
          盖闻袅袅纤衣,非关结束而细;翩翩约素,天生柔弱无丰。故飘若春云,常愁化彩;轻如秋雁,还恐随风。是以色冠昭阳,裙有留仙之襞;巧推绛树,舞传回雪之容。
          【绛树:古歌女名,善舞。】
          足
          盖闻浅印苍苔,只为沉吟独立;遥闻环佩,却因微动双缠。故窄窄生莲,东昏于斯娱矣;纤纤移袜,陈思赋其可怜。是以看上苑之春,落红宜衬;步广储之月,芳绿生妍。
          


        7楼2008-01-03 19:29
        回复
            沈家诗书世家,姐妹众多,沈宜修和众姐妹的关系也相当融洽,诗作中多有咏闺中良友之作。如《六妹照镜口赠》:星眸梦乍舒,宛转看不足。一笑绕春愁,含情低黛绿。寥寥数语,把一个闺中少女照镜时自我陶醉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读之不忍遐想连连。《颜延之有五君咏暇日戏拟为之》中的第三首是赠给六妹的,中有“修韵落轻云,幽姿含夕露。珠辉映月流,玉彩迎花度”之句,把同一个少女写得仪态万方。在六妹嫁人后,沈又有《七夕赠六妹合欢》诗四首,中有“今宵试看如钩月,不似帘前隔岁情”及“笑指女牛经岁别,相看莫羡有情郎”之句,以诙谐的口吻表达了对妹妹新婚燕尔的祝福。
            沈宜修亲自教孩子诵读,“四五岁,君即口授《毛诗》、《楚辞》、《长恨歌》、《琵琶行》”,“诸子大者与论文,小者读杜少陵诗,琅琅可听。两女时以韵语作问遗”,而诸子聪慧“教辄成诵,标令韶采。”〔1〕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慰藉。《漫兴》一诗中有“竹影渐看移日影,窗前稚子读《离骚》”之句,是沈宜修教子的真实写照。在另外一首《浣溪沙 咏雪》中则有“唤女欲将呵手瞶,呼儿捻取作茶烹” 的句子,可见其家庭生活的情趣和活泼气氛。
            沈宜修常把子女们称为“闺中友”,尤其是几个女儿,在教读诗书的过程中教导她们成才。几个女儿稍稍长大一点,在教读诗书之余,沈宜修也教她们学习一点绣花之类的手工活,在《夏初教女学绣有感》一诗中,沈宜修回忆起小时候学习绣花的情景尚在眼前,仿佛是昨天的事,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女儿们都渐长大,也要学绣,“流光几度新,晓梦还如旧。落尽蔷薇花,正是愁时候”,时光飞逝,韶华不再,可少年的梦想依旧,象女儿们这样的年纪,也正是善于幻想、编织梦想(理想)的时光。在一首《踏莎行》题记中,沈宜修写道:“和凝云:春思翻教阿母疑。余以破瓜年,亦何须疑,直当信耳。作问疑词,戏示琼章。”词中有“若教阿母不须疑,妆台试向飞琼问”句,作品体现了母子之间真挚感情,可谓谈笑即文章。
            应当特别提及的是叶家三个女儿皆具文采,长姊叶纨纨、二姊叶小纨与小女叶小鸾并称才女,而小鸾文名尤著。小鸾早慧,“四岁,能诵《离骚》,不数遍即能了了”,十二岁随父至金陵,“览长干、桃叶,教之学咏,遂从此能诗”〔12〕 十四岁能奕,十六岁善琴,清冷可听。能作丹青,每日临摹《洛神赋》图,所画落花飞蝶极其灵巧。年及笄,丽质天生,娇好如玉人。自恃颖姿,尝言欲博尽今古,为父母所钟爱,可惜红颜薄命。遗作有诗集《返生香》,词集《疏香阁词》,及《分湖石记》《蕉窗石记》等文。其诗清丽婉绝,语多奇思。长女有《愁言》集传世,次女《鸳鸯梦》传世。
            在三个冰雪聪颖的女儿稍长一些,母女三人有了许多唱和之作,其间佳作众多,这与良好的家庭创作氛围是分不开的。
            小鸾所居闺房名为“疏香阁”,小鸾曾自作《晓起》一诗,题其阁上,亦邀其二姊作诗,于是叶纨纨和叶小纨亦作一诗题之(小纨诗未收入其诗词集《存余草》中,杳不可得),沈宜修分别次其韵作三首诗和之,诗作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现录之如下:
            叶小鸾 《晓起》
            曙光催薄梦,淡烟入高楼。远山望如雾,茫茫接芳洲。清露滴碧草,色与绿水流。窥妆帘帷卷,清香逼衣浮。听莺啼柳怨,看蝶舞花愁。兹日春方晓,春风正未休。
            叶纨纨 《题琼章妹疏香阁》
            朝霞动帘影,纱窗曙色长。起来初卷幕,花气入衣香。中有倾城姿,春风共回翔。玉质倚屏暖,瑶华映貌芳。佳人真绝代,迟日照新妆。还疑琼姓许,独坐学吹簧。
             沈宜修
            《题疏香阁》 次长女昭齐韵
            旭日初升榥,曈昽映绮房。梨花犹梦雨,宿蝶半迷香。轻阴笼霞彩,繁英低飘翔。待将红袖色,帘影一时芳。海棠还折取,拂镜试新妆。新妆方徐理,窗外弄莺簧。
            《题疏香阁》 次仲女蕙绸韵
            远碧绕庭色,参差映日明。竹间翠烟发,竹外双鸠鸣。径曲繁枝袅,嫣红入望盈。博山微一缕,烟浮画罗生。芳树清风起,飖飘落霰轻。
          


          14楼2008-01-03 22:02
          回复
            真是很不错的文章!长了不少的文学知识!
            谢谢寒春分享


            18楼2008-01-15 1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