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蓝颜吧 关注:5贴子:61
  • 1回复贴,共1

饥饿艺术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品描述了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被群众异化为动物了,作为一个异质的存在他很快被世界抛弃掉了。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可以说明本文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卡夫卡在病逝一个月前在病榻上曾艰难地校对本文的清样。在阅读本文之后,他留下了泪水。


1楼2014-05-21 22:47回复
    荒诞与真实——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分析
    2007-08-26 12:54:42| 分类: 论文|举报|字号 订阅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麻雀虽小,五内俱全,充分体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表现主义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作家注重对世界主观感受的表现,特别强调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表现主义拒绝浮面的和虚假的真实,要求表现比日常视觉所见到的更多的真实。其二,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第三,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作家们所追求的心灵真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地揭示精神本源的真实。此外,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这些特点《饥饿艺术家》一一具有。
    首先,故事中所讲的显然不是真实世界中会发生的事——一个人把挨饿当作艺术,并对这种艺术有不懈的追求,社会对观赏“饥饿艺术”有狂热的爱好。这不是现实,但这是现实社会的精神具体化显现;这不是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用心感受到的世界;不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再现,而是对所感的艺术表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饥饿艺术家》所叙述的事件看似荒谬,但它表现的精神才是真切实在的。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不知所谓的“艺术”,多少不明所以的执著追求,又有多少精神空虚的人毫无判断盲目追随,忽而爱之如明珠,忽而弃之如敝履。
    正是这些现实事件的扭曲变形构成了《饥饿艺术家》的故事情节。
    这篇作品很明显并不是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的,它的魅力来源于深层的象征意义。饥饿艺术家的心理活动描写主要有三点:一是对饥饿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饥饿表演持续了四十天被要求结束的时候,他希望“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超越自我,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对演出经理禁止延长演出的商业理由有强烈的不满;二是对艺术名誉的极端重视,希望成为“空前最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迫切希望人们都赞叹他的艺术造诣,并且因为有人对他的挨饿能力与挨饿现实表示怀疑而痛苦不已;第三点,在饥饿艺术热潮过去,他沦落马戏团与野兽为伍时,现实、卑微地思忖如何才能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野兽那里吸引过来一些。
    这种荒谬的描述恰切地象征了当代精神展品化、艺术异化的现象,精神成为展览品,若不被人看到似乎就失去了意义,艺术不再是追求美,不再以人为本,而成为骇人听闻的奇人奇事表演。饥饿艺术家的心理与观众、演出经理对待他的态度则象征了人性的异化。人无视他人的痛苦悲惨,反而用或欣赏或鄙视或熟视无睹的眼光看待苦难,大众不会真正热爱艺术,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只是追赶潮流,热心于害了别人苦了自己的附庸风雅。
    作品荒诞外衣下所隐藏的这种精神内核,是多么深刻的真实。
    作者能用荒诞来成功地表达真实,有赖于一种特殊的叙述语气,这种语气冷静客观,讲起荒诞的故事像是在讲一件发生在身边又与己无关的真实事情。煞有介事的叙述与故事的荒谬性的巨大落差造成独特的效果,使人在阅读中对故事的真实性在信与不信间徘徊(在一般的阅读中,读者总是假设故事是真实的),这样便容易窥见故事背后隐藏的含义。
    卡夫卡就是这样用无比荒谬的情节传达出了人类生存和境遇的真实困境,传达了当代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


    2楼2014-05-21 22: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