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的出路
如果单纯地研究英国媒体的发展趋势,我想我们中关心的人不多。但作为一个成熟的媒体市场,英国媒体确切地说报纸的发展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相信是不言自明的。
在英国期间,有两件事情让我们这些媒体中人深受震动,一件是了解到英国《金融时报》的亏损。一件是《卫报》改革。
近年来《金融时报》这家老牌财经报纸努力从一份在英国发行的日报向国际报纸转变,并创办了亚洲版。但在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之际,其自身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危机。过去3年《金融时报》一直亏损。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营业亏损分别为2300万英镑、3200万英镑和900万英镑。这使得报纸母公司皮尔斯集团一度想要卖掉它。据说,默多克曾经认真想过是否要收购《金融时报》。虽然最终《金融时报》没有像《泰晤士报》那样,落入他人之手,但《金融时报》今日的窘境却不能不让人深思,报纸的前途与命运。因为商业类报纸本应是最具赢利能力的。
最近《金融时报》总编安德鲁·高尔斯辞职,皮尔斯集团发表的声明中说,在高尔斯担任总编期间,它在英国的发行量和总发行量分别从17.3829万份和48.1818万份下降到13.7505万份和43.8538万份。 《金融时报》遭遇的困境固然有近年英国经济萧条等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报纸产业正在进入寒冬。
我们访问《金融时报》时,该报新闻主编(News Editor)Deborah Hargreaves告诉我们,为了吸引读者,《金融时报》的头版也一直在做各种尝试。其中之一是图片的选择。比如说八月份时,他们有一期选择了一张英国运动员夺冠的体育图片作为头版的照片,当时编辑部内部曾对此有过争议。因为作为一张商业类报纸,头版当然是以商业新闻图片为主。但好的商业新闻图片实在难得。用体育类图片显然是想吸引更多眼球。2005年8月《卫报》由对开的大报改成四开的小报,使我们直面了另一个冲击。英国的报纸分为tabloid(小报)和broadsheet(大报)两种,大报从形式上指的是对开的宽页报纸,通常比较严肃,面向知识阶层及中产阶级,品味较高。小报指的是四开格式的报纸,最初是为了方便人们在电车上阅读。通常面向收入较低人群、品味较低。因此传统大报与小报的区别不只是报纸样式上的,同时也是报纸身份和地位上的。那么是什么迫使很受知识分子欢迎的《卫报》放弃延用了多年的大报式样向小报式样转型呢?显然是来自市场的压力。
其实从2003年开始,《独立报》与《泰晤士报》就分别推出小报版本,并获得成功。一时间"小报化"成了英国报界最热门的话题。因为小报的样式显然更适合上班组在车上阅读。而且素以猎奇、煸情著称的小报《太阳报》的发行量达到了320万份,位居全英国第一,超过了《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金融时报》等五家全国性大报之和。
在传统大报苦苦挣扎之际,另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以Metro(《地铁报》)为代表的免费报纸在英国的迅猛发展。挪威的《20分钟》是免费报纸的鼻祖之一,它率先提出了适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快速阅读概念,所以免费日报的别名也叫“20分钟”报纸。
创办于1999年的Metro主要在地铁延线发行。英国报纸都有自己鲜明的党派立场,但《地铁报》没有社论版,它的新闻不像其他付费报纸那样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被认为是一张信息纸而非“观点纸”。
我们在伦敦时,每天早晨都可以在地铁里看到供乘客免费取用的Metro,一般到上午10点后,报纸就被领光了。如今Metro已经发行到英国13个主要城市。每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免费报纸和英国发行量第四大的报纸。
英国的感受使我们日益困惑,传统纸媒的未来到底怎样?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及对读者的分流,传统纸媒正面临日益严酷的生存危机。
不久前,有消息说,全球销量第一的美国商业类杂志——《商业周刊》决定停印亚洲版和欧洲版。
日前,《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发表文章《媒体变局:报纸的蛋糕缩小了--报业的未来走势和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称网络媒体正在颠覆报纸的饭碗。
来自全球报纸协会的数字显示,1995年到2003年,美国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欧洲和日本的报纸分别下降了3%和2%。20世纪60年代,5个美国人中有4人每天阅读一份报纸,现在只有一半的人在读报,且仍呈减少之势。美国发行审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3月31日的6个月时间里,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报纸的平均日发行量又比上一年同期下跌了1.9%。周日版发行量下跌了2.5%。最近,我见到刚从香港回来的《财经》杂志的联合主编杨大明,他在香港参观了多家媒体。他说:从香港媒体来看,目前纸媒,尢其是报纸确实进入了低谷时期。有的报纸为了拉动发行,采取的手段几近自杀。杂志的日子相对好过些。一些人认为,报纸的明天将走向免费报纸。
一叶落而知秋,更何况国内因为门户网站可以免费拿走传统媒体的内容等原因,报纸面临的竞争压力比外国报纸更大。而且这一点从广告的流向上也日益体现出来。1994年报纸广告的支出占全国总广告支出的22.4%,到2004年,这一比例降至17.7%,网络分食了报纸的蛋糕。
我以为作为一种业态来讲,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纸媒的没落在所难免。其间当然会有重新洗牌的机会,尤其对我们尚未经历过充分发展的传统传媒市场而言。有些报纸会壮大,居于龚断的地位。然而更多的报纸会死亡,其中一部分可能成为更纯粹的内容提供商。
如果单纯地研究英国媒体的发展趋势,我想我们中关心的人不多。但作为一个成熟的媒体市场,英国媒体确切地说报纸的发展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相信是不言自明的。
在英国期间,有两件事情让我们这些媒体中人深受震动,一件是了解到英国《金融时报》的亏损。一件是《卫报》改革。
近年来《金融时报》这家老牌财经报纸努力从一份在英国发行的日报向国际报纸转变,并创办了亚洲版。但在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之际,其自身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危机。过去3年《金融时报》一直亏损。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营业亏损分别为2300万英镑、3200万英镑和900万英镑。这使得报纸母公司皮尔斯集团一度想要卖掉它。据说,默多克曾经认真想过是否要收购《金融时报》。虽然最终《金融时报》没有像《泰晤士报》那样,落入他人之手,但《金融时报》今日的窘境却不能不让人深思,报纸的前途与命运。因为商业类报纸本应是最具赢利能力的。
最近《金融时报》总编安德鲁·高尔斯辞职,皮尔斯集团发表的声明中说,在高尔斯担任总编期间,它在英国的发行量和总发行量分别从17.3829万份和48.1818万份下降到13.7505万份和43.8538万份。 《金融时报》遭遇的困境固然有近年英国经济萧条等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报纸产业正在进入寒冬。
我们访问《金融时报》时,该报新闻主编(News Editor)Deborah Hargreaves告诉我们,为了吸引读者,《金融时报》的头版也一直在做各种尝试。其中之一是图片的选择。比如说八月份时,他们有一期选择了一张英国运动员夺冠的体育图片作为头版的照片,当时编辑部内部曾对此有过争议。因为作为一张商业类报纸,头版当然是以商业新闻图片为主。但好的商业新闻图片实在难得。用体育类图片显然是想吸引更多眼球。2005年8月《卫报》由对开的大报改成四开的小报,使我们直面了另一个冲击。英国的报纸分为tabloid(小报)和broadsheet(大报)两种,大报从形式上指的是对开的宽页报纸,通常比较严肃,面向知识阶层及中产阶级,品味较高。小报指的是四开格式的报纸,最初是为了方便人们在电车上阅读。通常面向收入较低人群、品味较低。因此传统大报与小报的区别不只是报纸样式上的,同时也是报纸身份和地位上的。那么是什么迫使很受知识分子欢迎的《卫报》放弃延用了多年的大报式样向小报式样转型呢?显然是来自市场的压力。
其实从2003年开始,《独立报》与《泰晤士报》就分别推出小报版本,并获得成功。一时间"小报化"成了英国报界最热门的话题。因为小报的样式显然更适合上班组在车上阅读。而且素以猎奇、煸情著称的小报《太阳报》的发行量达到了320万份,位居全英国第一,超过了《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金融时报》等五家全国性大报之和。
在传统大报苦苦挣扎之际,另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以Metro(《地铁报》)为代表的免费报纸在英国的迅猛发展。挪威的《20分钟》是免费报纸的鼻祖之一,它率先提出了适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快速阅读概念,所以免费日报的别名也叫“20分钟”报纸。
创办于1999年的Metro主要在地铁延线发行。英国报纸都有自己鲜明的党派立场,但《地铁报》没有社论版,它的新闻不像其他付费报纸那样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被认为是一张信息纸而非“观点纸”。
我们在伦敦时,每天早晨都可以在地铁里看到供乘客免费取用的Metro,一般到上午10点后,报纸就被领光了。如今Metro已经发行到英国13个主要城市。每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免费报纸和英国发行量第四大的报纸。
英国的感受使我们日益困惑,传统纸媒的未来到底怎样?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及对读者的分流,传统纸媒正面临日益严酷的生存危机。
不久前,有消息说,全球销量第一的美国商业类杂志——《商业周刊》决定停印亚洲版和欧洲版。
日前,《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发表文章《媒体变局:报纸的蛋糕缩小了--报业的未来走势和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称网络媒体正在颠覆报纸的饭碗。
来自全球报纸协会的数字显示,1995年到2003年,美国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欧洲和日本的报纸分别下降了3%和2%。20世纪60年代,5个美国人中有4人每天阅读一份报纸,现在只有一半的人在读报,且仍呈减少之势。美国发行审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3月31日的6个月时间里,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报纸的平均日发行量又比上一年同期下跌了1.9%。周日版发行量下跌了2.5%。最近,我见到刚从香港回来的《财经》杂志的联合主编杨大明,他在香港参观了多家媒体。他说:从香港媒体来看,目前纸媒,尢其是报纸确实进入了低谷时期。有的报纸为了拉动发行,采取的手段几近自杀。杂志的日子相对好过些。一些人认为,报纸的明天将走向免费报纸。
一叶落而知秋,更何况国内因为门户网站可以免费拿走传统媒体的内容等原因,报纸面临的竞争压力比外国报纸更大。而且这一点从广告的流向上也日益体现出来。1994年报纸广告的支出占全国总广告支出的22.4%,到2004年,这一比例降至17.7%,网络分食了报纸的蛋糕。
我以为作为一种业态来讲,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纸媒的没落在所难免。其间当然会有重新洗牌的机会,尤其对我们尚未经历过充分发展的传统传媒市场而言。有些报纸会壮大,居于龚断的地位。然而更多的报纸会死亡,其中一部分可能成为更纯粹的内容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