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山吧 关注:6贴子:1,555
  • 4回复贴,共1

【慈心传递】转自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寒山僧踪
寒山僧踪_佳作欣赏_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http://www.dfg.cn/gb/yspd/jzxsh/76-hs.html
温馨提示:点进此网址页面有背景音乐效果,欢迎惠听。


1楼2014-05-17 08:55回复

    秋山问道图
    南唐·巨然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56.2厘米,横77.2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楼2014-05-17 08:58
    回复
      2025-05-15 22:10:51
      广告
        巨然,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早年在南唐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元寺修行,后居开封开宝寺。擅长山水,师法董源,虽属江南画派,但其画风兼得南北所长,笔墨秀润而苍劲浑实,《秋山问道图》可以说是巨然现存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此《秋山问道图》纵156.2厘米,横77.2厘米,属绢本水墨。上部一峰高耸入云,中部群山合抱,小径迂回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林木偃仰,碎石卧溪,蒲草迎风,山间三二茅舍坐于其中,柴门洞开,隐居的高仕点出「问道」的主题,观之令人不禁幽情思远。全画布局沉稳有致,虚实呼应,大气磅礴却不失江南画风的灵秀。山体的烘染,阴面以浓墨渲染、兼衬有苔点如坠石飞落,凸显了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空灵却不失精神。长、短披麻,中侧锋并用,墨之焦、湿、浓、淡、枯浑然成景,跃然纸上,满纸岚气清润,尽得自然之天真。
      明画家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里说:「凡画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处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林下、多景所凑处是也。二曰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鸟去是也。三曰意之所游,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处是也……写长景必有意到笔不到,为神气所吞处,是非有心于忽,盖不得不忽也。」这种以有限表现无限,造化与心境交融的意境,暗合了佛门禅宗出尘离俗,超然空灵的思想境界。身为僧人兼画家的巨然,自然更有一份对世间万象的深刻剖析。笔下的《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生机盎然,更在画境之中让人体会着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自在豁达。或许这正是画家内心所寻求的那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意吧。
      *-*-*-*-*-*-*-*-*-*-*-*-*-*-*-*-*-*


      3楼2014-05-17 09:00
      回复
        琴箫合奏:《寒山僧踪》赏析
        自古以来,琴箫古乐,以其和静清远的音乐品格,寄寓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兰心傲骨和远尘离俗的处世心态。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乐器,依然在今日的时代里,传递着它一份诚挚的情谊和高洁的情操。
        此曲琴箫合奏的《寒山僧踪》,收藏在一张名为《云水吟》的音乐专辑中,是一曲清凉入心的佛韵。由著名作曲家陈大伟谱曲,古琴传人龚一以及洞箫演奏家罗守诚,联合演绎了这一曲幽深澹远的出尘绝音。琴声澹泊,箫声悠远,两厢映照,传神地诠释了「僧踪何觅」的千古禅机。
        全曲由沉郁清远的古琴领音而动,随后淳厚绵长的箫声成为主旋律贯穿流动,如清泉流淌,如山风过耳,空灵之韵顿时从天际徐徐飘来,仿佛置身山色空蒙的清凉月下,随着乐曲去探问那漫漫苍山,去跟随那一份千年的寻觅,叩问心灵难解的谜题,虚清悠扬,如诉如语。令人不禁想起了与之珠联璧合的一首佛偈《寒山拾得颂》,佛偈巧妙地把两位得道的唐代大师寒山与拾得的名字,涵藏在诗句中,表的是寒山鸣钟,拾得落叶,却意寓着一份洞彻红尘世法的通达智慧。


        4楼2014-05-17 09:0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6-05 05: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