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吧 关注:951贴子:6,818
  • 1回复贴,共1

ZT五蕴只能“厌”只能“离”却不能“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蕴只能“厌”只能“离”却不能“灭”》
一个偶然的因缘我与一位居士在一起交流了‘5蕴’,当我说到对5蕴贪爱演化成5取蕴时,这位居士却不能同意我的说法,并再三强调 “佛没有5蕴,凡夫有5蕴”,‘佛是灭了5蕴的’。我虽然没有能说服这位居士,但我升起不知有多少人有此观念导致修行的过程中目标发生错误的改变。
‘5蕴’是什么?蕴是集聚的含义,‘色’又是什么?是能看见的物质。‘色蕴’的含义大家就应该非常清楚的了知,那是能见物质积聚的意思。同样的道理,‘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虽然不是物质世界的范畴(色法),是属于心里范畴(名法),是心里范畴的积聚。这个作为人基本的功能我们都会有的。无论男人女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这个功能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分别。如果是‘人’这个基本的功用就都存在。这也包括佛陀本身。佛陀一生的证悟历程从没有离开‘5蕴’这个工具,借用了这个工具发现了人类解决痛苦的最好方法。5蕴促使我们能行会走,能吃会喝,能想会思,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色蕴一定包含我们身体的本身。同样也就是说包含了我们的本身‘眼 耳 鼻 舌 身’。
‘5取蕴’是什么?由于在6跟与6尘相互的接触因缘中生出诸受,我们对诸受发生贪爱欲取导致出苦,由爱‘取’成蕴。故名5取蕴。5取蕴等于是产生苦的结果,5蕴本身却是产生苦的因缘,但不是苦的根本,什么是造成苦的根本呢?。
现在我们知道5蕴与5取蕴的区别,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由于爱取使5蕴演化成5取蕴,就5蕴的本身而言是没有痛苦可言的,能产生苦是因为对5蕴发生了贪爱 嗔恨使其演化成为5取蕴 无‘取’是不会成‘痛苦’之蕴的。造成痛苦的根本是‘爱取’。不是5蕴的本身,所以我们要灭的一定是爱取,这个‘爱取’就像多罗树头一样,痛苦会因为有了这个树头般的祸手而不断丛生,发芽增大。最终成为一颗痛苦的大树。为了能使痛苦结束,佛陀把自己对5蕴的观察列为了头等观察范围内。在杂阿含经第一经就说;‘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又继续说;‘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佛说正确的观察是对5蕴的无常性加以观察,5蕴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正确的理解经文,经文中说的;‘则生厌离’ 我们只能对客观存在的5蕴生‘厌’生‘离’,绝不是要把客观的‘5蕴’‘灭’掉。我们没有办法灭掉这个客观的‘5蕴’。我们只能对着不断的生灭的5蕴通过观察发现自然法则运行的规律,进而对这个身体 还有感受 想象 行为 意识等5蕴不在发生贪爱 嗔恨。进而达到对‘5蕴’的生厌 对‘5蕴’的远离。而绝不是要消灭5蕴。
如果我们要是有了消灭5蕴的修行指导,那么我们接下来会如何呢?接下来就会使自己妄想身心灭掉。如此推理身体与受想行识是导致我们痛苦的根源,消灭身体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受想行识那也一样要消灭掉,可事实是不能靠禅修的思维或意识消灭掉,即使我们什么都不想了,那样更也只能进入一个非想‘定’的境界。这样的修行指导绝不是佛陀所为。这样会使我们改变我们想要灭苦 灭欲取的根本。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佛陀在962经中说;“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 想 行 识 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这充分说明断根本者是5取蕴,而不是5蕴本身。对色受想行识都能如实知 并能断除由5蕴带来的贪爱嗔恨之苦的根本是欲取。断这个根本的‘取蕴’就像断树头一样,未来的痛苦永不复生。综上所诉,‘5蕴只能‘厌’只能‘离’绝不能‘灭’,不是咬字。者是原则问题。如果弄不清楚,会直接导致禅修目标的改变,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如果我们禅修连这个都弄不清楚,‘取蕴’与蕴本身的区别,就不会明白苦造作的全过程,更谈不上实证。
还有一点,我们作为引导老师。无需打着自己实证的幌子来欺骗众生,佛陀一生都没有将涅盘后的境界公示众生。而是慈悲的告知大家达到涅盘境界的方法与道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证了 众生没有证,证量境界每人都不同,你无法能使大家都明白哪个众生从没有经历过的一切。就像你从没有吃过一道菜一样,无论你如何的描述这道菜的色香味,他终究没有尝过那道菜的滋味一样。所以正确的引导方法就是向大家介绍如何能使痛苦止息的方法与道路就可以了。实修固然重要,但不是吧自己实修后的境界变成了佛陀的境界来用此感觉说法这是不恰当的。就说到这吧


IP属地:吉林1楼2014-05-14 15:03回复
    说的很是,五蕴是自然现象,佛陀教导我们通过实证达到客观真实的看待这些现象,而不是灭掉。五蕴皆空,也是指意义上的空性,同无我性质相同。涅磐则非空非有,不可说。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5-16 1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