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素吧 关注:26贴子:2,141
  • 1回复贴,共1

中国电视剧三十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朱慧憬
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到历史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中国电视剧三十年的变化跌宕起伏,比电视剧本身更丰富。这三十年是电视剧史,也是三十年的社会史,三十年的国民精神史。


IP属地:四川1楼2014-05-10 15:52回复

    从刘慧芳式传统女性到“清纯干净”的第三者
    关联剧目:《渴望》、《牵手》、《过把瘾》、《金婚》、《中国式离婚》
    1990年出品的《渴望》,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一个神话。在此之前,国产电视剧多是描述社会生活,《渴望》第一次把镜头从外部空间转向内部空间,开始关注私人生活。伴随着《悠悠岁月》的主题曲,《渴望》的片头全部用家庭用具空镜头特写串成。吴群记得:“据说当时湖北省委原本晚上要开会,因为那天有《渴望》,大家决定不开会了。《渴望》的导演鲁晓威当时收到大量群众来信,信多得来不及拆,大约有一万多封,有些信直到现在他都没有打开。”
    在《渴望》的年代,明星都扎堆生活在老百姓身边。祝勇说有一个细节很好玩,“《渴望》火爆之后,演员孙松(剧中饰演王沪生)和母亲韩影(剧中饰演‘刘大妈’)有次一起坐公共汽车回家。当时私家车、出租车都很少,演员都坐公交车。公车的司机认出韩影母子,主动要求送他们回家。韩影说,不行吧,一车人怎么办?司机说我问问,然后在车上问大家,我们把王沪生和他妈送回去好么?大家都同意,于是一辆公交车浩浩荡荡把韩影母子送到家门口——这是现在无法想象的事情”。
    《渴望》播出之后,许多人照着剧中刘慧芳的样子去寻找自己另一半,善良、温柔、忍辱负重,是那个年代美好女性的标准。时代变迁,从1999年的《牵手》到2004年的《中国式离婚》,一些电视剧又不约而同地描摹了刘慧芳式女性的婚恋困境,对传统女性的自我牺牲提出了疑问,更承认人性的复杂和情感本身的残酷性。《牵手》导演杨阳回忆:“《牵手》播出后,当时有一个很著名的女演员给我打电话,她告诉我这出电视剧引发了她丈夫的强烈共鸣,她丈夫突然向她坦承了一段自己出轨的经历。她与丈夫就此赤诚交流后,他们的婚姻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吴群认为《牵手》塑造了一个“清纯而干净”的第三者形象,给一些人的心灵递上了一把钥匙,纾解了婚外情者的道德压力。“当年婚外情的当事人精神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当时的文艺作品谈及这个问题还是根据道德经验判断那是不好的,这出戏站在第三者立场,描述他们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状况,让人们对第三者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电视剧开场就是一个早晨,胡同里的一个早点摊,一个干净、清纯女孩入画面,很着急买早点,买完后发现差了几毛又折回早点摊……日常、亲切,可见片中描摹第三者的立场非常可观,有强烈人文关怀,关注了她们真实的精神世界。正是这样,这出戏才让观众产生反响和共鸣,让有这样经历的人能向另一半坦承自己。”
    《牵手》最终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蒋雯丽扮演的妻子晓雪要离开了,她就像所有那些把家把老公孩子视为一切的刘慧芳式女人一样,临走时本能地又把这个家收拾了一遍,据说导演杨阳当时在监视器里看蒋雯丽的表演,觉得所有对婚姻聚也好散也好的感慨都在这里了,蒋雯丽的细微表演让她觉得无限悲凉,看得忍不住看得失声痛哭。从《渴望》到《牵手》到《中国式离婚》,这些中国家庭伦理剧都曾认真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世界,台前幕后,无论是明星大腕、清晰冷静的知识女性还是每天守着电视机的家庭妇女,都在这些家长里短的剧目中得到同样的俗世生活的共鸣。编剧王海鸰认为在庸俗的生活的变迁中,不变的是清醒:“如果一个女人在变老的同时,是一个向上走的女人,即便失去了婚姻,她至少还有自己。”只是如此清晰的主心骨,在如今价值观多元的电视剧市场倒显得混沌起来。


    IP属地:四川2楼2014-05-10 15: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