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民族一直不改服饰的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民族服装。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的特征。
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 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
《周易•系辞下》有:“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自此,我们可以清晰的记得,衣冠于华夏,不再是一件小事。《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可见,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服饰的重要性。汉服,不只是一件衣裳,更多的是华夏文明的一个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这个各个民族都追求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的年代,作为几千年传承的文明古国,几千年传承的华夏民族,如今却在世界之林丢失了自己的服饰,甚至误把旗袍和马卦这些由满人传进汉族的服饰当做自己的民族服装。巍巍华夏,兮兮大汉,难道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后,千百年后的今天,华夏民族就要这样赤裸着向前吗?而且,汉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件简单的汉家衣裳,凝聚了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智慧与心血。为汉民族量身度造的衣裳,非汉服莫属。它的形态无不流露出华夏民族和谐端庄、天地人和、飘逸流畅,以及精巧细致的审美倾向。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本身就蕴藏有“华夏”二字的内涵。礼乐相和,寓教于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