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兔毫盏吧 关注:9贴子:47
  • 0回复贴,共1

建窑黑瓷的品类及其基本特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宋代建窑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盏是其代表性的产品。从窑址出土或采集的实物看,建窑黑瓷中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此外,建窑黑瓷器型尚有少量灯盏、钵、瓶、罐、高足杯、盏托、渣斗等。按照釉面纹理不同,建窑黑瓷大致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异毫)等六大类。以下简要介绍建窑黑瓷的器型种类、造型及胎、釉特征。
  1、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1)、建盏(碗类):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图1)。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2 、灯盏:灯盏是建窑黑釉器中数量仅次于建盏的器型。依其造型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出土或采集的数量较多。敞口,浅腹形小盏。尖圆唇,斜弧腹,底卧足;盏内壁一侧粘一条圆形泥条纽,用于系灯捻。形制简练轻巧。第二类型:钵碗形。口沿微内敛圆卷,浅弧腹,腹上微鼓,腹下内收,卧足。器内壁一侧粘一条穿灯捻用的泥条纽。第三类型:由浅碟 或小盏 及小盂 或碗 相叠而成,形如暖碗。碟内一侧粘泥条纽;碟、盂结合处有一小孔,中空,可往盂内注水降温,以节省灯油,故又称“省油灯”。碟口为尖唇平沿,浅弧腹;盂沿内敛,与碟沿相粘接,斜弧腹,卧足底


IP属地:福建1楼2014-05-05 09: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