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毕,来点干货,,,谈谈我对此类问题的看法,,,
人皆图利,利欲熏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利而害,得不偿失,该何以应对?
利有两面,利益利害;欲得两分,生理心理。这是对问题要有分析,得区别对待。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白话是:“放弃了利益好处而与人为伍,多有埋怨”。这源于人在大自然之中的弱小地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用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要生存和发展,有着自私与趋利避害的本能,这些都属于人的天性,是人道,无可厚非,不可或缺,不容回避。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白话是:“富与贵,是人人想要的,想而不以其道,得到了也不会安分守己啊;贫与贱,是人人厌恶的,恶而不以其道,得到后就挥之不去啊”。
对富贵的欲,有积极的一面,如多劳多得,人才有积极性。而其消极的一面,是多占少出,或不出,有着‘人心不足、欲壑难填’的弊端,其结果,往往是为富不仁,不择手段。
对贫贱的恶,有积极的一面,如知足常乐,人才乐道安贫。而其消极的一面,同样的是‘人心不足、欲壑难填’,其结果,往往是虚荣自负,盲目攀比,好高骛远,不自量力。
其实,人们对富与贵、贫与贱的感受,是相对而可变的。即使是‘富可敌国’的有国有家者,只要是人心不足,就想着要富甲天下、贵为天子,那也会以为自己是‘贫与贱’的。
这两者的消极作用,总是会利令智昏,让人蠢蠢欲动,不得安生,进而生乱。正如孔子所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白话是:“好勇患贫,乱相啊。是个人物却不仁义,患贫已极,乱相啊。”
对此,孔子的答案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白话是:“富贵合乎于道而可以求取的话,虽然是执鞭驾驭的战士,我也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乎于道而不可以求取,那就还是依从于我的爱好。”
孔子非仁不处,不因权势富贵而恋栈不去;他办学授徒,耗尽家资,虽然拮据,却能乐以忘忧,视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白话是:“君子谋划道行不谋划食物。耕种呢要有腐肥,在其中用啊;学问呢要有福气,在其中用啊。君子担忧道行不担忧贫困”。注意,馁,贫,两者一样,都能由坏事变成好事,有其积极的一面。这是‘道’的价值所在,是谋道、忧道的原因。此‘道’,是对‘欲壑难填、人心不足’的‘反动’与告诫。对此,孔子主张:“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是在说:“贫而乐观,富而好礼”。意在强调‘贫’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富力量不均衡,贫而生怨,只想着闹事;富而无礼,只想着霸道。(富,当然也指知识学问。文人无行,于此为甚)
既然‘唯利是图’是人的天性,免不了,就只能疏,而不能堵。人既图利,需要满足,必得合作,才可持续。满足要两条腿走路,合作要讲权利义务。以仁为本,要因势利导,对人的心理需求,要用‘德也有利’的价值去满足。只知有物欲,对人的需求,单纯依靠物质回报的思想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类所处的现实,是一条死路,不归路。
总之,主张‘仁本主义’,倡导‘以德为尊’,首要开启智慧:以和为贵,分清物我,才能和平共处;以斯为美,物我两旺,才能持续发展。在以富为贵的同时,更要以德为尊,用以制约、疏导、平衡‘资本主义’,这才是人类能够走向幸福,‘仁而有后’的必由之路。利令智昏,以智慧开窍;欲壑难填,用道德搭桥。像高速路,一以贯之,才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