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小叉吧 关注:2,722贴子:13,795
  • 8回复贴,共1

呵呵 探源 ——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呵呵”的起源与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呵呵”最早见于史料,是《晋书°载记°石季龙》。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得宠的弟弟石韬,派刺客杀了这个老弟。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笑声。后赵为羯族所建,因此“呵呵”本来是胡人之间流行的一种笑声。入唐后,唐王室本来就有胡人血统,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国策,遂成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呵呵”这种胡人的笑声也顺理成章地传入了中原。
《全唐诗》中“呵呵”一词出现了三次。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韦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还有韦庄的《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网上有篇帖子,名为《“呵呵”一词用之书信始于苏东坡》,说以上四例都不是用于书信。但“呵呵”用于书信也并非源自苏东坡,苏东坡哪里配拥有“呵呵”的知识产权呢!
早在苏东坡出生前三年,欧阳修就开始在书信中“呵呵”了。景佑元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
苏东坡刚刚三岁时,欧阳修又在信中“呵呵”了:“孙书注说,日夕渴见,已经奏御,敢借示否?蒙索乱道,恰来尽。呵呵。”
苏东坡八岁时,欧阳修依然如故:“铭文不烦见督,不久纳上,只为须索要好者,恐未尽尔。呵呵。” 这时候的苏东坡还在跟着父亲读书,不见得就学会“呵呵”了吧?
可见,在宋代,“呵呵”一词已经非常流行,尤其在名人的书信中被常常使用,其频率当然赶不上今天的QQ 和MSN 聊天,手指一动就可以“呵呵”。不过,“呵呵”起源之早,出乎人们的想象。遇到一个词语流行、火爆,人们常会产生误解,认为今天使用的大多数流行语都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不然。古人口中早就说着跟我们一样的话了。呶,“呵呵”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吗?呵呵!


IP属地:天津1楼2014-05-03 19:47回复


    IP属地:天津3楼2014-05-03 19:48
    回复
      我明天二模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5-04 22: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