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吧 关注:4,745贴子:40,721
  • 4回复贴,共1

广州话之曾梗摄又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轼 卜算子 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这词用广州话可以念出1/3押(ing)4/6押(aang),也可以念出1/3/4押而6出韵
因为冷虽属青韵却是梗摄俗读入读书音变了
于是找了一下以下aang韵字(有已成正读音有仍为常用训读音的)


1楼2014-05-02 02:16回复
    所以,在曾梗开口大部可区分,而细音正读合流的情况下
    鹏字不管,冷字到底怎么从青4进入庚2的....虽然说令字声符的出韵还有个应该是从lɐn高化的邻字...邻字变化应该是比较后的吧,而冷字推测变化在邻字之前的时间段?


    3楼2014-05-02 03:23
    收起回复
      锡韵有锡,石(这个怀疑是清末民初的变化,原来有照精对立的情况下应为ak),劈,外加中老派的壁字破读ek,
      昔韵有只,还有辟字破读ek
      麦韵未高化的除了麦字都是长aa正读
      陌韵很乱,有ik三开戟隙逆,ek三开剧, ak二开陌,aak二开白伯
      曾摄职韵几乎全ik,除“测”字,不顾三开的规则读为ak, 而时音目测已经完成ak-aak的白读入读书音,
      德韵变走的除“或”字外还有“贼”字


      9楼2014-06-08 14:53
      收起回复
        最近参看了麦耘教授的文章,《也谈粤方言梗摄三四等韵文白异读的由来》,发现上面有些谬误是必须修正的。
        该书一开始就说反对我上文猜测的理由,咸同土客大械斗导致两族群分歧非常大,所以作为客家读法底层的梗摄白读要以底层形式进入广州音,要么必须以更大规模和更完整的体系(例如古浊声字全读送气,"怕"工,“叛”公)之类,而广州只有浊上字这样了(原因按下,与客家读音系统估计关联也不算大),哪怕浊上字也并未像客家一样读浊平(浊平是低平/低降,低降这与梅县音的上声有类似,但与声调的浊平完全不同)
        虽然,所找到的另一篇“论咸同年间广州府东路的土客共存”以增城为例(外加少许莞深本地土客调研事例)证明在清中叶到晚期,土客良好共存也确实可以成为事实,然而...增城本地粤语仅就我所知,跟广州话的分歧程度,可能与四邑片相比也差不远。疑母保留,日母所保留字并入疑母,溪母所辖广州化晓的字和晓母保留广州化影母的字(休,钦),通摄整体入曾三;包括特异的底层字,知读端(客音)有读h, 骚读t, 这貌似来自闽语遗留...外加寒韵入阳,徐虞戈等零星字各种入“oe”,证明这种规模可以是如何的大。
        因为明末粤北大量当地客家口音人南逃,可能造成广州晚明口音又被洗一遍。但即时如此,最多的时候广州音也只能与客家音“勉强沟通”,而不是成体系大变动。
        从麦教授原文可得知,封开,阳江,德庆等都有曾梗集体合并音。如果考虑各种白读音迁入融合本地音而言,粤西各片口音的影响应更大。


        14楼2014-08-15 15:45
        收起回复
          时间有限.....回到这首词来,
          虽然这首词在北京话和北宋通语中都能通押,但是在广州话这种曾梗分布格局下...需要用比较特异的变通读法[比阳唐同押更难搞的读法]才能读成押韵。
          (未完)


          15楼2014-08-15 15: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