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山西吧 关注:145贴子:11,883
  • 9回复贴,共1

山西各地地名来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4-26 22:17回复
    阳泉——“阳泉”,本来是一个泉水的名称。清光绪版《平定州志》卷二《舆地.山川》中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涧中,俗名饮马坑;一在村西野子沟,皆夏秋有水,冬春则涸;一在村北寺沟,相去丈余,水盈盈常不涸;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深广丈余,石瓮为池,土人常祷雨于此;或曰今村中上港井,亦泉也,今有石槽尚存,后填以巨石,因以为井,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泉。”从120年前出版的这部官修的州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阳泉是由“漾泉”讹变而来,且原来是一泉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4-26 22:19
    回复
      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秦隶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公元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1958年设榆次市。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4-26 22:29
      回复
        运城——境内有古盐池,亦称盐湖、银湖。位于运城市区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组成,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所产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含有多种钠钙物质,是全国有名的盐产地之一。盐池的开发约有40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运城”就得名于“运盐押运司”,盖由盐而兴之城。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4-26 22:30
        回复
          长治——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便是“长治”的由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4-26 22:33
          回复
            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4-26 22:34
            回复
              朔州——战国时为赵国属地,秦时为马邑县,唐代为朔州,宋时为朔宁府,民国元年改为朔县,八十年代末改为省辖市,朔县改为朔州。朔州,为历代兵家争战之地。相传,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筑马邑城池,置马邑县。这里,历来是胡汉频繁争夺的边关重镇。历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晋,乃至天下之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4-26 22:35
              回复
                吕梁——因吕梁山而得名,境内多苦寒之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4-26 22:35
                回复
                  临汾——盖因地在汾河之滨而名。汉代的临汾县是指原泰平县和正平县之一部分组成的县。北齐的临汾县指的是今汾西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原因是隋统治者“恶其(平阳)名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4-26 22:38
                  回复
                    晋城——-秦汉称高都县,北魏置建州、高都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丹川县,唐贞观元年始称晋城县,明代荩城县并入泽州,清改名风台县,民国元年复称晋城县。1983年改设县级市,由省直辖。1985年升为地级市,即为现建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4-26 2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