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味道 》
邹佳优
在北京有一段时间。气势恢宏的故宫没有耐心逛完巍峨千里的长城也没有攀越。倒是爱上了不少北京食物。
不得不提到的是老北京的冰糖葫芦。除了山楂原味最喜欢的是草莓口味大颗鲜红的草莓裹着晶亮的糖衣。咬一口露出粉白的果肉饱满鲜甜的汁液流淌在唇齿之间。配一杯陶罐装的老酸奶浓稠微酸的滋味冰凉可口。坐在王府井小吃街的露天戏台下听着京剧吃完它们。。亦喜欢糖炒山楂是北京的传统食物。山楂外面是一层厚而细腻的奶油味细糖酸甜爽脆。在街边的小店可以买到它们被放置在透明的玻璃缸里挨挨挤挤像是北方冬天的小雪球所以又叫‘糖雪球’ 可爱的名字。每次买满满的一包是牛皮纸袋装着的。走在宽阔而干净的行道路上一颗一颗认真品尝温暖而满足。
一直钟爱的总是这样的老北京味道无关繁华喧嚣。笃定安然悠远漫长。
记得那时候自己常常独自一人从学校跑出来玩。没有目的也找不到路却也毫不怕迷路只是随性而走。有一次竟无意走到南锣鼓巷是一条古老悠长的巷子青瓦旧砖。穿插着狭长的胡同高大的树伸出苍老干枯的枝。一位中年画家坐在低凳上画着古老的房檐一边享受明晃晃的阳光与他交谈走的时候他送我几张速写。
逛得饿了走到巷边一家旧的店铺买食物都是独具特色的当地小吃。犹豫着不知道买什么好的时候旁边一位来买馒头的老大爷操着一口京腔对我说“买这个吧驴打滚好吃”。那语气直爽仿佛不知道我们是陌生人仿佛对一个熟识的朋友说话。然后问我哪儿来的我说四川他说“小姑娘这驴打滚四川可没有就咱北京有”说完乐呵呵的笑起来我也跟着他笑。北方人的爽朗平易与人毫不生分或许就是这样吧。 突然想起林语堂先生那篇《动人的北平》写到人力车夫憨厚老实写到亲切热情的北京人写到热闹美味的小餐馆文字间充溢着原滋原味的生活情趣。只是现在的北京只有穿着统一的三轮车夫只会拉着你沿固定路线很快的驶过交错的胡同一边滔滔不绝的导游说词般的介绍然后索要小费。路旁高楼车流行人匆匆面无表情彼此无关孤独仿佛空城。这个城市被赋予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标签。 林语堂笔下的北平早已被时光的洪流渐渐湮灭了。老先生知道了大概会惋惜吧。
但是此刻看到那位老大爷骑着自行车哼着小曲儿远去的背影白色衬衣在风里翻动的衣角。我想有些东西淡了、远了但终究是存在的。过滤掉旅人匆忙观望的步调和群楼空旷亦遗忘了繁华表象下的荒芜寂静。古老的文化在这座城里在这曲折的小巷子小胡同里沉淀下来被包容和记得。
也许、也许这就是我要记得的北京味道。
清脆的单车铃声让我恍然醒悟过来手中热乎的驴打滚已经微凉。这黄米夹赤豆沙陷的长卷豆想馅甜入口软绵粘糯无比。
于是时间仿佛滞缓不知远近走到胡同深处尘埃游荡。原来我在无意邂逅的风景里迷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