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语吧 关注:142贴子:619
  • 4回复贴,共1

【转帖】中介语理论研究述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云霞 赵登明http://www.kcpaper.net/Lunwen_Show.asp?id=5947&Nclass=54&N=N
[关键词] 中介语 中介语理论 应用 理论体系


1楼2014-04-21 11:48回复

    一、 引言
    在语言学习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概念最早由Selinker (1972)提出,其他的研究者们如:Nemser,Corder等也用“渐进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个人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等词来指同一语言现象(Ellis 1994:47)。在我国,翻译也有多种,如中介语,过渡语,族际语,中继语等,现在普遍译为中介语。
    中介语理论否定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语言习得的解释,从学习者的心理认知视角研究二语习得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概念,假设基础,假设-检验,石化现象,主要形成过程,主要特征等。Selinker (1972)把中介语定义为:介于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又与母语和目的语相独立的第二语言的系统知识。它的假设基础Nemser做了很清楚的陈述:1)任何时候此系统都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2)此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列;3)在同一语境中,同等水平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一致(Ellis 1999:47)。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它是指95%的二语学习者不能到达而只能逐渐接近中介语连续体的另一端。象解释母语习得过程一样,“假设-检验”概念用来解释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过程中的发展,因而把偏误看成“语言学习的一种策略”。Selinker指出了中介语的五个主要形成过程: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训练迁移,二语学习策略,二语交流策略,以及三个主要特征:可渗透性,变异性,系统性。
    自从Selinker提出中介语这个概念以来,关于它的研究就成了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话题(Hancin-Bhatt 1999),应用语言学界对中介语理论不断进行诠释,或提出质疑。不仅如此,中介语理论还和语言学的各个理论分支发生联系,产生了中介语音学,中介音位学,中介语法,中介语用学等。本文将从中介语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


    2楼2014-04-21 11:49
    回复
      2025-05-22 05:39:27
      广告

      三 中介语理论体系研究----对它的继承,发展和批判
      1.国外的研究述评
      中介语理论提出后,Selinker本人和Corder ,Nemser等很多语言学者们对其进行解释和扩展。Selinker( 1975)表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应该扩展到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背景。不仅如此,Selinker( 1992)重新审视中介语,研究了中介语的起源和发展、跨语言系统的单位和对等、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及语言迁移、理论进展等,为中介语理论重新建构了框架。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理论体系中被论述最多的话题,Han(2004)全面总结了关于石化现象的争论,并讨论了五个有争议的问题:1、石化现象出现在整个中介语系统中还是发生在中介语系统的某一领域? 2、二语最终达到的水平与石化现象是同形体吗? 3 、 石化是结果还是过程?4、稳定化与石化相同吗?5、 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应该持续五年还是应该更长?
      对中介语理论研究贡献最多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是Rod Ellis。Ellis(1994)全面评述了中介语理论体系,首先,他认为中介语理论强调语言学习时的假设-检验和内化过程,以及主张学习连续体涉及内在系统重新构建的概念,这些都直接源于以普遍语法和先天论为基础的母语学习理论,遵循着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念;其次,他还指出了支持中介语理论的实证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错误分析只关注二语学习者某一时间点的部分语言,是一个很有限的二语研究方法;横断法不能表现二语习得顺序;纵贯法不能像母语研究那样构建二语习得者语言发展的全貌;而仅仅集中于语法研究则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最后,他探讨了中介语的起源,指出中介语的起点问题是一个开放问题,关于中介语连续体的初始阶段,实证研究很少;他认为中介语理论从心理过程解释了语言习得,却忽略了学习者个体差异;中介语理论对对语言变异性的原因解释也很薄弱。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中介语理论以及随之而来的实证研究对人们关于二语习得实质的思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对偏误的评价:行为主义观点把偏误看作学习未发生的证据,而心灵主义则把偏误看作是学习者积极习得语言的标志。Ellis(1997)继续扩展了中介语理论体系,他把Selinker等的理论观点归为早期中介语理论,认为这是从认知角度研究二语习得的开始。他重新解释了中介语的内涵,认为中介语不仅指语言学习者在某一时间点构建的内部系统(一种中介语言),而且也指学习者长期形成的一系列关联系统(中介语连续体)。他还评价了Selinker的五个中介语形成过程。至于中介语连续体的本质和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颇有争议,Ellis只是列出了不同的观点。中介语理论后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问题上,应用语言学界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如:S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 of L2) ,Micheal Long的“言语输入与交互作用模式”(the model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等。
      任何一种理论都会同时得到支持又遭到反对。关于中介语理论体系的研究,除了语言学者们的继承扩展外,当然也有人对其进行批判。Harris(转引自Hamilton,2000)认为从一切重要的方面来看,中介语假说只不过是应用语言学版的又一个语言神话。 Hamilton(2000)立足于学习者的偏误,从哲学角度对中介语假说的理论依据进行批判,他指出中介语假说并没有什么新发现,也没有提出对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做出真正的解释,只不过用心理学词汇对语言学习的一些平常的事实做了一次重新描述。
      中介语理论自提出以来,其主要的理论框架被继承下来,并且有了很多新的发展。但是,研究的焦点仍然是偏误分析,石化现象,变异性之争等陈旧的话题。目前,认知语言学成了语言习得的热门话题,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中介语理论的哲学基础,以及理论体系中尚存的问题。


      5楼2014-04-21 11:52
      回复

        2. 国内的研究述评

        国内中介语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理论的介绍引进和应用方面,关于中介语理论体系的评论或质疑的研究数量较少,但已经起步并涉及到中介语的性质,基本假设,研究方法,石化现象,变异性等理论的主要领域。戴炜栋、束定芳(1994)最早述评中介语理论中有争议的问题,如:石化现象的怎样形成,中介语的起点,二语习得是重组过程还是重新创造过程等话题,并且指出了中介语研究的局限性。直到21世纪,国内才出现对中介语理论体系的研究。 周平、张吉生(2004)分析了中介语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等重要特征。王建勤(<?xml:namespace prefix="st1">2000a)通过评价Corder ,Nemser Selinker对早期中介语理论形成和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和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了中介语理论中需要探讨的三个问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语言的变异问题,方法论问题。王建勤(2000b)还讨论了与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方法相关的具体方法, 如中介语语料的收集以及分析的方法等问题。司联合(2001)讨论了中介语的理论框架,提出中介语的构成公式, 并且论述了普遍语法、语言迁移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分析了中介语的语言观、心理观和教育观,最后认为中介语理论尚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李红、林庆英(2006)分析了石化现象在理论方面所隐含的矛盾 ,并结合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对石化理论提出以下认识:当前所谓的普遍石化现象实际上可能是作为其前兆的稳定化的体现。蔡金亭、朱立霞(2004)客观评价前人研究过中介语变异的理论模型,并讨论社会语言学中的动态范式和拉波夫范式, 指出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弥补拉波夫范式不足的中介语变异模型,并用一项大型实证研究证明了变异模型的科学性。</?xml:namespace>

        与西方的研究相比,中国关于中介语理论体系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研究的数量较少,范围较窄,而且深度不足,大都是就理论而谈理论,没有象Ellis等语言学者那样,从行为主义,心灵主义的哲学高度和其他学科发展来全面的研究中介语理论体系。而且,国内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早期中介语理论的讨论上,中介语理论后期的发展研究不多。

        纵观中外关于中介语理论体系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理论的各方面,从哲学基础到方法论,从形成原因到石化现象,甚至还有对它的完全否定。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中介语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对中介语的概念提出疑问。根据这个概念,语言学习由此岸逐渐通往彼岸,中介语系统就是两岸间的那片海洋。但此岸彼岸的界限怎样划分?那片海洋到底有多大多宽?同时学习多种语言是否会出现多片海洋?到达彼岸后情况又怎样?用母语还是二语或外语思维? 以母语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者们集中讨论了语言学习者在中介语的海洋里航行的制约因素和出现的问题,对海洋两岸的这一系列问题却无人问津。


        6楼2014-04-21 11:52
        回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介语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提出标志着二语习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是解释母语习得的主流语言学派,中介语理论也是二语习得理论的主流。二语习得是一门很新的学科,西方国家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中介语理论作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主要理论,在应用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其理论体系也日渐完善和科学。
          但是,我们也发现,西方众多的研究忽略了中介语语音学和音位学,更重要的是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各种英语变体而忽略了其它语言的学习。中国对中介语理论研究相对起步较晚,虽然研究数量很多,但内容相对较窄,方法不够详尽,尤其是有关中介语的实证研究,在研究工具和统计方法的使用上还有待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戴炜栋,<?xml:namespace prefix="st1">蔡君梅 2006)。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起步晚,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研究传统所致。尽管这样,中介语理论研究在中国蓬勃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扩展深化,研究方法不断改进,这一趋势已经初露端倪。</?xml:namespace>


          7楼2014-04-21 1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