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内的研究述评
国内中介语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理论的介绍引进和应用方面,关于中介语理论体系的评论或质疑的研究数量较少,但已经起步并涉及到中介语的性质,基本假设,研究方法,石化现象,变异性等理论的主要领域。戴炜栋、束定芳(1994)最早述评中介语理论中有争议的问题,如:石化现象的怎样形成,中介语的起点,二语习得是重组过程还是重新创造过程等话题,并且指出了中介语研究的局限性。直到21世纪,国内才出现对中介语理论体系的研究。 周平、张吉生(2004)分析了中介语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等重要特征。王建勤(<?xml:namespace prefix="st1">2000a)通过评价Corder ,Nemser 和 Selinker对早期中介语理论形成和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和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了中介语理论中需要探讨的三个问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语言的变异问题,方法论问题。王建勤(2000b)还讨论了与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方法相关的具体方法, 如中介语语料的收集以及分析的方法等问题。司联合(2001)讨论了中介语的理论框架,提出中介语的构成公式, 并且论述了普遍语法、语言迁移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分析了中介语的语言观、心理观和教育观,最后认为中介语理论尚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李红、林庆英(2006)分析了石化现象在理论方面所隐含的矛盾 ,并结合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对石化理论提出以下认识:当前所谓的普遍石化现象实际上可能是作为其前兆的稳定化的体现。蔡金亭、朱立霞(2004)客观评价前人研究过中介语变异的理论模型,并讨论社会语言学中的动态范式和拉波夫范式, 指出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弥补拉波夫范式不足的中介语变异模型,并用一项大型实证研究证明了变异模型的科学性。</?xml:namespace>
与西方的研究相比,中国关于中介语理论体系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研究的数量较少,范围较窄,而且深度不足,大都是就理论而谈理论,没有象Ellis等语言学者那样,从行为主义,心灵主义的哲学高度和其他学科发展来全面的研究中介语理论体系。而且,国内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早期中介语理论的讨论上,中介语理论后期的发展研究不多。
纵观中外关于中介语理论体系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理论的各方面,从哲学基础到方法论,从形成原因到石化现象,甚至还有对它的完全否定。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中介语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对中介语的概念提出疑问。根据这个概念,语言学习由此岸逐渐通往彼岸,中介语系统就是两岸间的那片海洋。但此岸彼岸的界限怎样划分?那片海洋到底有多大多宽?同时学习多种语言是否会出现多片海洋?到达彼岸后情况又怎样?用母语还是二语或外语思维? 以母语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者们集中讨论了语言学习者在中介语的海洋里航行的制约因素和出现的问题,对海洋两岸的这一系列问题却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