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秦梁系列三篇by懒近水——入眼平生几曾有
《崔门案》《楚绣衣》《夜谭》
(依旧随笔不着调风格……T_T)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得,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 Part.1
• 好文难寻,好的武侠文更是难寻,火候未到,不免生硬,若是过了,儿女家常,惨惨戚戚,卿卿我我,又少了一分最要命的“侠气”。能写好武侠的人,自己定也是位潇洒肆意的侠客,才会在字里行间夺人心魄。
• 懒近水这三篇最合我心意。秦以楼温柔但不做作,梁潮生肆意但也聪慧,作者对这二人的刻画在我看来非常成功,短短几句就已形神兼备。我一直认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主角令人神往,这部小说怎么会不令人喜爱?
• 除了人物,懒近水的剧情也非常出彩。《夜谭》是短篇,走灵异风格,《崔门案》、《楚绣衣》都是推理探案,行文顺序上是传统的时间顺序,推理也较为严密,不过由于没有对犯罪现场的详细描述,所以读者不能和主角一同推理,这一点大概是受行文的束缚了,有些遗憾。三者都已剧情为主体,感情戏不多,但也已经足够。
• 其实喜欢上这种文章真的很让人郁闷。风格小众,很难写好,短暂的满足之后是长时间的空虚,觉得什么都好像差了那么一点,但偏偏就是那一点最为重要。好文要看很多遍,大概也因为没有其他文可以看。
• Part.2
• 尝试自己写故事后,才会注意到作者写文章的用心良苦(虽然也有些是水到渠成),以《楚绣衣》番外为例,开头是小说惯用的“不点明引入”(我自己发明的词,就是在开头时写什么样的人干了什么事,不点明是谁),且不提文笔,最出彩的地方在结尾——以诗句结尾。这诗实在是画龙点睛之笔,也因此非常难以选择,自己写需要强大的文字功底,引用他人诗句又很难找到合适的诗句。《楚绣衣》这里的诗是作者改编他人诗句的(就是开头王安石的那首),非常适合原文的意境,大概也注意到了句式的推敲,字数也恰到好处。
• 我真真非常喜欢这位作者,但我看到她(他?)的文章时,她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 完
• (谢谢)
《崔门案》《楚绣衣》《夜谭》
(依旧随笔不着调风格……T_T)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得,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 Part.1
• 好文难寻,好的武侠文更是难寻,火候未到,不免生硬,若是过了,儿女家常,惨惨戚戚,卿卿我我,又少了一分最要命的“侠气”。能写好武侠的人,自己定也是位潇洒肆意的侠客,才会在字里行间夺人心魄。
• 懒近水这三篇最合我心意。秦以楼温柔但不做作,梁潮生肆意但也聪慧,作者对这二人的刻画在我看来非常成功,短短几句就已形神兼备。我一直认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主角令人神往,这部小说怎么会不令人喜爱?
• 除了人物,懒近水的剧情也非常出彩。《夜谭》是短篇,走灵异风格,《崔门案》、《楚绣衣》都是推理探案,行文顺序上是传统的时间顺序,推理也较为严密,不过由于没有对犯罪现场的详细描述,所以读者不能和主角一同推理,这一点大概是受行文的束缚了,有些遗憾。三者都已剧情为主体,感情戏不多,但也已经足够。
• 其实喜欢上这种文章真的很让人郁闷。风格小众,很难写好,短暂的满足之后是长时间的空虚,觉得什么都好像差了那么一点,但偏偏就是那一点最为重要。好文要看很多遍,大概也因为没有其他文可以看。
• Part.2
• 尝试自己写故事后,才会注意到作者写文章的用心良苦(虽然也有些是水到渠成),以《楚绣衣》番外为例,开头是小说惯用的“不点明引入”(我自己发明的词,就是在开头时写什么样的人干了什么事,不点明是谁),且不提文笔,最出彩的地方在结尾——以诗句结尾。这诗实在是画龙点睛之笔,也因此非常难以选择,自己写需要强大的文字功底,引用他人诗句又很难找到合适的诗句。《楚绣衣》这里的诗是作者改编他人诗句的(就是开头王安石的那首),非常适合原文的意境,大概也注意到了句式的推敲,字数也恰到好处。
• 我真真非常喜欢这位作者,但我看到她(他?)的文章时,她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 完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