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三育吧 关注:1贴子:295
  • 3回复贴,共1
一)舞狮
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威武雄壮的象征。在唐代,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十分相似。舞狮是博白地老人和客家人最常见的风俗,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结婚喜庆,新居落成,开业、开市等庆典,人们都要请狮队来莅临助兴。人们认为,通过舞狮,能够驱魔避邪,能保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玉林市的狮子舞有文狮和武狮两种。北流、容县舞的是文狮,博白人舞的是武狮。舞一条狮称为舞一堂狮,每个狮队都有一面旗帜,上书某某狮队,每个狮队一般有2堂狮,成员有10多个人,人人都会武功,俗称称为熟功夫。博白武狮侧重武功,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和勇猛矫健。舞狮者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都有固定的一套,从醒狮到睡狮又到醒狮,从滚狮到“赞黄”到“食青”到爬梯、叠罗汉等,其动作都有相对固定的套路。其中的拜山、出山、跳跃、跌扑、翻滚、直立、盘桥探海、走梅花桩、跳台角、归山等都需要很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因此常常不到几分钟就要换人撑狮头,而换人时狮舞是不能间断的。狮舞结束后,一般都有一套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和刀、枪、棍等器械。因此,一场舞狮,最少也要一两个钟头,观众看了非常过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博白曾在人民会场举行过全县舞狮比赛,观者如潮,蔚为壮观,是那个缺少文化活动的年代的一大亮点。


1楼2014-04-20 20:10回复
    二)迎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望子成龙是人们的心愿,只讲龙上天,不讲狗入灶,是广大人民大众早已形成的共识。
    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等重大民俗节日,博白地老人和客家人都有迎龙的习俗。通过迎龙来压邪和保佑一方平安。
    迎龙又称舞龙。博白人舞的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每节龙在木板上用竹篾扎成骨架,整条龙分别用黄、蓝、红色的布缝好,画上鳞纹,内燃龙烛。龙头在一块木板上用竹片、竹篾扎成龙头的形状,糊上彩纸,画上鳞纹,缀上彩纸铰成的“龙须”,龙头内点上龙烛。有的龙头高达三、四米,形象威武。迎龙时需用八音锣鼓伴奏,由一个小型乐队吹奏,声音非常动听迷人。舞龙时由一人持龙珠在前引路,每节龙身下面有木柄,舞龙者手撑木柄左右摇动,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所经的房主均放鞭炮或烟花迎接,至开阔处便表演“穿龙”、“跑龙”,数十节龙疾走穿行,景象极其壮观。
    迎龙时一般龙从祖祠出发,出发前先摆“龙头供”祭奠龙头,迎龙结束后再回到祖祠,一般迎到深夜。龙迎过之后,龙珠、龙头、龙尾存于祠堂,龙节由各家各户各自带回。参加迎龙的人回家,家人鸣炮迎接归来,给迎龙者吃米粉红蛋,以兆好运


    2楼2014-04-20 20:11
    回复
      2025-07-25 23:24: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唱竹马
      唱竹马起源于唐代江浙一带,明末清初传入博白,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博白唱竹马前身为唱采茶,有的地方叫唱牛。唱竹马多为男扮女装,不管唱马还是唱牛,表演人一般叫为旦角,女的叫牛妹,男的叫牛公。
      竹马形体如马,是用竹篾扎成骨架,中段空,能围在牛妹牛公的腰间,外面糊上藤纸,画上色彩,由一人把竹马挎在腰间两手扶住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摆动,边动作边说唱,另一人打木鱼、梆、锣伴奏。唱竹马一般是在春节到铺头恭贺表演。唱竹马有“竹马进我家,家家都平安”之说,意思是说竹马进了家,一年到头都顺顺利利了。
      唱竹马与舞麒麟既有相同之外又有不同的地方,唱竹马和舞麒麟都是边唱边舞,唱竹马以唱为主,而舞麒麟以舞为主,唱竹马用的是四平腔,而舞麒麟用的是贺歌腔。
      唱竹马的另一种形式是不用竹马,牛公用钱鞭,扎腰带,牛妹用花扇和手帕表演。博白唱竹马的节目有“公爹送女”,唱腔用的是“小十送”和“大十送”,不用四平腔。当牛公牛妹唱到精彩处,观众都给予热烈掌声和丢银圆加以奖赏。附照片:唱竹马


      3楼2014-04-20 20:11
      回复
        五)寿木
        老年人体弱多病,眼看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家人提前买回一口棺材,据说能去病消灾,延长寿命,所以把买回来的棺材叫“寿木”或“长生”。把寿木抬回家里,要木头先行,木尾朝后,而买给死人的棺材则相反。寿木保留原木色,不能油红,到人死后时才能油红。寿木买回后,初一和十五要烧香。附照片:寿木


        5楼2014-04-20 2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