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虎/金成淑
【作者简介】黎虎,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金成淑(女),1969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
【内容提要】公元2至5世纪活跃于北部中国政治舞台的慕容鲜卑,其文化要素之一音乐的发展变化,是其民族封建化、汉化的一个缩影。慕容鲜卑音乐在汉唐时期的发展变化与其民族历史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大致同步,其早期阶段是以反映狩猎、游牧生活的“马上之音”为代表的民歌;入主中原建立封建国家的兴盛阶段,是以中原王朝传统音乐与慕容鲜卑民歌相结合为代表的新型宫廷音乐;灭国之后至唐代,是其融合于中华民族音乐之中的消亡阶段。其早期民歌的代表作《阿干之歌》所反映的慕容廆与吐谷浑相争事件发生于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慕容部迁居徒河青山之后,创作时间在西晋末吐谷浑迁徙陇右之后,慕容廆创作此歌的动机不仅是一般的思兄之情,而且是针对慕容氏家族内部矛盾、兄弟相争的政治现实,作为感化、教育家族内部团结,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目的。
慕容燕国一方面吸收了中原王朝传统音乐,一方面将慕容民歌提升、改造为适应其统治需要的宫廷音乐——“辇后鼓吹大曲”,并创作了以《燕颂》为代表的雅乐,成为其政治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慕容燕国的宫廷音乐不仅在诸燕国家中相互传递,而且向其他少数民族国家和汉族封建王朝展转传播。自传入拓跋魏国之后,经其改造、融会为一种泛鲜卑音乐,从而继续流传于北朝、隋唐,但是随着其雅化程度的加深及鲜卑民族汉化的发展,慕容鲜卑音乐日益失去其独立性,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了其汉化的融合进程。
【关 键 词】慕容鲜卑/音乐/民歌/宫廷音乐/民族融合/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