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或多或少有成王败寇的惯例,原本盘踞各地的诸侯比起成就王业的魏蜀吴政权自然多有贬低。一个人在史书上表现出某一种形象,除了个人能力外,还有时势的原因。之所以要采取某种做法,因为他所处的时势逼着他这么做。
为何刘璋压不住益州大姓而刘备可以压住,归根结底还是军事实力的问题。
刘焉父子起家及建立政权依靠的是东州兵,其政权上层如很多文章分析的那样,基本都是东州人及关中人,在一个益州人没有位置的政权里,他们能得到的西州兵源恐怕极其有限。东州兵不过“数万家”,去除其中的老弱妇孺,也就能够拉起一支几万的军队而已。这样的战力在面对强横的益州豪族时会左支右绌,并不意外。
刘备自己入蜀时已经带了数万荆州兵,诸葛亮溯流接应时再将数万荆州兵带入益州,加上马超的部曲,加上收编的大部分刘璋的东州旧部。加上刘备及手下将领的素质普遍更为优秀,这样的军事实力足够压住在刘璋时代蠢蠢欲动的益州豪族。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刘焉父子心存芥蒂的益州豪族不会就这么快就对同为外来者的刘备表示认同,要知道刘备入蜀之后并没有什么照顾益州豪族的政策出台,我们从史书能够观察到的只有以下几条:
1.用光了刘璋原先积蓄的财富赏赐将士,这些人当然是旧人。(这是将《先主传》和《华阳国志》中的“蜀城中”理解为府库而不是百姓)
张飞传: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
对比吕蒙袭夺荆州时的赏赐,“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考虑汉末的通胀(《晋书·食货志》曰: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以及孙权以吕蒙为夺荆州头功,也就是说其他将领的赏赐肯定不及吕蒙,事实上其他人在金钱财物上的赏赐史书并未记载,更可能其他人的封赏以地位的提升为主。则刘备手下四人获得的赏赐都很可能超过了吕蒙的水平,此手笔不可谓不大。
2.铸大钱来重新填充府库。
3.进行人事任命,让老班底和刘璋的班底融合。(于是益州人依然不是主体,而刘璋旧班底的人原先大权在握,所以这部分人是必须要安抚的。)
4.“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刘备莫不是穷怕了,赏空了积蓄还不够,还要继续赏田宅。此举若出必然激起大族怨恨,好在被赵云制止。
从上面来看益州本地大族的境遇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在政权交接时又遭到了一轮冲击。当然这时候协调好手诸葛亮开始坐镇成都了,这对于缓和双方关系是个好事。
另外可以肯定刘璋对益州本地豪强也有欺压行为。因为最初刘璋上台时很多人“贪璋温仁”对其表示支持,(刘焉传: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P.S.刘璋还主动寻衅刘表,也不是那么面嘛。)后来发现刘璋并不纵容他们,所以大姓反叛才此起彼伏。
这事从《董和传》也能窥见些许,“【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董和对豪强构成冲击,于是被排挤走。当然这也说明刘璋在妥协与强硬之间左右摇摆,这就是“暗弱”一词代表的实际含义罢。
为何刘璋压不住益州大姓而刘备可以压住,归根结底还是军事实力的问题。
刘焉父子起家及建立政权依靠的是东州兵,其政权上层如很多文章分析的那样,基本都是东州人及关中人,在一个益州人没有位置的政权里,他们能得到的西州兵源恐怕极其有限。东州兵不过“数万家”,去除其中的老弱妇孺,也就能够拉起一支几万的军队而已。这样的战力在面对强横的益州豪族时会左支右绌,并不意外。
刘备自己入蜀时已经带了数万荆州兵,诸葛亮溯流接应时再将数万荆州兵带入益州,加上马超的部曲,加上收编的大部分刘璋的东州旧部。加上刘备及手下将领的素质普遍更为优秀,这样的军事实力足够压住在刘璋时代蠢蠢欲动的益州豪族。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刘焉父子心存芥蒂的益州豪族不会就这么快就对同为外来者的刘备表示认同,要知道刘备入蜀之后并没有什么照顾益州豪族的政策出台,我们从史书能够观察到的只有以下几条:
1.用光了刘璋原先积蓄的财富赏赐将士,这些人当然是旧人。(这是将《先主传》和《华阳国志》中的“蜀城中”理解为府库而不是百姓)
张飞传: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
对比吕蒙袭夺荆州时的赏赐,“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考虑汉末的通胀(《晋书·食货志》曰: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以及孙权以吕蒙为夺荆州头功,也就是说其他将领的赏赐肯定不及吕蒙,事实上其他人在金钱财物上的赏赐史书并未记载,更可能其他人的封赏以地位的提升为主。则刘备手下四人获得的赏赐都很可能超过了吕蒙的水平,此手笔不可谓不大。
2.铸大钱来重新填充府库。
3.进行人事任命,让老班底和刘璋的班底融合。(于是益州人依然不是主体,而刘璋旧班底的人原先大权在握,所以这部分人是必须要安抚的。)
4.“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刘备莫不是穷怕了,赏空了积蓄还不够,还要继续赏田宅。此举若出必然激起大族怨恨,好在被赵云制止。
从上面来看益州本地大族的境遇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在政权交接时又遭到了一轮冲击。当然这时候协调好手诸葛亮开始坐镇成都了,这对于缓和双方关系是个好事。
另外可以肯定刘璋对益州本地豪强也有欺压行为。因为最初刘璋上台时很多人“贪璋温仁”对其表示支持,(刘焉传: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P.S.刘璋还主动寻衅刘表,也不是那么面嘛。)后来发现刘璋并不纵容他们,所以大姓反叛才此起彼伏。
这事从《董和传》也能窥见些许,“【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董和对豪强构成冲击,于是被排挤走。当然这也说明刘璋在妥协与强硬之间左右摇摆,这就是“暗弱”一词代表的实际含义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