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十一师吧 关注:6贴子:9
  • 3回复贴,共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子午岭桥山中段的陕甘边界山区以及沮河流域沿岸,活跃着一支使敌人闻风丧胆、驰名陕甘边区的红军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就是由刘志丹同志亲自创建的、为开辟陕甘边中宜根据地屡建战功的、黄陵人民的第一支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中宜游击支队。
1930年腊月,刘志丹同志率领的南梁游击队在宁县盘克原一带被敌包围打散,余部百余人转移到中部(黄陵)县老芦堡一带。当时年关逼近,天下着大雪,人困马乏,无粮无草,处境非常困难。刘志丹同志分析了小石崖罗连成民团的情况,认为罗连成受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打击和限制,有不满情绪,在反对蒋介石方面与红军有共同之点,可以利用。于是,刘志丹同志决定同该民团搞统战。他派人去联系后,又亲自同罗连成谈判,启发、开导、教育他们。罗连成思想转变后,小石崖民团与游击队达成了“互不侵犯”之协议,建立了统战关系。当晚,罗连成民团就给游击队送来了食物、枪支、弹药。
1931年10月,陕甘边南梁游击队和以晋西游击队为骨干组成的陕北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 西北反帝同盟军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此间,刘志丹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伤病员,经常到小石崖民团疗伤养病,主力部队也不定期地在此休整。在红军的影响下,小石崖民团中的部分人向20刘志丹提出参加红军。1932年冬,刘志丹决定在民团内部组建一支革命武装,并发给一面红旗,上书“中国工农红军中宜游击队”。队长魏老五,天后由贾生意继任。由于红军与民团签订有“互不侵犯”的协约,加之力量薄弱,便决定偃旗息鼓,刘志丹让他们先隐蔽活动,主要在民团内部做团丁的思想转化、培养力量和对红军伤病员的护理以及给红军输送武器弹药等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再公开打出旗号。
1933年11月,“包家寨会议”之后,陕甘边特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宜游击队,公开打出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陕甘边南区革委会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让隐蔽在小石崖民团的游击队员继续隐蔽,重新组建了一支公开的中宜游击支队,由苏继堂任指导员,邵富林任队长。这样以来,就有了两个中宜游击队,一个是公开的,一个是隐蔽的。1934年7月,小石崖民团内部哗变,一个班长误把民团头领罗连成打死。该民团的游击队员带着十几个团丁找到陕甘边特委,要求公开当红军。红26军42师派了几个干部和战士,对他们进行了整训,重新组建了一支保卫性的武装,名为中宜保卫队。
中宜游击支队的成立,标志着中宜人民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正式诞生了。从此,该支游击队在苏继堂、邵富林的带领下,以小石崖为中心,广泛开展革命活动,队伍不断壮大。游击队主要活动于中宜地区的双龙、上畛子、建庄、店头一带,不定期地出击偏桥塬、隆太塬等地区。他们打土豪、分粮财,先后处决了30多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从而使广大穷苦农民扬眉吐气。游击队经常神出鬼没、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当时,中宜地区流传着一首赞颂苏继堂的民谣:“腰插二十响,肩挂冲锋枪,身背大马刀,很少放空枪。”有一个班长,乘敌人睡熟之机,独自一人俘虏反动民团10多人,缴枪10多支。当时敌人流传着“宁打其他队伍一营,不打苏继堂队伍一兵”的顺口溜。游击队同国民党驻军及反动民团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打的敌人昏头转向,闻风丧胆。反动派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苏继堂的游击支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4-16 08:22回复
    1936年6月,西征开始后,陕甘省遂改称陕甘宁省,并成立陕甘宁独立师。陕甘军事部独立团被编为该师第2团,但该团属于陕甘宁省军事部的直属部队,由军事部直接指挥,名为陕甘宁红2团,下辖3个连,每连100余人,配备一挺机关枪。团长朱日亮,政委刘英,参谋长何家流,政治部主任陈干卿。在军事部副部长赖传珠的率领下,该团由“三边”地区转战到甘肃的华池、环县、曲子、固北一带“剿匪”,并配合红军主力作战。9月,政委刘英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牛书申同志继任红2团政委。1936年至1937年间,红二团在陇东一带剿匪,开展地方政权建设,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二团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受到了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及省军事部的多次表扬。1937年4月8日,陕甘宁边区的报纸刊载了赖传珠同志撰写的《艰苦奋斗的红二团》一文,热烈地赞扬了红二团的业绩。
    1937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2团同陕甘宁独立师第1、3(欠2个连)、4团合编成八路军第129师工兵营。129师北上抗日时,将其第385旅旅部及第770团、工兵营等部队留守陕甘宁边区。11月2日,八路军总留守处对各留守部队整编,129师工兵营改编成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警备第团,团长尹国赤,政委周志刚(后为刘随春),政治处主任牛书申。12月,八路军总留守处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在留守兵团的领导下,警备7团同其他部队一起担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该团驻守在陇东的合水、环县一带。
    121938年5月25日月,第385,警备7团调归第385旅建制,为该旅下辖警备第7团。1942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留守兵团并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旅进行整编,旅长王维舟,政委由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兼任,该旅下辖警备第4团、第5团和770团。原警备第7团与合水县保安大队合编后改名为警备第5团,团长袁渊,政委吴宝山。
    19461947年2年4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遵照中央指示,对边区部队进行精简整编,将第385旅留在边区的部队并入警备第3旅(385旅770团于1944年11月已开赴抗日前线)。新的警3旅旅长黄罗斌,政委郭炳坤,下辖第5、7、8三个团;其中第5团由385旅的第4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4-16 08:25
    回复
      2025-07-17 02:45:08
      广告
      第5团合编而成,团长白寿康(后为徐国珍),政委秦武山。月,警备第3旅编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9月编入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此间,警备第5团在警3旅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迎王战役、西华池战斗、午亭子战斗、耀县战斗、赵家寨战斗、宜川战斗、宜川瓦子衔战役、西府陇东战役、澄邰战役、荔北战役、1948年冬季战役等战役、战斗。
      194931年2月,警备第3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4军第11师,师长郭炳坤,政委高维嵩。该师下辖步兵第31团、32团、33团,警备第5团改编为步兵第团,团长王学礼,政委张平山。部队改编后,参加了1949年春季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等大战役。在解放大西北的进程中,步兵第3l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先后获得了第—野战军授予的“勇猛顽强英雄团”、第二兵团授予的“真正顽强英雄团”等光荣称号。
      32195211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颁布的统一编制,全军进行整编,撤销了第4军军部,第10师师部改为炮兵第10师师部,保留了第11师,并将10师下属部队编入了第师。整编后的步兵第11师下辖第30、31、32团和炮兵团。1953年4月,根据总部命令调整部队番号,步兵第11师第30团改称为31团,第31团改称为团,第32团改称为33团。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步兵第11师于1949年底至1953年,担任了甘肃临夏地区和甘、青、川边的剿匪任务;1956年、1958年两次参加了甘南平叛;1959年进军西藏,参加了西藏平叛战斗;1962年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63年至1967年,该师担任了日喀则地区边防—线的守备任务,在此期间,粉碎了印军多次武装挑衅,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31、197932、33年步兵第11师调防新疆,归新疆军区建制,担任西北边陲的保卫和建设任务。1985年11月,步兵第11师整编为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辖步兵第团、坦克团、炮兵团、高炮团。该支部队番号延续至今未变,现为新疆军区独立第11摩托化步兵师,即驻扎在乌鲁木齐的69240部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4-16 08:26
      回复
        1988年12月5日1,兰州军区党委批复步兵第11师为“红军师”。该师是全军红军连队比较多的红军师,现全师有红军连队22个。据考查,这22个红军连队中, 仅有个是红四方面军的连队,其余的21个都是来自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的红军连队。其中的第31团2营4连,可能就是1932年底组建的中宜游击队的嫡系后裔。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4-16 08: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