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英杰吧 关注:209贴子:8,709
  • 7回复贴,共1

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 ——延续数千年的游牧文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狭长,幅员广大,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从东到西横亘内蒙古中部,将全区自然地貌分成 南北两大片,北为高原,南为平川;这里草场广阔,宜牧宜农。如果从更广阔的地理范围看历史,这里属欧亚北方大草原东段南部,既是草原牧业历史文化区的重要 组成部分,又与华北平原和秦晋山间平原农业历史文化区紧密相连,史称漠南,毗邻漠北,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整个大漠草原历史文化演进的重要地区。
   自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孕育、到夏商时期游牧文明形成、至清代晚期游牧文明衰落的数千年中,这里一直是游牧文明的主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活 动的重要地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东胡、匈奴、突厥三大系统,其主要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自春秋战国至元明清时 期,次第承接,相继成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统治民族,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东胡已有成熟的游牧生产;《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游牧业极为发达,仅骑兵良马就达四十万骑;《隋书?突厥传》中说突厥族羊马“遍满山谷”,“随水草迁徙”;《元史?兵志》记录了仅中央牧业管理机构太仆寺治下的马匹多到“殆不可以数计”。
   有持续发展的游牧经济作为根基,游牧文明也是数千年承续不断,且有着十足的游牧文明特征。《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 革,被毡裘”;《辽史?食货志》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食氵重酪,挽弓射猎,以给日用,粮饷刍秣,尽赖于此”;到元代以后的蒙古 族,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具游牧文明特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王朝,到秦汉时建立统一大漠草原的匈奴;从北朝时数度建立的鲜卑王朝;到隋唐辽宋时的突厥和契丹;终于由蒙古族在建立草原王国的基 础上,进而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元朝。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持续不断,和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紧密相连,具有数千年经久不衰的历史持续力。


IP属地:山西1楼2014-04-14 01:00回复
    春秋战国时期强盛的北方民族--东胡
      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匈奴的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
      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东 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东胡、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 韦、蒙古。《辽史》中所载的契丹语和蒙古语差不多,“蒙古语与鲜卑语相去无几”,从地域上看,鲜卑起源于今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鲜卑山,而后来的室韦的活动 地区也在额尔古纳河这一带,可见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东胡这一族系的。
      东胡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后来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都使用它,如现在的蒙古族语言,它就源自东胡语言。


    IP属地:山西3楼2014-04-14 01:02
    回复
      建立了草原上第一个游牧帝国的民族--匈奴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
        中 国境内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各个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在战国以前,先后曾出现过“荤粥”、鬼方、“猃狁”、“戎”和“狄”的氏族或部 落。春秋战国时候,他们相互之间及他们和华夏各族之间,曾不断发生过战争,有的部族消失了,有的部族被华夏各族的诸侯国兼并,有的则发展壮大起来。到战国 后期,我国北方许多氏族、部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部落联盟。其中之一就是匈奴族。
        匈奴的第一个单于是头曼单于。公元前二零九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西汉初期,他建立起一个奴隶制国家--匈奴单于国。控制的地区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到辽河,西逾葱岭。匈奴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北方游牧部落的分散局面。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先后征服了许多部族和部落。后来,匈奴受到汉朝的打击而削弱,被其奴役的附属部落如丁零、乌桓等也纷纷起来反抗,属部纷纷瓦解。
        公元四十八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受到汉朝和南匈奴的联合打击,北单于率部西迁。公元一四零年,南匈奴发生内讧,匈奴奴隶制政权崩溃,分裂为五部。在此后“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匈奴人仍活跃于历史舞台。西晋时,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
        从公元前二零九年冒顿单于建立政权算起,匈奴在大漠南北活跃了整整三百年。
        匈奴人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在漠北地区发展了重要的畜牧业经济。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桃红巴拉发掘的七座墓葬中出土的匈奴文物来看,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征,与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存有明显的差异,与东胡文化系统的遗物也有差别。
        匈 奴人喜欢音乐,有自己的乐器,如胡笳等。在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蔡邕(音:拥)之女蔡琰(字文姬)被匈奴兵掳去,后由曹操把她从左贤王手中赎回中原,这 就是“文姬归汉”事件。郭沫若老先生当年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在《胡笳十八拍》中说:“胡笳本出自胡 中”,由此可以推断胡笳是匈奴人的乐器。[摘自内蒙古在线]


      IP属地:山西4楼2014-04-14 01:02
      回复
        蒙古族-草原文明的集大成者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传说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蒙 古族的族源问题,现在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公元前209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东胡诸部在匈奴人统治下达三世纪之久,公元一世纪末 至二世纪初,匈奴为汉朝所破,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转徙其地,剩余的匈奴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潢水、老哈 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称为“契丹”;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为“室韦”。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支,在唐朝时已有记 载,称为“蒙兀室韦”。
        据 《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 来,生息繁衍,大约经过了400多年的时间,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外迁徙,这时 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在迁出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位很有声望的人,名叫孛儿帖赤那,以他为首的迭儿勒勤蒙古自称为 “乞牙惕氏”(乞颜的复数)。“乞牙惕氏”人迁徙到了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生活方式由狩猎转为游牧。
        据 《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他的寡妻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因为他们是从阿阑豁阿 洁白的腰里出生的,因此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在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为始祖的孛儿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迭儿勒勤蒙古和尼伦蒙古,被统称 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们是原蒙古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蒙古语系部落,他们是原蒙古人:
        札刺亦儿——在辽代曾是强大的部落,有哲惕、脱忽刺温、朵龙吉儿十个分枝.游牧在斡难河流域。在与辽兵的战争中,札刺亦儿人受到沉重打击。辽设札刺部节度使司统治他们。到十二世纪时这个部落早已衰落了。
        塔塔儿——牧地在贝尔湖周围。以前很强大,所以好多部落都以塔塔儿人自称。后来这个部落为成吉思汗所灭。
        蔑儿乞——牧地在色楞格河流域。在金末还是个强大的部落,最后也为成吉思汗所灭
        斡亦剌、巴儿忽——居住在靠西北的部分。
        辽金时期,蒙古地区还有三个强大的部落:突厥语族的克烈、乃蛮和汪古。他们也都是原蒙古人。
        十 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帝国。用新的千户制体系分封人口。战败的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被瓜分到各千户。族属不同、社会发展 不平衡、方言各异的各部在统一的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IP属地:山西7楼2014-04-14 01:07
        回复


          8楼2014-04-14 01:11
          回复


            9楼2014-05-15 21:33
            回复


              10楼2015-01-05 2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