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原女士这篇文章其实也是老黄历了,最近两年台湾的张华克先生写了一篇非常有趣、非常有建设性的文章,以字谜的角度解释akina的含义。由于文章很长,请戳这个链接: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peimanchu/man-wen-wen-zhang/a-qi-na-mi...尽管我非常欣赏张华克先生从字谜解读问题的角度,但不代表我同意他的全部观点。在《二∙满文名字「阿其那」的史语解读》中第四部分“阿其那的构词解释”中,张华克先生将akina一词拆分成了a、ki、na三个音节来解读(我坚持认为akina整个词为满文词汇,并非音译或新词,不可以拆分)。
在说到ki这个音节的时候,作者说道:
「ki其」音节如果照字面上念,确实是「ki其」,由「k磕、i衣」音组成。[56]但是由於满文有惯用的敬避规则,新词里的「ki其」音节,却往往等於「c七、i衣」音。这种惯例,经常在清代满文档案里面出现,只是较少有人注意而已……再说满文敬避的「避规则」:例如满文的「ki愤懑」一词,[58]其词源来自於汉文的「气」字。为了跟满文「格助词ci」有所区别,[59]故意写成由「k磕、i衣」音组成的「ki气」,而不是「c七、i衣」音拼成的「ci汽」。
作者还举例道:
「ki gu tan祈谷坛」「ki祈」的例子……「ki gu tan祈谷坛」的「ki祈」字,正是一个写「ki气」念「ci汽」的例子……「peng ki fung彭启丰」的「ki启」字,位於词中,并不会与「格助词ci」有所接触、混淆,仍写成「ki启」字……「yo jung ki岳钟琪」的「ki琪」字,位於词尾,也不写成「ci汽」
事实上正如我前文所说,尽管现代普通话(台湾的国语)不区分尖团音,但并不能因此就推论在清代雍正时期,汉语中也不区分尖团音。类似于祈谷坛、彭启丰、岳钟琪这种音译词,既然满文写作ki,那就意味着汉字也是读作ki的——否则早年不通汉语的满人是根据什么把一些汉字标音为qi,又把另一些汉字标音为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