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婴usana健康顾问吧 关注:890贴子:2,841
  • 0回复贴,共1

《孙子兵法》注释、白话 (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行军第九
  孙子曰:凡处军①、相敌②:绝山依谷③,视生处高④,战隆无登⑤,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⑥;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⑦,令半济而击之⑧,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⑨;视生处高,无迎水流⑩,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⑾,惟亟去无留⑿;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⒀,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⒁,而右背高,前死后生⒂,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⒃,黄帝之所以胜四帝⒄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⒅,贵阳而贱阴⒆,养生而处实⒇。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21)。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22),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演井、葭苇、山林、翳苔(23)者,必谨复索之(24),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看,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25);众草多障者,疑也(26);鸟起者,伏(27)也;兽骇者,覆(28)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29);散而条达(30)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31)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32);无约而请和者,谋也(33);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34)者,饥也;汲而先饮(35)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26);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37);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38);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39),穷寇也;谆谆翕翕(40),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41);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42)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43),惟无武进(44),足以并力、料敌、取人(45)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46)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47),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合之以文(48),齐之以武(49),是谓必取(50)。令素行(51)以教其民,则民服(52);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53)也。
  【注释】
  ①处军:处置、安顿。指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战斗、驻扎的处置方法。
  ②相敌:观察判断敌情。
  ③绝山依谷:张预注曰:“凡行军越过山险,必依附溪谷而居,一则利水草,一则负险固。全句谓通过山地,需傍依溪谷行进。”
  ④视生处高:曹操注曰:“生者,阳也。”李筌注:“向阳曰生,在山曰高。”此言军队驻扎,要居高向阳。
  ⑤战隆无登:隆,高地。登,攀登。全句谓在高地与敌作战,不宜自下而上仰攻。
  ⑥绝水必远水:横渡江河一定要在离河流稍远的地方驻扎。
  ⑦勿迎之于水内:梅尧臣曰:“敌之方来,迎于水滨则不渡。”
  ⑧令半济而击之:半济,正在渡水。此言乘敌人尚未全部渡过河时进攻他们。
  ⑨无附于水而迎客:曹操曰:“附,近也。”张预注:“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不欲战,则阻水以拒之,使不能济。”此句言不要近水结阵而待敌。
  ⑩无迎水流:曹操注:“恐溉我也。”此句谓勿居下游之地。
  ⑾斥泽:《尚书·禹贡》:“海滨广斥”,郑注云:“斥谓地咸卤。”斥泽为盐碱沼泽地区。
  ⑿亟去无留:迅速离开,不得滞留。
  ⒀必依水草而背众树:言必须傍水草背倚林木而扎营。
  ⒁平陆易处:遇开阔地,亦需择平坦之处安营。
  ⒂前死后生:《淮南子·地形训》:“高者为生,下者为死。”此言地势前低后高。
  ⒃四军之利:上述处山、处水、处斥泽、处平陆等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
  ⒄四帝:指上古时期四方氏族部落首领。
  ⒅凡军好高而恶下:张预注:“居高则便于规望,利于驱逐;处下则难以为固,易以生疾。”此言驻军喜好高处而厌恶低处。
⒆贵阳而贱阴:张预注:“贵阳者,以其光明气舒,疾病难于滋蔓也;贱阴者,晦逆非养生之道也。”此句谓以向阳的地方为贫,贱视卑湿的地方。
  ⒇养生而处实:养生,指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处实,指择运输便利而物资供应丰实之地。
  (21)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曹操注曰:“恐半涉而水这涨也。”
  (22)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前后险峻,水横其中为绝涧;四方高,中间下为天井;三面环绝,易入难出为天牢;草木蒙密,锋镝奠施处为天罗;随地泥泞,渐车凝骑处为天陷;道路迫狭,地多坑坎为天隙。
  (23)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险阻,曹操注:“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井,指积水池。葭苇,芦苇,泛言水草丛聚。翳荟,草木繁茂。
  (24)必谨复索之:必须小心谨慎地搜索。
  (25)众树动者,来也:曹操注:“斩伐树木,除道而来,故动。”其言甚是。
  (26)众草多障者,疑也:曹操注:“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27)伏:指伏兵。
  (28)覆:李筌注:“不意而至曰覆。”此指敌军暗中掩袭。
  (29)卑而广者,徒来也:扬起的尘埃低而面积广的,那是敌人步卒开来。
  (30)散而条达:条达,纵横断绝之貌。此句意思谓零散而呈条缕状。
  (31)营军:察看地形,准备立营的敌军。梅尧臣注曰:“轻兵定营,往来尘少。”
  (32)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杜收曰:“出轻车,先定战陈疆界也。”此句言战车先出其营之侧面,是列阵欲战。
  (33)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梅尧臣注:“无约请和,必有好谋。”此谓未至屈困之境而请和,必有奸谋。
  (34)杖而立:倚仗兵器而站立。梅尧臣曰:“倚兵而立者,足见饥弊之色。”
  (35)汲而先饮:张预注曰:“汲者未及归营而先饮水,是三军渴也。”此言颇是。
  (36)鸟集者,虚也:张预曰:“凡敌潜退,必存营幕,禽鸟见空,鸣集其上。”此言群鸟集中其上,则其下营垒已空。
  (37)军扰者,将不重也:敌军多惊扰,是将领无威容,不持重。李筌注曰:“将无威重则军扰。”
  (38)吏怒者,倦也:梅尧臣曰:“吏士倦烦,怒不畏避也。”此言军士忿怒,是士众倦烦了。
  (39)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以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营中不见用绳子悬挂水缸,士卒们是准备拼命突围。
  (40)谆谆翕翕:曹操注:“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杜牧注:“忧在内,是自失其众心也。”此句言士卒们私下小声地议论。
  (41)数赏者,窘也:梅尧臣注:“势穷忧叛离,数赏以悦众。”其说甚是。
  (42)委谢:委质来谢,带贵重礼品来言好。张预注:“以所亲爱委质来谢,是势力穷极,欲休兵息战也。”
  (43)兵非益多也:王皙注:“不以多为益。”即言不以多为贵,兵不在多之意。
  (44)惟无武进:武进,刚武轻进。此言兵不在多,但不要恃武轻进。
  (45)取人:争取人心。
  (46)易敌:轻视敌人。
  (47)卒未亲附而罚之:此句杜牧注曰:“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罚齐之。”亲附,亲近、归附。
  (48)合之以文:文,宽厚。此句言对待士卒要宽厚笼络。
  (49)齐之以武:武,刑威,军纪刑罚。故此言用严明军纪刑罚来整肃部众。
  (50)必取:言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
  (51)令素行:令,立法行令。素,平时。言平时认真贯彻法令。
  (51)以教其民,则民服:言威令素信,所以民听之不惑。梅尧臣注:“威令旧立,教乃听服。”其说甚是。
  (52)与众相得:和士卒相处得融洽。
  【译文】
  孙子说:领兵作战,判断敌情,应该注意:穿越山岭,应临近谷地行进,驻扎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已据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处置的办法。渡水一定要在离水流稍远的地方驻扎,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水滨迎战,让敌人渡过一半还有一半未渡时攻击,这样才有利;想与敌人交战,不要靠近水边而迎敌;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对军队的处置方法。穿越盐碱沼泽地带,一定要迅速通过,切勿停留;如果在盐碱沼泽之地与敌遭遇,一定要依傍水草而背靠树木,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处军的原则。在平原旷野,要驻扎在平坦地面,右边依托高阜,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区处置军队的原则。以上四种处军的好处,就是黄帝战胜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处而避开阴暗之处;靠近生长水草的地方,驻扎干燥的高地,军队就不发生任何疾病,这才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处,一定要驻扎在它的阳面,且右边依托着它。这是用兵的有利条件,是地形给予的资助。上游下雨,河中必有水沫漂来,若想过河,一定等水沫消定以后。凡地形中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情况,一走要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方远离它,让敌方接近它;我方面对着它,敌方背对着它。军队行进中,遇到艰难险阻之处,长满芦苇的低洼地,草木茂密的山林地,必须谨慎地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奸细伏兵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安静,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敌人舍险而居平易之地,一定有它的好处或企图。前方许多树木摇动,那是敌人荫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下必有伏兵;野兽惊骇,是大军突袭而至。尘埃飞扬而高冲云间,是战车来临;尘埃飞扬低而广,是敌人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曳柴而走;尘上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使者卑谦而加紧备战的,那是企图向我进攻;敌人使者言辞强硬而先头部队又向前逼进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诱我前往;敌军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群鸟聚集在敌营上空,营地必已空虚;敌军夜有呼叫者,是因为军心恐慌;敌军纷乱无序,是敌将没有威严;敌旌旗乱动,是敌营阵已乱;敌军吏忿怒,是太烦倦之状,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军中没有悬着汲水器,决心不返营舍的,那是敌军准备突围;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了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处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敌将先对士卒暴虐,后又畏惧士卒叛离的,那是愚蠢到极点的将领;带来礼品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人盛怒而来,却久不交战又不撤离,必须仔细审察,摸清敌人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多就好,只是不能恃勇轻迸,能够同心协力,准确地估计敌人,战胜敌人即可。没有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必然会被敌人所擒。
  士卒还未亲附即加以处罚,那么士卒必走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归附而法纪不施行,那么这样的士卒就不堪使用。因此,要以政治、教令教育士卒,要以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才是一支攻无不克的队伍。平时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听服;平常不严格教令士卒,不执行法纪,不取信于士卒的,士卒就不服。平素的命令信实有征,与士卒们相处融洽,就可与之共生死。
地形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①者,有挂②者,有支③者,有隘④者,有险⑤者,有远⑥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⑦,利粮道⑧,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⑨,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⑩,我无出也;引而去之⑾,令敌半出而击之⑿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⒀;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⒁。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⒂;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⒃,难以挑战⒄,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⒅;将之至任⒆,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⒇者,有弛(21)者,有陷(22)者,有崩(23)者,有乱(24)者,有北(25)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26),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27),曰乱;将不能料敌(28),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29),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汪,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30)。料敌制胜,计险* 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31)。故战道(32)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33);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34)。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35),而利合于主(36),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37)。厚而不能使(38),爱而不能令(39),乱而不能治(40),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41),举而不穷(42)。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大知地,胜乃可全。
  【注释】
  ①通:通达,指四通八达的地区。《易·系辞》:“往来无穷谓之通。”梅尧臣注:“道路交达。”
  ②挂:悬挂、牵碍。《仪礼·少牢馈食礼》:“挂于季指”,郑玄注:“挂,悬也。”此指前平后险,易入难出的地形。
  ③支:《左传·定公元年》:“天之所坏,不可支也。”杜预注:“支,持也。”指敌对双方皆可据险对峙,不易于发动进攻的地区。梅尧臣注:“相持之地”,其说义近。
  ④隘:梅尧臣注:“两山通谷之间。”此处谓两山峡谷之间的地带。
  ⑤险:指山川险要、行动不便利的地带。
  ③远:《庄子·天道》:“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这里指敌我双方距离较远。
  ⑦先居高阳:杜牧注云:“通者,四战之地,须先据高阳之处,勿使敌人先得而我后至也。”此言应率先占据地高向阳的地形,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⑧利粮道:贾林注:“通粮道,便易转运。”杜佑注:“无使敌绝已粮道也。”此言保持粮道畅通。
  ⑨彼出而不利:而,也、亦。意谓敌人出击也不利。
  ⑩敌虽利我:杜牧注:“佯背我去。”此言敌人以利诱我。
  ⑾引而去之:引,去,离开。梅尧臣曰:“伪去,引敌人半出而击。”此言引兵伪装退去。
  ⑿令敌半出而击之:令,使。张预注:“敌若来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锐卒攻之,必获利焉。”其说甚是。
  ⒀必盈之以待敌:杜佑注:“以兵阵满隘形,欲使敌不得进退也。”此句言一定要用足够的兵力堵塞隘口,以对付敌军来犯。
  ⒁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从,顺随。张预注曰:“敌若先居此地,盈塞隘口而陈者,不可从也。若虽守隘口,俱不齐满者,入而从之,与敌共此险阻之利。”全句意思是在隘形作战,敌若先占领,并用重兵堵塞隘口,我不可随顺敌意去攻;如敌尚未全部占领隘口,则应全力进攻,与敌争险阻之利。
  ⒂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曹操注曰:“地形险隘,尤不可致于人。”张预注:“平陆之地,尚宜先居,况险* 之所,岂可以致于人?”此句谓在险阻之地,我当抢先占据地高向阳之处,争取主动,以待敌军。
⒃势均:杜牧曰:“譬若我与敌垒相去三十里,若我来就敌垒而延敌欲战者,是我困敌锐,故战者不利。若敌来就我垒延我欲战者,是我仗敌劳,敌亦不利,故言均势。”其说通洽。
  ⒄难以挑战:挑战,挑动敌人出战。曹操注:“挑战者,延敌也。”全句谓因地势均远,不宜先求战。
  ⒅地之道也:指上述六者乃将帅指挥作战时利用地形之原则。
  ⒆将之至任:将帅应负的重大责任。
  ⒇走:指败逃。
  (21)弛:曹操注:“吏不能统,故弛坏。”这里指将帅懦弱无能,士卒军纪涣散。
  (22)陷:曹操注:“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此言将士虽强,然士卒战斗力弱,与敌作战则将吏孤身奋战,力不能支,故败。
  (23)崩:溃败。刘寅《直解》云:“如山之崩坠。”此言主将不知其裨佐部将的能力,遇战则溃败。
  (24)乱:混乱,没有秩序。
  (25)北:败走。
  (26)遇敌葱而自战:怼,怨恨。此句言军中将吏恚怒而不听主将之令,遇敌便战,致使军队溃败。
  (27)陈兵纵横:杜牧注:“引兵出阵,或纵或横,皆自乱之也。”此言布兵列阵杂乱无次。
  (28)料敌:分析、观察敌情。
  (29)选锋:精选出来的精锐的前锋分队。《尉缭子·战威》:“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其义同此。
  (30)兵之助也:张预注:“能审地形者,兵之助也。”此谓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
  (31)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梅尧臣注云:“将知地形,又知军政,则胜;不知,则败。”张预注:“既知敌情,又知地利,以战则胜;俱不知之,以战即败。”其义颇精。
  (32)战道:指战争的指导规律。战道必胜,意谓依据战争规律,就必然能取胜。
  (33)必战可也:此言可径出兵战之,毋须依从君命。
  (34)无战可也:张预注:“苟无必胜之道,虽军命必战,不可战也。与其从令而败事,不若违制而成功。”其说甚是。
  (35)唯人是保:意谓只求保全百姓。
  (36)利合于主: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
  (37)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梅尧臣注:“抚而育之,则亲而不离。爱而勖之,则信而不疑。故虽死与死,虽危与危。”其说甚是。全句言爱护体恤士卒,可以和他们同生死,共患难。
  (38)厚而不能使:厚,厚待、厚养。此句言只知厚待而不能使、用。
  (39)爱而不能令:梅尧臣注曰:“爱宠而不教。”此句谓只知溺爱而不重教育。
  (40)乱而不能治:士卒行为不守法令而不能严加管束。
  (41)动而不迷,行动果断,毫不迷茫。
  (42)举而不穷:举措随机应变,是无穷无尽的。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的、有挂的、有支的、有隘的、有险的、有远的六种形式。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的地形叫做通;在这种地形作战,应先占领高地,利粮道,这样就十分有利。可以前进,难以后退的地形叫做挂。在挂地形上作战,敌人无备,我军突然攻击,就可获胜利;若敌人有所准备,出击又不能取胜,加之难以返回,就很不利了。我出击条件不利,敌人出兵也不利,这种地形叫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即使以小利诱我,亦不能出击,而应首先率军撤退,待敌人出击一半时而反攻,可获胜利。在两山间有狭窄通谷的隘形地区作战,如果我先占领,一定要在隘口而布兵以待敌;若敌人先占据隘口,陈兵据守,就不要去打;如果敌人只占据了隘口的一部分,并未布兵阵全部封锁,则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作战,如果我先占据险地,一定选择高阳之处来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险地,就率军离去,不要仰攻敌人。在远形地区作战,双方地势均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就不利。以上六个方面,是利用地形的原则,掌握这些原则,是将帅所必备的因素,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军事上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不是天时地形的灾害,实是主将的过失。凡是地势均同而以一击十的,必然败逃,这叫做走兵。士卒强悍,军官懦弱,指挥松弛,叫做弛兵。军官强悍,士卒懦弱的,战斗力必差,叫做陷兵。部将怨怒,不服从指挥,遇敌忿然擅自交战, 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而加以捧制,必然崩散,叫做崩兵。将领无能,不能严格约束部队,教导训练没有明确的理论、方法,官兵关系紧张混乱,陈兵布阵杂乱无章,叫乱兵。将领不能判断敌情,用少量军队抵抗敌军主力,以弱击强,行阵又无精锐的前锋,叫做北兵。这六种情况,都是取败的道理,是将领们至关重要的责任,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制定取胜方略,考察地形的远近、险易,这些是主将必须履行的职责。知道这些因素而指挥作战的人必胜,不懂得这些而指挥作战的人必败。所以从战争的道理上看,必然会胜利,就是说君主下令不战,主将一定要战也可以;如果按战争实况的发展,无胜利条件,虽国君说一定要打,也可以不打。总之,进攻敌人不求虚名,撤退防守不避罪名,只知道保护人民,有利于君主,才是国家的栋梁。
  看待士卒如同关心婴儿一样备至,就可以同他们共赴深渊;看待士兵如同亲生儿子,就可以与他们同生死、共患难。如果溺爱战士却不能使用他们,违法乱纪而不能惩治,就如同娇惯的儿子,是不可用以打仗的。
  知道我方的士卒可以进攻,而不知敌方不可以攻击,胜利的可能仅为一半;知道敌方可以进攻,而不知我方士卒不可以进攻,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方可以进攻,知道我方士卒可以进攻,但不知道地形不利于作战的,有一半胜利的可能。所以知道用兵的人,他的行动准而果断,他的举措随机应变,变化无穷。因此,了解对方又知道自己,胜利就会不断;通晓天时地利,胜利就会无穷无尽。


1楼2014-04-11 11: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