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电影演员因为无法将自己和角色区分而走火入魔?
tuna鱼
回答之初这个题目下有大量以陈晓旭和张国荣举例子的答案(其实直到现在我还不时看到这个题目下有答案更新,不乏有人继续铿锵有力的留下【程蝶衣】三个字飘然而去,深藏功与名),我的原意只是出来澄清一下。我不是表演艺术和电影史方面的专家,所以我只讲一讲我知道的、恰巧也是被长期误解的这两个演员,然后在后面略加了一些意见。有评论说我回答得文不对题,批评得很对,所以在此添加一点看法。
首先很欠打地给一个总看法:如果真的想找到走火入魔的例证的话,还得要答主自己去慢慢寻找(或者静待大神前来一拂云翳,我这种小虾米确实缺少高屋建瓴的水平。不只我如此,实事求是的说,这个题目下面直到现在全部都是小虾米,大多只是知道一鳞半爪的背后故事,真伪也尚待考察。一般人既缺少统括全局的认识,又没有不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除非是资深从业者或者有家庭渊源的,要确切到位地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
仅代表个人意见地说,我是附议那位主张好的影视剧演员很少有走火入魔情况的答主的,但是这个观点往往难以被观众自身所察觉。具体解释如下
影视剧表演中间存在的一个矛盾是,越好的演员,表演越出神入化,越容易感动观众——观众就越容易产生角色捆绑,越容易偏见地认为她 / 他演得这么好肯定走不出来了。大多数人都不能免俗。
我的一点浅见是,真正达到一定境界的演员肯定是能做到相当程度的收放自如。表演是一门专业、职业,说得再俗一点就是一门手艺,做得好就和天下所有其他手艺一样——【无他,唯手熟尔】。如果把塑造一个角色看做是一个项目的话,进入角色和脱离角色就是流程中的关键节点;恰如好的项目经理能够手到擒来,经验不够的经理就会出岔子一样,越是新入行的演员,越难掌握火候。要么进入不了,表演效果生硬,要么用力过猛,疯魔了。
《甄嬛传》热播的时候,演员接受幕后访谈,饰演安陵容的演员就表示,她真实生活中的性格活泼开朗,和安陵容有很大反差,为了更好地进入角色,每天揣摩每天找感觉,几乎在开机之前就把自己逼出了抑郁症,甚至曾经考虑过放弃这个角色。不过现在演得效果自己很满意,杀青之后调整回来做回自己非常高兴。
这个访谈说明了几个问题:
1.专业的演员很清楚这个进出角色的过程是专业的一部分,他们会敬业地完成这个过程,就像投行的精英会认真制作招股书一样。只不过后者以及其他大多数职业只是需要投入专业技能,而演员还需要调动感情,或者莫如说调动感情就是他们专业技能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没什么神秘的。
2.因此,演员会很努力的进去,但也会很努力地再出来,因为他们还会有下一个角色。演绎的角色越复杂对演员的情绪掌控能力要求就越高,所以这并非易事。可是不容易不代表不可能。
3.投入太大确实会对演员产生一定影响,譬如安陵容饰演者险些得了抑郁症。可是他们会想办法调节出来。在此加一点臆测,安陵容饰演者是一名年轻演员,对角色的驾驭能力肯定没有经验丰富的表演艺术家那么精湛。不然甄嬛的经历跌宕起伏、内心经历了成长巨变,孙俪演绎得栩栩如生,也没见她精神分裂啊?由此可推得,越是水平高的演员,演出来的效果越好,隔绝角色和真实生活的能力也越强。
可普通人会代入自己的感情经历进行推测,觉得演员那样收发感情肯定对自身的情绪心理影响绝大,难以想象他们可以完全撇开。这种同理心的影响很大。我只能说大家可以试着想想自己专业领域中对于门外汉来讲匪夷所思的部分,然后对比演员这个职业。对情绪的模拟和掌控使他们的情感一定程度上技能化了,如果还是以常理来推测,结论当然诸多偏颇。
这两天文章的事情出来之后我看到一个高票答案深以为然,那就是:明星这个职业其他所有职业的本质区别就是产品和人是一体化的,明星需要推销的对象就是他们本身。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明星搞营销策划很关键,对于观众也很关键——因为这个本质性的区别,观众会天然地倾向于把明星等同于他们最认可的一个角色形象,这种潜意识的混淆是观众会觉得演员演疯魔了的重要心理基础。
(PS.在这啰嗦一句,演员和明星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有名气的演员不等于明星,有些人自居演员脸上贴金其实就是个求名的明星,有些人自己低调就想好好演戏,只因声名太盛给人以明星的印象。有人两者都是,所以这俩物种也常傻傻分不清。好莱坞有一句名言大约是,如果她 / 他出现在政治场合却毫无违和感,那就是演员,否则只是明星——浪得虚名还是真有干货,大家的眼睛都老毒了。)
媒体甚至于演员自身的引导
上一个 bullet point 主要提出的观点就是,观众在判别一个演员是否走火入魔的时候,由于演员职业的特殊性,本来的判断力就需要打个折扣。想一想,很多时候的情况是不是你自己看着屏幕说,艾玛这货演得太好了,肯定是进去了!(可是你没有去想他 / 她演完了就出来了,混淆的心理形成)。
恰逢此时!一个相关的新闻出来了,你马上就会联想到一起去。比如说你刚看了《异度空间》觉得阿占这个心里问题者演得真好,转头就听说张国荣自杀了,那你立刻就会用上之前的偏见——走火入魔了,自杀了!这时媒体再出来添油加醋,你就越发觉得绝对没错儿,板上钉钉了。误解就是这么来的。
有些演员为了出人头地摆脱戏红人不红的窘境,也常常配合民意在平时的活动中做出戏中的感觉,这招其实在娱乐圈早已玩烂,荧屏情侣大火现实中继续扮 CP 让粉丝意淫这种事儿还少么,奈何粉丝爱得深,哪管那假假真真!
To sum up,好演员水平高演的好,自己没疯能把观众看疯——观众心存偏见 / 把角色和演员捆绑在一起——略有风吹草动就跟着往上联想——媒体扇风点火——观众认定演员走火入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