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赵璐璐吧 关注:3贴子:264
  • 8回复贴,共1
Jxb and I don't n then you have the right thing and then you have any questions.祝楼主生意兴隆,人丁兴旺,也希望我爆发人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4-11 09:50回复
    有哪些电影演员因为无法将自己和角色区分而走火入魔?
    tuna鱼
    回答之初这个题目下有大量以陈晓旭和张国荣举例子的答案(其实直到现在我还不时看到这个题目下有答案更新,不乏有人继续铿锵有力的留下【程蝶衣】三个字飘然而去,深藏功与名),我的原意只是出来澄清一下。我不是表演艺术和电影史方面的专家,所以我只讲一讲我知道的、恰巧也是被长期误解的这两个演员,然后在后面略加了一些意见。有评论说我回答得文不对题,批评得很对,所以在此添加一点看法。
    首先很欠打地给一个总看法:如果真的想找到走火入魔的例证的话,还得要答主自己去慢慢寻找(或者静待大神前来一拂云翳,我这种小虾米确实缺少高屋建瓴的水平。不只我如此,实事求是的说,这个题目下面直到现在全部都是小虾米,大多只是知道一鳞半爪的背后故事,真伪也尚待考察。一般人既缺少统括全局的认识,又没有不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除非是资深从业者或者有家庭渊源的,要确切到位地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
    仅代表个人意见地说,我是附议那位主张好的影视剧演员很少有走火入魔情况的答主的,但是这个观点往往难以被观众自身所察觉。具体解释如下
    影视剧表演中间存在的一个矛盾是,越好的演员,表演越出神入化,越容易感动观众——观众就越容易产生角色捆绑,越容易偏见地认为她 / 他演得这么好肯定走不出来了。大多数人都不能免俗。
    我的一点浅见是,真正达到一定境界的演员肯定是能做到相当程度的收放自如。表演是一门专业、职业,说得再俗一点就是一门手艺,做得好就和天下所有其他手艺一样——【无他,唯手熟尔】。如果把塑造一个角色看做是一个项目的话,进入角色和脱离角色就是流程中的关键节点;恰如好的项目经理能够手到擒来,经验不够的经理就会出岔子一样,越是新入行的演员,越难掌握火候。要么进入不了,表演效果生硬,要么用力过猛,疯魔了。
    《甄嬛传》热播的时候,演员接受幕后访谈,饰演安陵容的演员就表示,她真实生活中的性格活泼开朗,和安陵容有很大反差,为了更好地进入角色,每天揣摩每天找感觉,几乎在开机之前就把自己逼出了抑郁症,甚至曾经考虑过放弃这个角色。不过现在演得效果自己很满意,杀青之后调整回来做回自己非常高兴。
    这个访谈说明了几个问题:
    1.专业的演员很清楚这个进出角色的过程是专业的一部分,他们会敬业地完成这个过程,就像投行的精英会认真制作招股书一样。只不过后者以及其他大多数职业只是需要投入专业技能,而演员还需要调动感情,或者莫如说调动感情就是他们专业技能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没什么神秘的。
    2.因此,演员会很努力的进去,但也会很努力地再出来,因为他们还会有下一个角色。演绎的角色越复杂对演员的情绪掌控能力要求就越高,所以这并非易事。可是不容易不代表不可能。
    3.投入太大确实会对演员产生一定影响,譬如安陵容饰演者险些得了抑郁症。可是他们会想办法调节出来。在此加一点臆测,安陵容饰演者是一名年轻演员,对角色的驾驭能力肯定没有经验丰富的表演艺术家那么精湛。不然甄嬛的经历跌宕起伏、内心经历了成长巨变,孙俪演绎得栩栩如生,也没见她精神分裂啊?由此可推得,越是水平高的演员,演出来的效果越好,隔绝角色和真实生活的能力也越强。
    可普通人会代入自己的感情经历进行推测,觉得演员那样收发感情肯定对自身的情绪心理影响绝大,难以想象他们可以完全撇开。这种同理心的影响很大。我只能说大家可以试着想想自己专业领域中对于门外汉来讲匪夷所思的部分,然后对比演员这个职业。对情绪的模拟和掌控使他们的情感一定程度上技能化了,如果还是以常理来推测,结论当然诸多偏颇。
    这两天文章的事情出来之后我看到一个高票答案深以为然,那就是:明星这个职业其他所有职业的本质区别就是产品和人是一体化的,明星需要推销的对象就是他们本身。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明星搞营销策划很关键,对于观众也很关键——因为这个本质性的区别,观众会天然地倾向于把明星等同于他们最认可的一个角色形象,这种潜意识的混淆是观众会觉得演员演疯魔了的重要心理基础。
    (PS.在这啰嗦一句,演员和明星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有名气的演员不等于明星,有些人自居演员脸上贴金其实就是个求名的明星,有些人自己低调就想好好演戏,只因声名太盛给人以明星的印象。有人两者都是,所以这俩物种也常傻傻分不清。好莱坞有一句名言大约是,如果她 / 他出现在政治场合却毫无违和感,那就是演员,否则只是明星——浪得虚名还是真有干货,大家的眼睛都老毒了。)
    媒体甚至于演员自身的引导
    上一个 bullet point 主要提出的观点就是,观众在判别一个演员是否走火入魔的时候,由于演员职业的特殊性,本来的判断力就需要打个折扣。想一想,很多时候的情况是不是你自己看着屏幕说,艾玛这货演得太好了,肯定是进去了!(可是你没有去想他 / 她演完了就出来了,混淆的心理形成)。
    恰逢此时!一个相关的新闻出来了,你马上就会联想到一起去。比如说你刚看了《异度空间》觉得阿占这个心里问题者演得真好,转头就听说张国荣自杀了,那你立刻就会用上之前的偏见——走火入魔了,自杀了!这时媒体再出来添油加醋,你就越发觉得绝对没错儿,板上钉钉了。误解就是这么来的。
    有些演员为了出人头地摆脱戏红人不红的窘境,也常常配合民意在平时的活动中做出戏中的感觉,这招其实在娱乐圈早已玩烂,荧屏情侣大火现实中继续扮 CP 让粉丝意淫这种事儿还少么,奈何粉丝爱得深,哪管那假假真真!
    To sum up,好演员水平高演的好,自己没疯能把观众看疯——观众心存偏见 / 把角色和演员捆绑在一起——略有风吹草动就跟着往上联想——媒体扇风点火——观众认定演员走火入魔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4-11 09:53
    回复
      2025-05-13 06:47:00
      广告
      其实最容易入戏的是观众,而且最难出戏的就是他们....就拿扮演容嬷嬷 的李启明(貌似是这几个字)老师来说,观众太当真了,以至于大街上朝人家扔鸡蛋...后来人家也拍了那么多片子,但观众却依旧只关注她演的容嬷嬷 ......至于杨幂+冯绍峰,当时很多人也喊在一起在一起,实际上,人家只是演戏而已....最难出戏的往往是看戏的....当然,有个前提,这部戏当时很流行或者质量高!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4-11 09:55
      回复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入化境的演员不是因为太入戏而迷失自我,是因为反复的深度入戏、出戏使他迷失了自我,像题主所说那样。这么说好像难以体会,可以以盗梦空间为例假想一下:当梦境足够多样足够真实时,你分的清什么是真实吗?每天睡八小时做两三个梦,知道现实是什么,那如果做梦的时间多过现实很多呢?当角色足够多样足够真实时,当真实自我流浪在生命时光中鲜有一见时,你分的清哪个是自己吗?再进一步,演员进入角色是一个抛弃自我创造角色自我的过程,角色自我塑造的越深刻,入戏出戏越娴熟,意味着对自我的抛弃越娴熟。又如题主所说,演员不断的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随着深度加深衔接加快,就会出现不断在角色自我中切换的情况。而这些角色自我都与演员的现实生活冲突,产生认知不协调,进而引发心理问题。演员的走火入魔,不是因为分不清角色与自己,而是丢了自己。呼应一下开头,真婊子无情才能情动才子立牌坊,牛戏子无义方可入木三分得精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4-11 09:55
        回复
          我觉得这篇文里作者说的回答就留下程蝶衣三个字的人里面,有部分人说的应该是霸王别姬这电影里从事演员(戏子)的程蝶衣太入戏和他扮演的虞姬这个角色无法分离,而不一定是说张国荣扮演程蝶衣这个角色太入戏吧,如果是前者,除了不是现实中的演员外,倒是挺符合题主的问题的,不过我也只是猜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4-11 09:55
          回复
            说到“入戏太深”,我首先想到的是《化身博士》的第一任电影演员(实在想不起名字了)称他无法晚上在百老汇的舞台上演着光鲜的正面人物,白天在摄影棚继续扮演痛苦不堪的Jekyll博士,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体内有个叫Hyde的魔鬼觉醒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4-11 09:55
            回复
              如果相信让眼前仿佛那么美好,又不会伤害到谁,不妨试着去相信。
              如果你也认为表演跟音乐,绘画一样都算做是被言语无法阐述的艺术,那么分析的越是严肃认真,结论就会越显得苍白无用且无力。
              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择另外一种解读,另外一种可能。
              台上台下本来就是一出戏,我们都是演员,只不过他们是主角儿,而我们是路人甲乙。
              我不曾迷恋过张国荣,更不喜欢张丰毅,甚至对陈凯歌的无极至今还有一点小情绪 。
              但我忘不了,丢不下那揪心的程蝶衣,仍不能释怀段小楼假霸王伪项羽。对导演拍的电影依旧心存感激。如果只能选一部电影代表国人的成就,那我只会选霸王别姬。
              小的时候我们喜欢看童话相信善良与美好是这个世界的一切。青春期里的男男女女换成了武侠与琼瑶,仍然笃定只要抱着对理想的渴望,坚持努力,幸运就一定会光顾你。直到一天我们步入了这个社会,发现根本没有书里描画的那么美好,随之瞬间就跟过去做了一个了断。感性变成了幼稚,浪漫成为了累赘,理想沦为了包袱,我们学会了“务实”学会了如何用结婚证代替誓言,用房产证取代理想。于是我们“老了”,“老”到耳朵已经不能接受新歌曲的旋律,“老”到眼睛无法在欣赏从前漫画里的简单,”老”到嘴里再也发不出一句真诚的“我爱你”。尽管我们已经对现实妥协到如此近乎毫无底线的地步,梦想已经成为了自我解嘲的口头语。但我们还是会忍不住被舞台上那绚丽多彩的魔术所吸引,当然,我们知道那些都是假的。但我们内心深处就是愿意保持一份这么偏执的相信 ~虽然有一种美妙是我们此生无法触及,但他一定会存在,哪怕只是在自己的心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4-11 09:55
              回复
                我觉得六小龄童应该是最具代表的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6-05-25 2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