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历史吧 关注:7贴子:54
  • 2回复贴,共1

浚县历史沿革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1115—1234年)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为浚州。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元(1206—1368年)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明(1368—1644年)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清(1644—1911年)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中华民国(1912—1949年)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黎明日军拥入县城,大肆烧杀淫掠。从早至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余口,焚烧房屋1000余间,毁坏抢掠各种财物无计。


1楼2014-04-07 08:34回复
    您好,能帮忙贴一下石茂华的传记吗,90年的浚县志里应该有,此人是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任浚县知县,网上的台湾版嘉庆浚县志里刚好石茂华的两页缺了。


    2楼2017-01-20 14:18
    回复
      2025-05-21 12:13:19
      广告
      这里面有个错误,贵县史志办的刘会喜先生特意写了篇博文,北直隶是相对南直隶而言的,明朝自永乐迁都北平府后,才有了南直和北直。洪武元年(1368年),大都路改置北平府,同年属山东、河南行省,二年改属北平行省;永乐元年,定为北京,为行在,同年更名顺天府,十九年(1421)迁都于此,改北京称京师;洪熙元年(1425)复称北京行在,正统六年(1441)复称京师。
      而大名府元代时为大名路。直隶于中书省。洪武元年为府。十月属河南分省。二年三月改属北平行中书省。九年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顺天府,称为“行在”。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
      那么大名府浚县最早在洪武二年就归属北平行省,但是直到永乐元年才称北直大名府浚县。


      3楼2017-01-20 14: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