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618—907年)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以对付化及。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粮尽,部下多叛逃,乃败走魏郡。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五代(907—960年)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北宋(960—1127年)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