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的讯息吧 关注:61贴子:1,785
  • 4回复贴,共1

宽恕是唯一的救赎 ——《奇迹课程》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4-04-06 21:53回复
    二、组成和功能
    《奇迹课程》是一本书,英文名称为 “A Course In Miracles(简称为ACIM)”。 “Course”在英文中有“课程”的意思,也有“途径”和“过程”的意思。它用“A Course”表示它只是关于奇迹的一条途径或课程,当然这也是一个过程。简单地说,《奇迹课程》是一个通过改变我们的错误认知而让我们觉醒于真实存在的教育课程。全书一千两百多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从1965年10月到1968年10月完成的626页的《正文》(主要阐述理论基础)、1969年5月到1971年2月完成的483页的《学员练习手册》(每日一课的练习),以及1972年4月至7月完成的87页的《教师指南》(作为扩展和推广的向导)。虽然在1976年《奇迹课程》的初版发行后,还有《奇迹课程补编》(《心理治疗——目的、过程与行业》、《颂祷——祈祷、宽恕与治愈》)的小册子的继续传导,但它只是先前内容的具体应用和补充。
    整个《奇迹课程》的写作是在基督教的架构下进行的,并且有着圣经的传统,但其思想的确和传统的基督教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据海伦的描述,她听到这个声音就说自己就是耶稣本人。而且《奇迹课程》本身的文字内也在很多地方毫无疑问地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比如他会用第一人称说自己为什么会说《新约》里那样的话,或者纠正先前的说法)。也就是说《奇迹课程》这本书是耶稣本人在两千年后亲自前来传授他自己的灵修法门,而非像《新约》一样是后人对其言行集结发挥而进行的创作。
    不仅如此,《奇迹课程》本身还采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很多概念,比如自我、压抑、投射等等,这正符合海伦的心理学背景。并且它主要关注的是类似东方灵性传统上的觉悟之路,而非宗教,这也和海伦的无神论背景相符。所以,它更是部教育的课程,一部治疗我们烦恼痛苦,帮助我们人际沟通的手册。同时,此书的作者也充分利用了海伦对莎士比亚文学的喜爱,在行文过程中,多半是用一种相对自由的五步抑扬格的诗体写成,因而在阅读和朗诵过程中会有一种文学的美感和魔力。并且它的行文也不是一般的以单线条思路展开的描述,而是类似交响乐多层次,多动机地演绎。其精妙的结构将其非常究竟单纯的观念得以用异常丰富的姿态展现。甚至一段话、一句话都能涵括整个书的内容。
    《奇迹课程》的最大的独特性在于它将非二元的形上学和非常实际、世俗的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导致了一个“宽恕”的法门。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试图用现代心理学的成就来为人类开辟一条回归终极源头(上帝)的道路——因为化解了我们的自我,而脱离恐惧且获得了内心的平安,也可以说是忆起我们真正的本性,或者说是从梦幻中醒来。从而也以此对尼采和弗洛伊德作出了回答。它达到这个目的不是通过改变我们外在的生活,也不是通过哲学的思辨,而是通过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看法,扭转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在灵修法门中,有很多是和身体相关的法门。打坐、瑜伽修持、动态静心等能给我们带来那种忘我的体验,但执着于这些身体上的方法并不会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宁静平安,最多只能创造出一片脱离现实生活的灵修中心、推行出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因为最终造成我们烦恼、妨碍我们无我的还是在心智层面的妄念,身体只是它的结果。不愿直接面对这些错误思想,恰恰就是对它的保护方式。而《奇迹课程》正是这样一个直接面对我们烦恼根源并进行思想观念转化的法门。因而它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操练也不必脱离现实而进行。
    当然,正如《奇迹课程》本书所说,它只是通往真理的道路之一;它和世间其他的众多法门一样,最终都能把我们带向解脱。但它也说,它这个法门能让我们更快地达成目标,因为它和世间的其他法门相比有它非常独特、迅速有力,而且只有准备好了的心智才能接受的地方。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4-06 21:56
    回复
      三、理论和特点
      《奇迹课程》所讲的主要内容,书中自己说可以这样来简单表达:
      真实的一切,绝不可能受威胁。
      不真实的一切,根本就不存在。

      上帝的平安就在其中。
      这三句话可以用中国的对联形式来写,因为一方面如果“上帝的平安”是横批的话,因它就在左右这两幅对联的中间,于是“就在其中”这几个字就可省略;另一方面,这样的写法自然就用这上下联划出一条道路,由下而上地通往上帝的平安。
      《奇迹课程》的宽恕,其实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它一边提醒我们的自我:真实之境并非自我所能揣摩和影响,另一边又提醒它:眼前这个它一手营造的光怪陆离的变迁世界根本是个梦幻,实际并不存在。在这两条准绳之间,让我们的自我只能走一条它自己所无法操控做主、并且不得不受到化解的中道——宽恕,并最终导向真正的圆满之境——上帝的平安。由此可见,《奇迹课程》所关心的只是究竟层面的真假,是真实之物和不真实之物之间的区分:真实之物永远圆满地存在,如如不动;而不真实之物,如梦幻泡影,根本就不存在。而如何达到上帝的平安就蕴含在这种绝对不妥协性中。
      因此,《奇迹课程》的主旨是帮我们清除妨碍达到真理的障碍,因为真实之物(上帝、真理、爱)是不需要学习、也无法描述、并且一直都在的,我们唯一能做也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消除对真理的否定、化解爱的障碍。那么这个障碍是如何来的呢?
      在永恒境内,一切原是一个,后来悄然潜入了一个极其微小的疯狂念头,而上帝之子忘了对它一笑了之。因着他的遗忘,这个念头变成一个很当真的观念,有可能实现并且带来真实的后果。我们一起,能够对它一笑了之,并了解时间不可能侵入永恒之境。永恒本身意味着没有时间,认为时间能干扰永恒,真是玩笑。
      这疯狂一念,就像佛学的“一念无明”,它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因为任何的解释都是以我们已经所在的时空因果中的世界为出发点所作出的,而这已经和永恒的真相分道扬镳了。但因为我们忘了对它“一笑了之”,我们以为自己和永恒无限、喜悦万能的上帝分离了,怀着恐惧、好奇、狂妄自大和对上帝的否认和攻击,我们对自我的存在感着了迷,试图经由暂时、变幻的自我的意识,而非全然无我的基督意识,来重新体验在上帝怀抱中的永恒真实感。从根本上说,这种自我意识是根本不存在的。
      意识——认知的层次——是分裂之后被引入心智的第一次开裂,把心智变成一个认知者而非创造者。将意识划入自我的领域是恰当的。自我是一种错误的心念,想要按你自己希望的样子、而非按你本来的样子看待你自己。但你只能按你所是的样子知晓你自己,因为这才是你所能确定的一切。其余的一切都存有疑问。
      这样《奇迹课程》就区分了两个世界:上帝(真理、知识、永恒)和自我(幻觉、认知、时间),也可以说是“一”和“二”(有主客体之分的相对性)。并且断然宣告世界的本质是上帝,而非自我,这含有意识存在的“二”的自我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更进一步地,在幻觉的自我的认知中,凡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也就是分裂不曾发生过,因分裂的是幻觉的,不存在的)的就是正念,否则就是妄念。当然这里的“一”也和一般一体论的“一”有所差别,因为一般的一体论还是把思想体系建立在一个我们可以形容的“一”作为创始的源头,它和从中所诞生的千千万万是在一个真实的背景下的。所以更准确地说《奇迹课程》的思想体系是非二元的,它的“一”并不是我们的意识所能企及和表述的。这和佛学为代表的非二元(比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不二)相似。但《奇迹课程》的非二元是在“非二”(“色空不二”的“实相”)的基础上更相信有一个绝对不变的永恒存在,因此它的思想体系被称之为纯粹非二元。
      既然真实存在是不为我们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所影响,并且是非二元的,那导致二元分裂的“罪”,也就是认为我们和上帝分裂的念头,就是《奇迹课程》所要化解的重点。“自我(Ego)”就是基于自己已经和上帝分裂的妄念所产生的,它是《奇迹课程》整本书着墨最多的重点,因为正是它才是妨碍我们体会到我们自身是爱的障碍。它的主要基调是罪责、愧疚和恐惧,因为它所制造的任何东西都像肥皂泡,虽然竭力要模仿阳光的辉煌,但注定要破灭。分裂后的心智虽然部分地认同自我,但同时也有着对上帝的记忆(我们内在的圣灵),回归的道路就是不和自我认同,而选择圣灵。
      由这种思想体系,《奇迹课程》自然导致了一个无需任何外在作为的,以宽恕为主要法门的修行方法。当然这里的“宽恕”和一般的宽恕不同(就像《奇迹课程》中很多的其他术语(比如奇迹、知识、上帝等等)和通常意义上的含义不同一样),它的主要含义是不带判断地在圣灵的陪同下等待、观看,类似于禅宗的“观照”。因为所有的障碍本质上并不存在,所以只要有耐心地去看,就一定能将它化解,就像遮蔽太阳的乌云,只要耐心去看,总会消失;又像从梦中醒来,只有带着觉知去觉察提醒才能,而非随着梦境去妄作。当然,《奇迹课程》的宽恕绝非只是“不带评判地去耐心去看”,虽然这这不当真的“看”的确是最重要的。它的“宽恕”还包含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实践方法。《奇迹课程》作为一个集大成的独特的灵修法门,其实包含了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灵修法门的精髓,事实上很多新近的心灵成长流派的创立多受到它的启发和影响。
      由此可见,目前为止和《奇迹课程》的宽恕之法最接近的修行法门是佛学的大乘佛法,尤以禅宗的为近。它也和近来在国内较为流行的“内观”法门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不当真、不判断、冷眼旁观等。不同的是内观只要你遵循无我、无常,诸受是苦(三法印)的原则,而《奇迹课程》则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演变的生动画像,通过让我们的自我看清它维持自己存在的动力是痛苦,从而为它化解自己服务,这样就更方便我们“内观”了。
      新时代的其他法门,所基于的是有主客体之分的创造(我创造了自己的现实),而这种有自我比较、想象、追求的创造无疑都还在二元的境界之中,这种进化和完善不是直接通往“一”的真实存在。它们都在追求更多的爱和光明,但因为真正的光明和爱并非二元世界中的意识所能理解的,所以要达到终极,必须让超越有二元对立的力量参与。只有放下我们一切想有所为的心态,进而交托,让一体性做功,才能化解妨碍达到一体境界的障碍。当然这绝非说新时代的灵性流派对我们没有帮助,恰恰相反,它们是我们灵性之路上所必经的准备阶段。
      《奇迹课程》的主要观念可以罗列一些如下:
      • 奇迹没有难易程度和大小之分 (幻觉也没有程度之分)
      • 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 (上帝和自我,合一和分裂,所导致结果也不同)
      • 找,但不要找到 (自我的座右铭)
      • 杀,或被杀 (自我在这世界中的必然结果)
      • 爱和恐惧是我们拥有的两种根本情感
      • 爱,和对爱的呼求
      • 要么一起,要么就根本没有
      • 目的是一切,愿心的重要
      • 这是一门关于因,而非关于果的课程。 (回归就是要颠倒因果)
      • 分裂和共享的利益 (给予和接受,教和学)
      • 请求圣灵的帮助 (承认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 制造和创造 (基于匮乏需要和圆满丰盛的不同)
      • 没有犯罪,只是犯错。(分裂,或者说是罪,根本就不存在)
      • 极小的疯狂念头 (认知的、幻觉的世界的终极由来)
      • 匮乏的原则和丰盛的原则
      • 首要目标是恢复人对他心智选择力量的觉知。
      • 真假宽恕
      • 真假治愈
      • 真假感通
      • 慈爱,不要伤害任何人
      • 形式和内容的区分
      • 心和身体(世界)的混淆
      • 心智是结合一起的,而身体是分裂的
      • 投射形成认知
      • 不设防是最好的保障
      • 要把黑暗(幻觉)带入光明(真理) ,而非相反
      • 救赎无需牺牲,惩罚和愧疚都是自我的产物
      • 信心和信仰的重要。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4-06 22:00
      回复
        六、修持和应用
        具体修持《奇迹课程》这个法门最根本的指导就在于《奇迹课程》内容本身,书中本身就有对如何使用和利用这本书的具体指导。书的三部分,《正文》就好似大学里的理论教材,它为《学员练习手册》的使用提供了基础框架;而《学员练习手册》就好像是实验,它将《正文》的理念加以应用,以化解我们先前的看的方式并让我们获得正确的认知;而《教师指南》就像是研究生班,它讲了《奇迹课程》的推广(扩展),及其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奇迹课程》的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是否打内心准备好了从人生的梦幻中醒来,是否觉得任何外在的道路都无法真正解决终极的问题,也就是要有一颗小小的愿心。当然并不是要求所有学习者都有这个层面的认识才能修《奇迹课程》,但要真正地进入,并将它作为自己终身的修行法门,这种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旦有了这个愿心,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质,从三个部分的任一部分开始。但终究要成为上帝之师(书中对为了进一步学习而愿意去教学的学员的称呼),完整地做一遍《学员练习手册》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操练学习的不断深入,学员会因自身的平安喜悦的增长而为《奇迹课程》的超凡智慧所折服。也会感谢作者为我们精心设计出这么一套具有实操性,结构又这么缜密完美的课程。
        《正文》部分分为三十一章,这些章节标题是后来编辑时插入的,方便我们提纲挈领地阅读。一般讲,应该按照章节的顺序进行阅读。但因为前五章在编辑是被删除了很多内容,所以阅读时有些不连贯。所以大家可以参考阅读《奇迹课程原稿》(网上东山雅叙有翻译)。
        《练习手册》分为三百六十五课,要求你每天一课地练。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旨在化解你目前对世界的看法。下半部分,则为你提供新的正见。这部分的设计分十四个主题,让你对这些《奇迹课程》中的主题有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认知,虽然这些词汇还是按我们先前的词汇。在练习一轮之后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随机地阅读了。在此之前还是要按照书中的指引,不要超过一课。
        也有很多人是直接从《教师指南》着手进入的,因为它是以更实用的问题为结构写作的,比较单线条,简洁易懂,而且篇幅较短。读者可以一开始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或者在阅读正文和做练习的同时针对所碰到的问题来挑选阅读。
        《奇迹课程》的研修还有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参与共修。毕竟和兄弟的结合是宽恕的重要方式,人际关系是宽恕的方面。另外,彼此的提醒和帮助或者说是共修,也是灵性成长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奇迹课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灵修体系而认为它应该完全靠自修,那么是对它的一大误解。《奇迹课程》重视的是根本的觉醒,强调的是心态的转变。因此任何对形式上的执着都是和它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除此让我们达到觉醒的终极目标之外,《奇迹课程》可以具体应用在众多领域:
        首先,《奇迹课程》是一本有关终极治疗的书,国内外很多心理咨询师、治疗师都从它的智慧获得灵感。因为就《奇迹课程》而言,只有宽恕才是真正的救赎和治疗。人和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病态。这种终极层面的指引肯定是各种治疗法门必然的参考指引。
        其次,它还是本辅导人际沟通的手册。因为《奇迹课程》的主要道场在于人际的沟通——宽恕我们的兄弟,因此无论何种人际困扰(父母课题、亲子教育、亲密关系等)都能在书中找到恰当的指引。
        再次,因为奇迹课程对人类心智的描述太为深刻具体,所以它的原创性的思想给了很多心灵工作坊的老师以极大的灵感,像《当下的力量》的艾克哈特等等心灵大师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
        另外,随着《原版奇迹课程》和《奇迹课程原稿》的流出,未被删节的很多材料也给了奇迹学员更多的具体指引。比如在心理学、性(“性是奇迹学员必须懂得的领域”)等方面。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04-06 22:11
        回复
          葛瑞•雷纳(Gary Renard)
          因为《奇迹课程》的深涩难懂,所以问世三十多年来,虽然有有不少非常具有推广力的作家,如玛丽安•威廉逊(Marianne Williamson)和吉拉德•G•简颇斯基(Gerald G. Jampolsky)和理论非常纯正有深度的教师(如肯尼斯•霍布尼克和罗伯特•佩里),但他们的教导不是过于简单而没有抓住要领,要不就过于理论化而繁复,所以《奇迹课程》对广大灵修爱好者而言终是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女郎,知其曼妙却未曾识其真面目。
          在这种背景下,耶稣的两个昔日门徒便化身为两个高灵,来到了葛瑞的面前,向他介绍《奇迹课程》的精髓。历经十七次会面九年时间,葛瑞终于把对话记录整理成一本名为《告别娑婆》“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的书。这过程究竟真假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内涵的极具说服力。整书行文幽默睿智,将极其深刻的非二元的智慧用形象调侃的语言表达出来,道出了《奇迹课程》真正的主旨,也更确定了耶稣就是它的作者。
          它的出现就像雨后甘霖,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奇迹学员渴望了解《奇迹课程》究竟要说什么的需求。葛瑞那种亲切热情、朴实中肯的风格一扫先前肯尼斯将《奇迹课程》理论讲得冷冰冰的传统,像一股暖流一下子涌入奇迹学员渴望的心田。如果说《奇迹课程》是部交响乐的话,《告别娑婆》就像是一部室内乐(的确白莎、阿顿和葛瑞就像是三重奏,而先前其他大众化老师就像是轻音乐),把宽恕的主题用各种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来了。就像室内乐的多重奏虽然就体制而言没有交响乐那般庞大复杂,但重要的主题动机都能够深入而不像轻音乐那样浅化。因此它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有人把它认为是一百年来最伟大的灵性作品,更有很多研读《奇迹课程》多年而不得其要领的学员经由它再次捧起了那本蓝色砖头。葛瑞的最大的传播特色还在于他现身说法地分享自己宽恕的真实经验,而非只是理论的灌输,他以他和兄弟一起的平等心,而非高高再上的特殊性。随着葛瑞的继续写作(以后又出了《断轮回》等)和在各地举办工作坊,他的推广《奇迹课程》的影响还将继续扩大。比起以上两位奇迹教师,葛瑞的风格是全方位的,适合各阶段的奇迹学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尽心教会”打赢了和心灵平安基金会的官司,但并不代表它所走的《奇迹课程》的教学路线就是正确的。因为其教主(号称奇迹大师 Master Teacher)明显曲解和利用了《奇迹课程》的教导,而成立了一个在奇迹圈子中公认为幼稚可笑的教会,并居然还能糊弄不少初入此道的人。这只能显示圣灵还是会善用所有的人,在为广大奇迹学员谋得福利的同时,也让他们也明确看到什么是修习《奇迹课程》的反面教材。
          总之,相较而言,肯尼斯•霍布尼克和罗伯特•佩里是《奇迹课程》法门这个梯子两个阶段的老师。肯尼斯更适合具有高根器的高级学员,属于在梯子的高级阶段的指引,而罗伯特更适合广大入门者。大卫则是教导如何活出奇迹的活生生的榜样,他的教导更直接简单,而葛瑞则是横空出世的奇迹推广大师,它适合人群更广。当然,对《奇迹课程》的修持,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道路,每个学员都能按照自己的风格和喜好选择在某个时间点适合自己的老师学习,而在对《奇迹课程》深入后,也完全可以担当起奇迹教师(上帝之师)的角色,以他的能力和愿心以及所成长的阶段而吸引有缘的学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也都可以将自己的特殊性转变为他的特殊职责。重点是看他是否将学员带入真正的《奇迹课程》的修习,以及对其所引发经验的体验,从而走上化解自我的道路。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04-06 2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