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本纪》篇末,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迁(或者是其父?)评道:传统的观点(学者)都认为,周朝灭商以后,都城在洛邑,即洛阳。但综合起来看不是这样。武王营造了洛邑,成王命召公占卜后,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放在了洛邑,然后又返回了旧都丰镐。就是说,在成王执政期间,又把都城从洛邑迁回到了丰镐。周朝灭亡于公元前256年,司马迁是公元前145~前86年间人,与周朝灭亡相距不过100多年,历史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突然拐弯。这就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即在司马迁之前的历史传承上,包括周朝王室,一向都认为他们800年的都城在洛邑。不然,不可能一直没有任何分歧地流传到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我特别注意到“皆称”两个字,意思是“全都认为”。难道那些学者们全错了?后代人说不清,周朝王室人不能说不清吧?这可是代代相传的历史呀!可是,司马迁却来了个“综其实不然”。确实,对于司马迁的历史专业知识、才气和胆气我是非常佩服的,我崇拜他。但在读了《周本纪》和接触到一些考古新资料以后,在具体一些细节上我有了点自己的想法。我认为,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学者们的“一致”看法也不是毫无道理。尽管司马迁“复都丰镐”之说已被后世的历史学界所接受,但对于“复都”的原因、时间和决策过程《周本纪》没有说清。另外,司马迁怎样“综其实”的也没有交代,没有拿出过硬的材料来,“翻案”的依据不是很充分。这样看来,还应该维护传统观点:即周朝前期是以洛邑为“第一”都城的。有以下十一点可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