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吧 关注:616贴子:2,745
  • 4回复贴,共1

心的经典—心经新释 作者:圣严法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4-05 15:50回复

    第一篇 心经禅解——智慧度苦厄
      〈智慧度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 梵文prajn~∣a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坛经》中说∶“即定即慧”。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说∶有定的时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时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定的作用。
      定、慧同时产生,是禅宗的立场及观点,定、慧产生以后,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现清净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会犯戒的。
      波罗蜜多是出离、超越、解脱的意思,就是离开烦恼和苦,也就是超越烦恼和苦。整句来说就是∶有智慧就能从烦恼及苦的此岸,到达没有烦恼、永远快乐、自由自在的彼岸。
      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以前五种的修行达到第六种智慧的目的。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烦恼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为修行的指导原则,才能超越苦及烦恼,达到解脱的目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简短的经文,教导我们般若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称之为《心经》。


    4楼2014-04-05 15:53
    回复
      第三篇 心经实践——人生的意义
        《心经》几乎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即使不识字的老菩萨们也多能背诵,因此讲《心经》的人特别多,听的人也最有兴趣。今天国父纪念馆不仅这大礼堂满座,连走道上也都坐满了,这并非我圣严的魅力,而是由于《心经》实在太吸引人了。
        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讲“空”的,“空”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否什么也没有?或者是一种消极的观念呢?其实不是!如果懂得《心经》,就不会认为佛法讲的“空”是什么也没有,它绝对不是消极,而是超越于积极与消极的一种最积极的思想。
        刚才主持人叶树姗菩萨介绍我很有学问,是一位研究佛学的文学博士,那么我这三天晚上讲经,一定要讲得有些学问,否则诸位要失望了。但是我会讲得让诸位听得懂,如果听不懂,你们还是会失望。因此我要试著讲得既有学问,又听得懂。
        生活、生命、人生
        现在开始讲今晚的主题“《心经》生活系列讲座”。一连三个晚上皆是讲《心经》与生活、生命、人生的实践与超越;亦即这次讲《心经》,是配合生命、生活与人生来解释。让我们一样样地来介绍。
        生命、生活、人生的定义是什么?生活是众生以活动来维持生命的现象,生活是生命在空间的环境中求生存的活动方式,生活是生命在众生群中造作善业与恶业的行为。这些关于生活的定义,请各位要了解。
        一般人对于“生活”究竟是在为什么,多半不清楚。以佛法的立场来看,生活本身即是造业,所造有善业、有恶业。如果是一位修行人或是大修行人,是造无漏的善业;普通的凡夫是造恶业以及有漏的善业。看看我们平常生活中是造善业或是恶业?造善业很好,造恶业会很麻烦;怎么麻烦法,后面会提到。
        生命是众生维系身体生存的现象,生命是众生在时间过程中继续存在的事实,生命亦是众生在众生群中接受福报及罪报的现象。所谓生命就是我们活著时所呈现的动态,生命的事实是为了什么?是由于过去世造了种种善业及恶业,现在世便受福报及苦报。
        人生是人类在时空中生存的现象;人生是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人类的生命是众生之中最难得的果报。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众生可分有形的和无形的两大类,在佛法中有六道众生的分类法,人及畜生等动物是有形的,其余四类均非肉眼所能观察,所以是无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类的身体是最可贵的。因为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六道众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当我们还拥有人的身体时,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变成为其他动物,或变成无形的众生时,就难得有机会修行佛法了。
        我们法鼓山养了一只狗,它在我们作早晚课时一定参加,但是它只能坐在大殿门外,不能进大殿来。有人讲我们那只狗懂佛法、有善根,我却不这么认为。那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大殿上,它很孤单,所以就在大殿外等我们、陪我们。我们念〈大悲咒〉及《心经》,它会念吗?我相信它不会,最多觉得喜欢,已是善根福报。所以,做了人以外的众生是很可怜的。
        《心经》说的道理全是人的问题,是为“人”而讲的。佛法是对人说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体,才有机会听到佛法,懂得佛法,并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经》中所说的五蕴、十二因缘、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条件;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不具备五蕴、十二因缘及十八界那么多的条件。
        有些人认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后大概就没事了。我说,死了不得了!因为死了以后,业报未了,死了以后,佛法未学,是多么地可怜!
        《心经》所讲的三世十二因缘,就是以十二个阶段,说明人类生命从过去世到现在世,再从现在世衔接到未来世的连续现象。人类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环不已,此乃所谓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环。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观,应该是珍惜生命、积极生活的菩萨行。《心经》的智慧即是教我们如何实践积极的人生观,而又能超越于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
        简单说,《心经》的内容是在说明人生的根源出自无明,生命的目的是为了成佛,生活的态度是要达到心无挂碍。因为有无明的烦恼,故而生死不已。如果无明尽,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无挂碍。


      7楼2014-04-05 15:56
      回复
        第四篇 心经异译
        (略)
         


        8楼2014-04-05 15:58
        回复
          功德无量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9楼2014-04-12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