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吧 关注:183贴子:1,439
  • 0回复贴,共1

陈丹燕:一个怎样的唯美主义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丹燕:一个怎样的唯美主义者 
--------------------------------------------------------------------------------
http://www.cReader.com 2002-01-28 吕频 

 
      198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学校阅览室里读完了《女中学生之死》,一个在“被成熟修剪”的成长期中发生的自杀故事。在阅读的寂静中我哀伤无名,为我同龄人的沉重青春。同时我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也是那自杀的女孩最喜爱的作家:陈丹燕。

  十几年之后,在陈丹燕已经因为另外一些书成为的畅销作家的时候,我重新读到了她的文字,它们不再沉重,只是依然干净、幽雅、内向,像一块在清晨铺开的方格桌巾。时光流逝,而陈丹燕却始终保有读者,也许因为她那令人沉溺的婉约情调正适于羸弱而自恋的当代人;因为她包装精美并避免用深刻、残酷和智慧向读者挑衅。然而,无论如何,她确实是多年如一日地标举着真、美、爱,不能不让人惊讶于她的单纯和幸运,而无法不相信她的真诚,当她的丈夫兼第一读者说她“满眼是对世界的清澈想象”,而她自己说“我高兴自己是这样干干净净走过来的”的时候。

  陈丹燕把她80年代以来所写的散文结集为《唯美主义者的舞蹈》,这本书像她的其他著作一样品味优良、易于阅读。其实,她只取了“唯美主义”这个词的部分意义,因为她毫不颓废或倨傲,只是用美的标准将世界过滤,正如她自己所说:“当你对一件事有一点点的感伤,这件事就往往成为一个审美的对象。我会在生活中寻找这种美。”孩子最符合她的标准,还有音乐、写作、墓地、消逝的青春、城市中的流浪想象,都令她伤感、微笑、玩味。如她写女儿的钢琴老师,胖胖的“琴婆婆”:头发烫了却没有做,家里床上没有床罩,厨房里油污未净,然而,“在琴声响起的那一刻,她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的肩膀轻轻耸动起来,她的身体像水里的小鱼一样灵活地摇摆在音乐里,她的脸被什么照亮了,温柔而甜蜜,我惊奇地看着她宽宽的后背,在那里都能看到音乐正在里面跳舞。……‘琴婆婆多好看啊。’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太阳说。”

  这很美,很动人,然而,这个唯美的陈丹燕还有她的另外一面,在她的另外一些人物面前:年轻英俊却穷困的大学文学老师,注定将被一个美丽而爱幻想的女孩爱上并最终相互抛弃;一个全身名牌的日本女人站在地铁口,正趁丈夫上班之时出门偷情;因幸福稳定的婚姻生活而多年间美貌不减的女性,却在酒吧里握着另外一个男人的手。这一面的陈丹燕看到了为金钱、死亡、情爱、孤独所裹胁的人的有限,看到了他们的贪婪、伧俗和仓惶,虽然富有如杨绛所说的“能同情,能了解”的美德,却无法给出疗救的药方。然而,她绝不肯就此做出过于残忍的结论,而是将这种种烹制为“生活在别处”的凄美,供和她的人物共鸣的读者自我款待:“那是一种对生活之外的东西的遥远向往,永远不停顿的向往,总是将手里的生活比下去,使它变得黯淡,使我们永远在心里惊痛地轻喊:不,不是这样的。”——对无力投入、不敢爱恨的人们,这样的自辩聊胜于无。

  难为陈丹燕,肯这样宽容和俯就她的观察对象。也许,这也就是今日的她的价值所在:一道与善良的俗人们相濡以沫的心灵鸡汤。

  也许,正因如此地洞察世相,陈丹燕才那样将80年代美化:“80年代比90年代干净……那时代的郁闷也比较古典,只能用爱情去消解它们,而不是读一个MBA”;才那样耽于自己的单纯,只为了心安,为了更多地享受人生:“走在我女儿身边,吃着一张张热热的葱油饼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天堂”。 



IP属地:安徽1楼2005-08-08 12: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