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明显倾向于某人会这么说其他的文章:“这位大人写的真好,虽然我不喜欢那个人,可是我喜欢她的文笔。所以她的文我是可以看下去的。”
我真的有点糊涂,这样的中国汉字的排列组合,究竟是表扬,还是贬斥?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寓褒于贬,贬中有褒,褒中有贬,滋味复杂。我总是会忍不住想,作为一个把自己的文字给别人看的人,他写作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也许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去写那个人。那么也就是说,作者本人,是要先喜欢那个人,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别人的文字来。
不必说太多华丽的词汇,写太长的感想,只要这样简单的句子,没有过多的修饰,对作者来说,也许更是让人快乐罢!因为,终于知道,原来自己喜欢的人,是可以被别人认同和接受的啊,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让原本不喜欢他们的人也开始喜欢上他们,是作者最终的写作目的吧。
但是,历史小说,既然是依靠史料产生的,那么无论如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原本的史实框架。虽说是千人千眼,对史料理解不同,但是同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不变的。 完全脱离原本历史环境的文章,完全让人感受不到时代特有的风土人情的文字,与其说是历史小说,倒不如说是古装言情。
我没有去看《凤起》以外写冲哥的小说,所以可以做到没有杂念。我只是爱上了这篇文字,爱上了那个给我感动的人和故事,爱上了那个浓墨重彩的残酷青春,仅此而已。也许正因为这样,我才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反感跟风之作,不管它们是否好看,我只觉得那是在侮辱我心目中的经典。我知道,这些作者那样做的目的无非也是因为爱冲哥,也是因为不那么心甘情愿的接受那个不完美的结局,也是因为想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实现一些梦想。我也承认,作为历史人物是可以有若干版本的表述的。
早有言说历史小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限制很大,因为历史粉心目中的事实就是镣铐,就是一个“套子”,读到小说的时候,会不自禁地就把人物形象往自己心里的套子里套,一旦不合口味大肆批判。而在“已有蜻蜓立上头”的题材,重新开坑诠释这个人这个故事,恐怕就是“戴着镣铐在刀锋上的舞蹈”。能够有优美的舞姿却不被割伤,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做到。
谁能说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合乎读者想象的结局才算是完美呢?就象我们爱上冲哥,是因为他的帅气和执著,于是不那么在意他的冷漠狂妄;爱上永哥,是因为他阳光灿烂的笑容,于是不那么在乎他的手段毒辣;爱上刁云,是因为他默默守护的云淡风轻,而不介意他的有勇无谋;爱上苻坚,是因为他谋图一统天下的霸主气势,于是不那么在乎他处世上的缺陷;爱上窦冲,是因为他的痴情和一流的功夫,于是不那么在意他的口不对心。爱上《凤起》,是因为那是曾经震撼我们的美与悲哀,于是不去在乎结局是否完美,不要去在乎是不是一切都让我们满意,那已经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成品了,已经是那么多年的经典了。
这种因为一篇小说能“爱”上一个根本不了解的人,与其说我们爱的是那个人,还不如说是那个故事。而那个“故事”,只不过是被认为适合他(他们)演出而又能满足我们的某种情结而已。我们“爱”一个“偶像”,本来就有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寄托的因素,一种隐蔽的自恋。
果然,喜欢,是有多种原因,多种表现方式的。这一半人的乐趣,另一半人不会了解。不存在误解,只是心情无法沟通。 作者就是在打发时间发泄精力结交朋友然后寄托感情。它是容易聚集同类的一个梦。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作为我而言,还是老实呆在学院派的圈子吧。
说实话,以十年间被写的沸沸扬扬来说,如果要求文章质量,反倒让人觉的可怕了。粉的素质在那里摆着,写的文好的往往年纪都比较大,行事也稳重成熟。有多少人是真正出于创作激情,为了内心那些不得不写不得不说的东西才去写的呢?若能碰上一个,已经很幸福了,却恰恰处与大众忽视的境地。有些东西象流水线上的商品,超市里外卖的微波食品,软塌塌一团,除了灵魂什么都不缺。
我真的有点糊涂,这样的中国汉字的排列组合,究竟是表扬,还是贬斥?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寓褒于贬,贬中有褒,褒中有贬,滋味复杂。我总是会忍不住想,作为一个把自己的文字给别人看的人,他写作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也许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去写那个人。那么也就是说,作者本人,是要先喜欢那个人,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别人的文字来。
不必说太多华丽的词汇,写太长的感想,只要这样简单的句子,没有过多的修饰,对作者来说,也许更是让人快乐罢!因为,终于知道,原来自己喜欢的人,是可以被别人认同和接受的啊,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让原本不喜欢他们的人也开始喜欢上他们,是作者最终的写作目的吧。
但是,历史小说,既然是依靠史料产生的,那么无论如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原本的史实框架。虽说是千人千眼,对史料理解不同,但是同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不变的。 完全脱离原本历史环境的文章,完全让人感受不到时代特有的风土人情的文字,与其说是历史小说,倒不如说是古装言情。
我没有去看《凤起》以外写冲哥的小说,所以可以做到没有杂念。我只是爱上了这篇文字,爱上了那个给我感动的人和故事,爱上了那个浓墨重彩的残酷青春,仅此而已。也许正因为这样,我才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反感跟风之作,不管它们是否好看,我只觉得那是在侮辱我心目中的经典。我知道,这些作者那样做的目的无非也是因为爱冲哥,也是因为不那么心甘情愿的接受那个不完美的结局,也是因为想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实现一些梦想。我也承认,作为历史人物是可以有若干版本的表述的。
早有言说历史小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限制很大,因为历史粉心目中的事实就是镣铐,就是一个“套子”,读到小说的时候,会不自禁地就把人物形象往自己心里的套子里套,一旦不合口味大肆批判。而在“已有蜻蜓立上头”的题材,重新开坑诠释这个人这个故事,恐怕就是“戴着镣铐在刀锋上的舞蹈”。能够有优美的舞姿却不被割伤,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做到。
谁能说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合乎读者想象的结局才算是完美呢?就象我们爱上冲哥,是因为他的帅气和执著,于是不那么在意他的冷漠狂妄;爱上永哥,是因为他阳光灿烂的笑容,于是不那么在乎他的手段毒辣;爱上刁云,是因为他默默守护的云淡风轻,而不介意他的有勇无谋;爱上苻坚,是因为他谋图一统天下的霸主气势,于是不那么在乎他处世上的缺陷;爱上窦冲,是因为他的痴情和一流的功夫,于是不那么在意他的口不对心。爱上《凤起》,是因为那是曾经震撼我们的美与悲哀,于是不去在乎结局是否完美,不要去在乎是不是一切都让我们满意,那已经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成品了,已经是那么多年的经典了。
这种因为一篇小说能“爱”上一个根本不了解的人,与其说我们爱的是那个人,还不如说是那个故事。而那个“故事”,只不过是被认为适合他(他们)演出而又能满足我们的某种情结而已。我们“爱”一个“偶像”,本来就有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寄托的因素,一种隐蔽的自恋。
果然,喜欢,是有多种原因,多种表现方式的。这一半人的乐趣,另一半人不会了解。不存在误解,只是心情无法沟通。 作者就是在打发时间发泄精力结交朋友然后寄托感情。它是容易聚集同类的一个梦。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作为我而言,还是老实呆在学院派的圈子吧。
说实话,以十年间被写的沸沸扬扬来说,如果要求文章质量,反倒让人觉的可怕了。粉的素质在那里摆着,写的文好的往往年纪都比较大,行事也稳重成熟。有多少人是真正出于创作激情,为了内心那些不得不写不得不说的东西才去写的呢?若能碰上一个,已经很幸福了,却恰恰处与大众忽视的境地。有些东西象流水线上的商品,超市里外卖的微波食品,软塌塌一团,除了灵魂什么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