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八年写就一个海上迷梦 (2003年08月11日 11:35)
以《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等情调文字著称的上海女作家陈丹燕八年来第一部长篇新作《慢船去中国》即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小说先在《收获》(长篇专号)上刊出,受到读者强烈好评。
近日,本报特约徐颖采访了作者陈丹燕,就《慢船去中国》、上海、写作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展示了这部新作的特色和作者的心路历程。
写《慢船》是在开一辆大卡车
《慢船》是我迄今为止开面最大的小说,有一个家族,三代人,上海和纽约两个城市。对我而言,写这个小说,是开一辆大卡车,常常都有把握不好的感觉,要用尽全力。
徐颖:在别人的眼中,你是一个写上海的作家,这次写《慢船去中国》,是上海题材的延伸,还是一次背叛?
陈丹燕(以下简称陈):当然是延伸,《慢船去中国》(以下简称《慢船》)仍然是一个上海的故事。对于我过去的上海作品,可能一直有一种误读在里面,人们通常会觉得都是写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的,其实,每个故事都在写现代的上海。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样的故事里只看到了上海的三四十年代。对于我,我关心的是沧海桑田的历史的对比,在那里发生了一些什么。
我喜欢写上海,是因为在这样历史的对比中看到了吸引我的东西。《慢船》写的故事是上海的一个家庭在城市西风渐进的过程中的历史和负担,以及惶惑和痛苦。我对于上海的这种特性一直有认识和阐述它的兴趣,我喜欢上海的混血气质,不同的东西混合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上海文化的基本气质。从这点出发,对我来说,虽然这次写的是小说,不是非虚构,但还是延伸了我的主题。
徐颖:如果是上海题材的延伸,那么,这个小说与以往的上海故事有什么区别?
陈:以前我写的上海故事都是用纪实的手法,而这次是用虚构的方式。题材没有换,而是写作方式变换了。我想知道自己的空间有多大,这也是出于一个作家的职业考虑。以前是有一个故事,找到细节挖下去。而现在是在一个真实的城市背景下,用虚构手法,看自己能在小说中找到多大的空间,是不是更有力。
徐颖:《慢船》讲述的似乎是一个与留学有关的故事。在留学题材已经不再新鲜的背景下,你为什么还要写这个小说?
陈:《慢船》本质上是一个上海故事,与留学有关,但不是留学生的故事。
徐颖:小说的灵感从哪里来?是否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答:小说中的范妮的原型是我在美国遇到的一个女孩。1994年,我见过她一面,那时她已经疯了。此后,这个人就一直在我心里,我想要找到她的故事,并解释她。我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做访问,故事就是这样结构起来的。
徐颖:《慢船》在你的小说创作中,意味着什么?过去一直用惯了纪实手法的你,在动用虚构这一武器时,有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陈:这个小说,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过去我写书,比如《上海的红颜遗事》,即便是主人公死了,我仍然可以找到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在他们的回忆里,她还活着。其实,有很多人在帮助我完成一个故事。真实的故事,本身有逻辑和支架,对我而言,要努力将它掏出来还原,更多的需要我的感受和领悟的能力。
而虚构一个世界,是对自己逻辑能力的一个挑战。虽然过去我也写过长篇,但它们比较单薄,都是单线的一个主要人物。结构一个人物,对我来说还比较容易,但要让故事里所有的人物都在虚构的世界里如生地活动,就很难。
《慢船》是我迄今为止开面最大的小说,有一个家族,三代人,超过十个人物,上海和纽约两个城市。对我而言,写这个小说,不是骑自行车,而是开一辆大卡车,常常都有把握不好的感觉,要用尽全力。这个小说在写作中有很多反复。下半部分的15万字几乎全部重新推倒重来。15万字全部报废的结果,只是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对我而言,一定要站在感性事件的基础上,而不能依照理性去结构故事。我可以在事件中感受事件本身的意义,找到有力量的真实细节。我写小说,必须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我的感性比理性要强大得多。这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结论,但对我个人却很重要。
以《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等情调文字著称的上海女作家陈丹燕八年来第一部长篇新作《慢船去中国》即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小说先在《收获》(长篇专号)上刊出,受到读者强烈好评。
近日,本报特约徐颖采访了作者陈丹燕,就《慢船去中国》、上海、写作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展示了这部新作的特色和作者的心路历程。
写《慢船》是在开一辆大卡车
《慢船》是我迄今为止开面最大的小说,有一个家族,三代人,上海和纽约两个城市。对我而言,写这个小说,是开一辆大卡车,常常都有把握不好的感觉,要用尽全力。
徐颖:在别人的眼中,你是一个写上海的作家,这次写《慢船去中国》,是上海题材的延伸,还是一次背叛?
陈丹燕(以下简称陈):当然是延伸,《慢船去中国》(以下简称《慢船》)仍然是一个上海的故事。对于我过去的上海作品,可能一直有一种误读在里面,人们通常会觉得都是写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的,其实,每个故事都在写现代的上海。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样的故事里只看到了上海的三四十年代。对于我,我关心的是沧海桑田的历史的对比,在那里发生了一些什么。
我喜欢写上海,是因为在这样历史的对比中看到了吸引我的东西。《慢船》写的故事是上海的一个家庭在城市西风渐进的过程中的历史和负担,以及惶惑和痛苦。我对于上海的这种特性一直有认识和阐述它的兴趣,我喜欢上海的混血气质,不同的东西混合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上海文化的基本气质。从这点出发,对我来说,虽然这次写的是小说,不是非虚构,但还是延伸了我的主题。
徐颖:如果是上海题材的延伸,那么,这个小说与以往的上海故事有什么区别?
陈:以前我写的上海故事都是用纪实的手法,而这次是用虚构的方式。题材没有换,而是写作方式变换了。我想知道自己的空间有多大,这也是出于一个作家的职业考虑。以前是有一个故事,找到细节挖下去。而现在是在一个真实的城市背景下,用虚构手法,看自己能在小说中找到多大的空间,是不是更有力。
徐颖:《慢船》讲述的似乎是一个与留学有关的故事。在留学题材已经不再新鲜的背景下,你为什么还要写这个小说?
陈:《慢船》本质上是一个上海故事,与留学有关,但不是留学生的故事。
徐颖:小说的灵感从哪里来?是否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答:小说中的范妮的原型是我在美国遇到的一个女孩。1994年,我见过她一面,那时她已经疯了。此后,这个人就一直在我心里,我想要找到她的故事,并解释她。我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做访问,故事就是这样结构起来的。
徐颖:《慢船》在你的小说创作中,意味着什么?过去一直用惯了纪实手法的你,在动用虚构这一武器时,有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陈:这个小说,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过去我写书,比如《上海的红颜遗事》,即便是主人公死了,我仍然可以找到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在他们的回忆里,她还活着。其实,有很多人在帮助我完成一个故事。真实的故事,本身有逻辑和支架,对我而言,要努力将它掏出来还原,更多的需要我的感受和领悟的能力。
而虚构一个世界,是对自己逻辑能力的一个挑战。虽然过去我也写过长篇,但它们比较单薄,都是单线的一个主要人物。结构一个人物,对我来说还比较容易,但要让故事里所有的人物都在虚构的世界里如生地活动,就很难。
《慢船》是我迄今为止开面最大的小说,有一个家族,三代人,超过十个人物,上海和纽约两个城市。对我而言,写这个小说,不是骑自行车,而是开一辆大卡车,常常都有把握不好的感觉,要用尽全力。这个小说在写作中有很多反复。下半部分的15万字几乎全部重新推倒重来。15万字全部报废的结果,只是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对我而言,一定要站在感性事件的基础上,而不能依照理性去结构故事。我可以在事件中感受事件本身的意义,找到有力量的真实细节。我写小说,必须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我的感性比理性要强大得多。这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结论,但对我个人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