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是指佛教僧尼穿的衣服,也称僧衣、僧服,它是出家人主要的持有物品,也是出家人重要的身份标识。佛教源起于南亚次大陆,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广为传播,影响深远。事实上,佛教在中国多代传播的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改造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对袈裟颜色戒律的遵守与变通。
袈裟的种类
袈裟是梵语音译,其本义为“坏色、染色、浊色、不正色”。据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中说,东晋葛洪始写作“袈裟”二字。由于阐释角度的不同,袈裟又有多种别称,诸如“坏色衣”“杂碎衣”“福田衣”等。袈裟以“色”立意,由其本义引申出“坏色衣”或“浸染衣”的称谓;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作小块,再连缀成衣,所以又称它为“杂碎衣”或“割裁衣”;也说袈裟是阿难尊者得畦田启发而作,不仅从款式上区别于外道,也希望僧人能像水田一样利益众生,因此又称它为“田相衣”“福田衣”。除此之外,袈裟还有离染服、无垢衣、莲花衣、出世服等多种称谓。
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可有大、中、小3件衣服,称“三衣”:一件是用5条布缝制的小衣,梵语称“安陀会”,我国俗称“五衣”,是僧人日常劳作、起居坐卧时所穿的衣服;另一件是用7条布缝制的中衣,梵语为“郁多罗僧”,我国俗称“七衣”,是僧人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时所穿的衣服;第3件是由9条乃至25条布缝制的大衣,梵语为“僧伽梨”,我国俗称“祖衣”,是僧人上街托钵或面见尊长时所穿的礼服。除此以外,比丘尼(出家的男性为比丘,出家的女性则曰比丘尼)另有“僧祗支”及“厥修罗”两种衣服,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祗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覆裹左肩与两腋;厥修罗指的就是裙子。
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裁成小方块,然后缝合在一起。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把多层布料叠在一起缝制。穿着袈裟时,通常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将环挂在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时可覆搭两肩,称为“通肩相”“福田相”;礼佛时要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袈裟乃出家人的随身之物,当比丘临入灭时,常将三衣与钵盂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这也是“衣钵传人”一词的本义。
除了上述三衣之外,还有“金襴袈裟”(金缕衣)和“缦衣”之说。金襴袈裟是名贵的袈裟,它是用金缕织成的大衣。关于它的来源,一说是佛的姨母献给佛的袈裟;又说佛用天人福盖献给的8.4万根金缕织成的。缦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的袈裟,是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小和尚)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穿的。沙弥因为初入佛门,不谙如何裁制福田衣;居士因为没有受过“大戒”,所以不能享用福田衣。
另外,由于我国气候与印度不同,寒冷条件下不可能只穿三衣,因此,我国僧人在穿着袈裟时,里面往往另穿由俗世服装稍加改制而成的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