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一直很强调形神之别,就像《笑傲江湖》华山派的剑宗、气宗之争那麼壁垒分明。若论形神之别,又以「神韵」为先,「形神兼备」往往被奉为改编作品最上乘的境界,「形神俱无」固然是四不像,「有形无神」也是常见的贬词。
我一向「重神轻形」,很看重气质、神韵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美,而非五官、体态等「有形」之美。人人趋之若鹜的所谓俊男美女,在我眼中,他们的吸引力往往比不上散发著某种独特气质的人。
本来呢,「美」之为物,就是一种很主观、很个人的看法,难以一概而论。即使是大部分人认为「美」的人和事,总会有极少数的人对那些人和事无动於衷。
只是没想到,看了新版《笑傲江湖》之后,竟然启发我思考形神之别的本质。
很多观众都说吕颂贤演「活」了令狐冲,都说他的洒脱不覊、率性随意,跟原著里的令狐冲一模一样;彷佛读过金庸原著的电视观众,即使与令狐冲素未谋面,仍有某种共识,知道令狐冲的洒脱不覊、率性随意,可以透过某种长相的演员,以及他某些言谈举止来具体呈现的。
为甚麼会这样?气质不是属於比较抽象、难以言传的「神韵」吗?借用李安导演的名言,不是每个人心目中都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令狐冲吗?为何那麼多人众口一词,评定吕颂贤的令狐冲符合原著描写?
这就是引领我开始钻牛角尖的问题。
《笑傲江湖》原著是透过文字来塑造令狐冲的形象的。尽管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特定的含意,但要在大部分读者心目中建立一种毫无争议的具体形象,殊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可能的。
须知道,文字是连接抽象和具体之间的纽带,但这条纽带有多长或多短,未必有客观的标准,要视乎使用文字和接收讯息双方的思维能力。文字写得好,就表示内容易於理解;写得差,就是辞不达意、莫名其妙,这道理不难明白。修辞、剪裁、叙事角度等技巧,已属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范畴,与文字论述事理,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功能不可同日而语。
金庸的文字雅俗共赏,流畅生动,毋庸置疑,但始终没可能把抽象的东西完全变得具体起来。令狐冲性格上公认的「潇洒」、「率性」等概念,其实都是很抽象的东西,光靠辞典里的解释根本无法让人充分理解,读者往往要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才可能得出一个粗略的印象。例如《碧血剑》里袁承志营救焦公礼一段,就是因为他没见过真正疏狂潇洒的人,不知道金蛇郎君的「疏狂潇洒」到底是甚麼模样,所以装成金蛇郎君的使者时,非常笨拙,滑稽之至,恐怕连焦公礼也暗暗摇头。
由此可见,性格、气质等属於「神韵」范畴的东西,即使可以透过文字表达,仍有机会因应每个接收讯息者在认知和经验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效果和感觉。这也是为甚麼讨论改编自文学作品的戏剧演出时,观众往往就演员「是否神似」持有不同的意见。
吕颂贤演的令狐冲,在九十年代香港无线金庸改编剧开到荼薇、新版旧版孰优孰劣的争议声中,赢得好评如潮,经久不衰,实在非常难得。看网友支持他的热烈程度,足以媲美当年翁美玲演黄蓉、黄日华演郭靖,甚至秦煌演老顽童一样,让观众奉为一代典范。到底他有哪些过人之处?
先谈外在的「形」。原著里的令狐冲「长方脸蛋、剑眉薄唇」(第五回〈治伤〉),吕颂贤最多只是符合长脸的要求,其实他脸型稍尖,并非方形脸;「剑眉薄唇」云云,更谈不上。尽管化妆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看戏里的造型,化妆师似乎没有在这方面著力太多。何况男子汉大丈夫,要涂上厚厚的油彩来修饰唇线,似乎也说不过去。
既然外形不太符合,那麼神韵呢?
我必须承认自己也同意其他观众说的,吕颂贤果然名不虚传,比周润发更符合我心目中的令狐冲。但若是寻根问柢,到底他的演绎怎麼个像法,比周润发优胜在甚麼地方,连我这样喜欢说三道四的老观众也无法有条不紊地说出个所以然来。不是很奇怪吗?
说到底,这只是一种最直接、最原始的感觉,好像捕捉了一些甚麼,但却看不见、抓不住,只有心神领会。
谈到形神之别,还想补记一笔关於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金庸剧的改编手法。这里也是我思考形神之别的另一个方向。
八十年代是无线金庸改编剧的黄金时代,《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鹿鼎记》可算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像我这样喝香港电视奶水长大的观众,自然对那时的电视剧有一份很深厚的感情。即使情节给改得乱七八糟,仍然瑕不掩瑜,甚至觉得金庸改编剧,以至所有武侠剧,理应如此,没有其他更好的演绎方法。
到了九十年代无线重拍金庸改编剧时(同样是以《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三部人物众多、最为人熟悉的金庸小说为主),情节方面比八十年代的旧版更忠於原著,编剧自行创作或补充原著不足的场面明显减少,但吸引力居然骤减,令我迷糊了好一阵子。
大概而言,九十年代的改编剧,虽云忠於原著,但拍下来就像一篇篇流水帐,缺乏了引人入胜的起伏跌宕,令人觉得徒具金庸小说之形,少了原著令人爱不释手的吸引力。八十年代的旧版虽然有不少瞎吹乱掰的情节,却往往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实在莫名其妙。
我承认「先入为主」的意识在作祟,而且「恋旧情意结」非常严重。不过,平心而论,九十年代的版本拍得不差,选角也不会比八十年代的版本逊色太多。例如新版《神雕》的选角,与旧版可算各擅胜场,势均力敌;而新版《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整体而言比旧版更胜一筹,尤其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的主角选得很恰当,但配角较弱;而《笑傲江湖》则胜在主角和配角两相宜。
然而,谈到选角是否恰当的问题,似乎又要回到形神之别来做判断。
也许,我还没有能力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只好期诸日后,寄望高明了。
我一向「重神轻形」,很看重气质、神韵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美,而非五官、体态等「有形」之美。人人趋之若鹜的所谓俊男美女,在我眼中,他们的吸引力往往比不上散发著某种独特气质的人。
本来呢,「美」之为物,就是一种很主观、很个人的看法,难以一概而论。即使是大部分人认为「美」的人和事,总会有极少数的人对那些人和事无动於衷。
只是没想到,看了新版《笑傲江湖》之后,竟然启发我思考形神之别的本质。
很多观众都说吕颂贤演「活」了令狐冲,都说他的洒脱不覊、率性随意,跟原著里的令狐冲一模一样;彷佛读过金庸原著的电视观众,即使与令狐冲素未谋面,仍有某种共识,知道令狐冲的洒脱不覊、率性随意,可以透过某种长相的演员,以及他某些言谈举止来具体呈现的。
为甚麼会这样?气质不是属於比较抽象、难以言传的「神韵」吗?借用李安导演的名言,不是每个人心目中都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令狐冲吗?为何那麼多人众口一词,评定吕颂贤的令狐冲符合原著描写?
这就是引领我开始钻牛角尖的问题。
《笑傲江湖》原著是透过文字来塑造令狐冲的形象的。尽管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特定的含意,但要在大部分读者心目中建立一种毫无争议的具体形象,殊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可能的。
须知道,文字是连接抽象和具体之间的纽带,但这条纽带有多长或多短,未必有客观的标准,要视乎使用文字和接收讯息双方的思维能力。文字写得好,就表示内容易於理解;写得差,就是辞不达意、莫名其妙,这道理不难明白。修辞、剪裁、叙事角度等技巧,已属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范畴,与文字论述事理,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功能不可同日而语。
金庸的文字雅俗共赏,流畅生动,毋庸置疑,但始终没可能把抽象的东西完全变得具体起来。令狐冲性格上公认的「潇洒」、「率性」等概念,其实都是很抽象的东西,光靠辞典里的解释根本无法让人充分理解,读者往往要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才可能得出一个粗略的印象。例如《碧血剑》里袁承志营救焦公礼一段,就是因为他没见过真正疏狂潇洒的人,不知道金蛇郎君的「疏狂潇洒」到底是甚麼模样,所以装成金蛇郎君的使者时,非常笨拙,滑稽之至,恐怕连焦公礼也暗暗摇头。
由此可见,性格、气质等属於「神韵」范畴的东西,即使可以透过文字表达,仍有机会因应每个接收讯息者在认知和经验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效果和感觉。这也是为甚麼讨论改编自文学作品的戏剧演出时,观众往往就演员「是否神似」持有不同的意见。
吕颂贤演的令狐冲,在九十年代香港无线金庸改编剧开到荼薇、新版旧版孰优孰劣的争议声中,赢得好评如潮,经久不衰,实在非常难得。看网友支持他的热烈程度,足以媲美当年翁美玲演黄蓉、黄日华演郭靖,甚至秦煌演老顽童一样,让观众奉为一代典范。到底他有哪些过人之处?
先谈外在的「形」。原著里的令狐冲「长方脸蛋、剑眉薄唇」(第五回〈治伤〉),吕颂贤最多只是符合长脸的要求,其实他脸型稍尖,并非方形脸;「剑眉薄唇」云云,更谈不上。尽管化妆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看戏里的造型,化妆师似乎没有在这方面著力太多。何况男子汉大丈夫,要涂上厚厚的油彩来修饰唇线,似乎也说不过去。
既然外形不太符合,那麼神韵呢?
我必须承认自己也同意其他观众说的,吕颂贤果然名不虚传,比周润发更符合我心目中的令狐冲。但若是寻根问柢,到底他的演绎怎麼个像法,比周润发优胜在甚麼地方,连我这样喜欢说三道四的老观众也无法有条不紊地说出个所以然来。不是很奇怪吗?
说到底,这只是一种最直接、最原始的感觉,好像捕捉了一些甚麼,但却看不见、抓不住,只有心神领会。
谈到形神之别,还想补记一笔关於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金庸剧的改编手法。这里也是我思考形神之别的另一个方向。
八十年代是无线金庸改编剧的黄金时代,《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鹿鼎记》可算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像我这样喝香港电视奶水长大的观众,自然对那时的电视剧有一份很深厚的感情。即使情节给改得乱七八糟,仍然瑕不掩瑜,甚至觉得金庸改编剧,以至所有武侠剧,理应如此,没有其他更好的演绎方法。
到了九十年代无线重拍金庸改编剧时(同样是以《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三部人物众多、最为人熟悉的金庸小说为主),情节方面比八十年代的旧版更忠於原著,编剧自行创作或补充原著不足的场面明显减少,但吸引力居然骤减,令我迷糊了好一阵子。
大概而言,九十年代的改编剧,虽云忠於原著,但拍下来就像一篇篇流水帐,缺乏了引人入胜的起伏跌宕,令人觉得徒具金庸小说之形,少了原著令人爱不释手的吸引力。八十年代的旧版虽然有不少瞎吹乱掰的情节,却往往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实在莫名其妙。
我承认「先入为主」的意识在作祟,而且「恋旧情意结」非常严重。不过,平心而论,九十年代的版本拍得不差,选角也不会比八十年代的版本逊色太多。例如新版《神雕》的选角,与旧版可算各擅胜场,势均力敌;而新版《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整体而言比旧版更胜一筹,尤其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的主角选得很恰当,但配角较弱;而《笑傲江湖》则胜在主角和配角两相宜。
然而,谈到选角是否恰当的问题,似乎又要回到形神之别来做判断。
也许,我还没有能力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只好期诸日后,寄望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