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基督教起源不同,儒教源于术士。
《说文》:“儒,术士之称。”《礼记》“乡饮酒义”注:“术,犹艺也。”《列子》“周穆王篇”:“鲁之君子多术艺。”术士犹谓艺士。由其娴习六艺。……(六艺)殆为当时贵族子弟几种必修之学科也。其擅习此种艺能以友教贵胄间者,则称“艺士”,或“术士”,或“儒”,即后来儒家之来源也。艺士不仅可以任友教,知书、数可为冢宰,知礼、乐可为小相,习射、御可为将士,亦士人进身之途辙。3
“儒”起源于艺士,艺士地位非是受压迫者,也不是统治者,而是以“艺能以友教贵胄间者”。艺士这一友之地位,就决定了他与王权的合作性,只有通过合作其才能以其艺能为进身之途辙。
儒的这一起源就决定了儒教从其源头上而言就与王权有着一定的合作性。如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此言体现了儒教在其精神实质上是要与王权结合建立一种以仁为精神的王国,这种合作是和柏拉图哲学王的思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皆是从非压迫者的地位出发建立的一种政治理想国。其后汉代政治体制无疑就是儒教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但从孔子起,孔子意义下的儒虽未改变与王权的合作性质,但却与术士儒有着本质不同。这种不同也正孔子所谓的君子儒与小人儒之别。
所谓君子儒,虽欲进身,但非为进身而进身,进身之前提是以实现仁义礼智信为其理想,施仁政于天下,大行王道。若不能行王道理想,则邦有道则进,邦无道则藏,正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此是孔子意义的君子之儒。
所谓小人儒,仅把艺能作为进身之途辙也。为进身进身,非以仁义礼智信为其理想、为其进身之前提。
故孔子告诫弟子: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从总的精神来言,儒教与王权之关系非如基督教与王权之关系。儒教与王权之关系,多是一种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儒教的仁义礼智信要通过与王权的结合来实现。而基督教与王权之关系,乃是一种分庭抗礼的关系,是彼此相互独立的关系。宗教律法和世俗律法之间有着一条明确的界限,但王权从精神与道德上要受到教权的批判、要受到教权的约束。基督教精神的力量要高于世俗王权的力量,基督教多从道德的角度对世俗王权进行批判。
从儒教的历史来看,正统儒教与王权是合作批判的关系,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王权解决自身的不足,完善王权的统治,从而实现儒家行仁义于天下的王道思想。
儒教对王权之批判,非如基督教对王权之批判。基督教对王权之批判纯粹是一种精神力量高于王权力量式的批判。尽管儒教对中国的政治影响非常大,对王权也有过许多批判,但在性质上儒教是与王权合作的,故王权力量往往将儒教作为一种统治之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常有之事实。
“汉武帝即位后儒家被统治者看中的,不是它的‘学’,而是它的‘术’,继法术、黄老之术后的第三种‘安宁之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