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谈论姓氏时,常常爱用俗语“张王李赵遍地刘”来概括前5大姓,因此有“天下第一张”或“天下无处不姓张”之说。常州现有张姓人口12.0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93%,排列第2位,平均每18人中有一位张姓。目前全国有张姓人口8500万,约占当代人口的71%,位列第3。
张姓起源有三:主源出自姬姓,古籍中有“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就是说,挥发明了弓箭,后任监官,专司弓箭制造的“弓正”。张,象形弓满之状,得姓已有5000年历史;其二为春秋时晋国解张的后人,以先人之名为姓;其三出自外族汉化姓张或赐姓张。张氏历史久远,繁衍昌盛,支脉众多。源出郡望多达43处,最著名者为清河郡张氏、范阳郡张氏、太原郡张氏。江南吴郡张氏,源于汉张良六世孙,吴郡太守张睦,也较为著名。
常州张氏源出多支。常州三杰之一张太雷的先祖,可远溯到唐代的滁州清流县人张训。训勇悍多胆略,战功卓著,人称“大口张”。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张训从杨行密自合肥起兵,攻取扬州后直取常州,以功授常州刺史,后擢升司徒,入籍常州,并俸其父张约及家人迁居常州。张约为迁常一世祖。《毗陵张氏宗谱》24卷1947年世恩堂藏版他的孙子张偃必是南唐著名诗人,初任句容尉,后进中书舍人,随南唐后主李煜归宋,受宋太祖器重,任户部郎中,清廉节俭,亲友穷困者至,食以糁饭、菜羹,人称菜羹张家。他与南唐后主李煜感情甚深,后主被赐死葬江宁候山,每至寒食节必亲拜后主墓,哭甚哀,分俸以赡养南唐李氏子孙之穷困者,有诗文集传世。张偃必之孙张举,宋代治平四年(1067)进士,著名学者,绝于仕途,闭门读书40年,手校万卷。苏轼、胡宗愈等大臣皆推荐,诏为秘书,亦不仕。后赐第城内天井里,卒后谥“正素先生”,德行闻名于乡里,郡守在此建正素坊,今第二人民医院前正素巷地名即源于此。传到第二十一世张圣经,时在清乾隆年间,张氏分为二派,圣经公支称为“天井里圣经公分支”,太雷是圣经的六世孙。其五世祖张悦、张怡“兄弟让产”,仁让之风声闻全城(其仁让之地即今之西下塘3号仁让堂)。此支张氏分居常州城乡有局前支、普济桥支、观庄支、清水塘支、厚余支等30多处。
张姓起源有三:主源出自姬姓,古籍中有“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就是说,挥发明了弓箭,后任监官,专司弓箭制造的“弓正”。张,象形弓满之状,得姓已有5000年历史;其二为春秋时晋国解张的后人,以先人之名为姓;其三出自外族汉化姓张或赐姓张。张氏历史久远,繁衍昌盛,支脉众多。源出郡望多达43处,最著名者为清河郡张氏、范阳郡张氏、太原郡张氏。江南吴郡张氏,源于汉张良六世孙,吴郡太守张睦,也较为著名。
常州张氏源出多支。常州三杰之一张太雷的先祖,可远溯到唐代的滁州清流县人张训。训勇悍多胆略,战功卓著,人称“大口张”。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张训从杨行密自合肥起兵,攻取扬州后直取常州,以功授常州刺史,后擢升司徒,入籍常州,并俸其父张约及家人迁居常州。张约为迁常一世祖。《毗陵张氏宗谱》24卷1947年世恩堂藏版他的孙子张偃必是南唐著名诗人,初任句容尉,后进中书舍人,随南唐后主李煜归宋,受宋太祖器重,任户部郎中,清廉节俭,亲友穷困者至,食以糁饭、菜羹,人称菜羹张家。他与南唐后主李煜感情甚深,后主被赐死葬江宁候山,每至寒食节必亲拜后主墓,哭甚哀,分俸以赡养南唐李氏子孙之穷困者,有诗文集传世。张偃必之孙张举,宋代治平四年(1067)进士,著名学者,绝于仕途,闭门读书40年,手校万卷。苏轼、胡宗愈等大臣皆推荐,诏为秘书,亦不仕。后赐第城内天井里,卒后谥“正素先生”,德行闻名于乡里,郡守在此建正素坊,今第二人民医院前正素巷地名即源于此。传到第二十一世张圣经,时在清乾隆年间,张氏分为二派,圣经公支称为“天井里圣经公分支”,太雷是圣经的六世孙。其五世祖张悦、张怡“兄弟让产”,仁让之风声闻全城(其仁让之地即今之西下塘3号仁让堂)。此支张氏分居常州城乡有局前支、普济桥支、观庄支、清水塘支、厚余支等30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