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拔灯民俗在南安市英都镇代代传承,至今已历700多年,游灯队伍的灯笼用大绳拉拴,为首者肩负大绳弓身拉动队伍前行,生动地再现了几百年前英溪纤夫逆水行舟的壮观场面。拔拔灯活动已成为当地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福盛典。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英都镇都会举办“拔拔灯”游春闹灯活动。百米长绳上悬挂起上百个红灯笼,每条“灯龙”称为一阵,每阵由一强壮的男子肩负绳索作拉纤状,弓身前行,紧跟其身后的是男女老少扶灯绳“护灯”,缓慢前行。今年共有24阵参加“拔拔灯”活动,舞龙舞狮、拍胸舞、花鼓队、大鼓吹等闽南民俗表演也纷纷上场,异彩纷呈,随着“灯龙”穿梭于村落之间,所经之处,家家户户欢欣鼓舞,燃放烟花“迎灯”。
“英都拔拔灯”是全国九大灯会之一,据了解,英都自古为南安富庶之乡,素有“金英”之称。境内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来往航运只能用驳船运输,至逆水行舟时则需船夫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之中,以祈盼河运平安,年丰丁旺。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都“拔拔灯”这一活动既成为群众闹新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民俗游乐活动,也成为沟通乡情、加强联谊的桥梁,颇受群众欢迎。
据悉,“拔拔灯”民俗活动于2008年6月份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英都镇都会举办“拔拔灯”游春闹灯活动。百米长绳上悬挂起上百个红灯笼,每条“灯龙”称为一阵,每阵由一强壮的男子肩负绳索作拉纤状,弓身前行,紧跟其身后的是男女老少扶灯绳“护灯”,缓慢前行。今年共有24阵参加“拔拔灯”活动,舞龙舞狮、拍胸舞、花鼓队、大鼓吹等闽南民俗表演也纷纷上场,异彩纷呈,随着“灯龙”穿梭于村落之间,所经之处,家家户户欢欣鼓舞,燃放烟花“迎灯”。
“英都拔拔灯”是全国九大灯会之一,据了解,英都自古为南安富庶之乡,素有“金英”之称。境内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来往航运只能用驳船运输,至逆水行舟时则需船夫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之中,以祈盼河运平安,年丰丁旺。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都“拔拔灯”这一活动既成为群众闹新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民俗游乐活动,也成为沟通乡情、加强联谊的桥梁,颇受群众欢迎。
据悉,“拔拔灯”民俗活动于2008年6月份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