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汉服吧 关注:251贴子:1,359

【风俗礼仪】【资料】红妆: 古典的女性生活习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美芳工笔仕女画作品镇楼~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4-03-17 22:21回复
    作者: 吴凌云
    出版时间: 2005年10月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图书简介:
    女性和女性的日常生活表现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女性柔美的的形象,温婉的内心、丰富的情感,对于社会生活形态的影响格外明显。但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时代特征的不同,我们对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关于女性的一些习俗、器物和日常生活的内容、由来与涵义已经知之甚少,对于这些习俗和物件在当时社会文化时空里所传达的情感意义也了解不多了。...
    目录:
    ●发饰:云鬓花颜金步摇
    ●簪、钗
    ●梳栉
    ●步摇
    ●花冠
    ●情丝:善藏青丝,早结白头
    ●结发:百年结发誓同心
    ●画眉:眉黛不须张敞画
    ●胭脂:胭脂泪,留人醉
    ●耳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手镯: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发钗: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角枕: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书怀:不舍心怀,情用牢结
    ●锦书:寒到君边衣到无
    ●锦思花情,敢被爨烟熏尽
    ●书法:婉然芳树,穆若清风
    ●后记


    2楼2014-03-17 22:21
    回复
      2025-05-24 05:25:19
      广告
      ●步摇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从华清池出浴时,“云鬓花颜金步摇”,潮湿蓬松的云鬓插上金步摇后的娇娜花容。步摇又称珠滴,因其随行步摇曳生姿而得名。步摇在走动时的花枝乱颤,更显出女子身材的婀娜多姿。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北宋陈祥道《礼书》说:“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以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合用,簪于发上。南朝梁范靖的妻子沈满愿做过一首《咏步摇花》诗,说出了女性自身对戴步摇的感受,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间:
      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
      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
      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


      7楼2014-03-17 22:23
      回复
        ●花冠
        云鬓半垂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唐·白居易《长恨歌》)
        花冠是一种用花朵串成冠状的头饰,始见于唐代。初以纸、绢、通草等为材料制成,被称为宫花,后来也簪戴真花。至宋代,插戴花冠习俗尤为流行,且不限于妇女,男子亦爱戴饰。传世的麦积山五代壁画、宋人《宫乐图》、《女孝经图》及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等绘画中都有当时女性戴花冠的情状。唐张说《苏摩遮五首》之二:“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唐张《朝野佥载》卷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南宋杨万里《德寿宫庆寿口号》诗云:“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花冠上的饰物不仅限于花,渐渐也出现了各种不同饰物,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上元夜“妇人皆戴珠翠、闹娥、玉梅、雪柳”。“闹娥”是用彩帛剪成花或蛱蝶、虫的形状,“玉梅”是以白绢做成的梅花,“雪柳”是以绢花装簇的花枝,这些都是组成花冠的饰物。一直到清初,花冠还在女性的发顶熠熠生辉。


        8楼2014-03-17 22:39
        回复
          ●情丝:善藏青丝,早结白头
          宿夕不梳头,丝发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
          在这首晋人乐府里,爱意随着丝丝秀发荡漾。在中国古代,作为爱情的象征,再没有比头发更能见证两个人曾经有过的恩爱。头发作为人体生命物质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有一个上古时代的传说:巴人首领廪君率船队顺清江西征,在盐池与美丽的盐水女神相爱,廪君把自己的一绺头发送给女神说:“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但廪君不愿停止西征的步伐,女神恋恋不舍化做飞虫,设置雾障,拦住廪君的去路,企图挽留他。廪君在阳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时脖颈上还缠绕着他送的头发。即便是在神话里,女性也是如此的痴情与决绝,令人叹息。古人笔记中更常见到的是女子以秀发当做信物赠与心仪的男子,这别样的旖旎深情表达着她们“善藏青丝,早结白头”的期愿。
          唐代贞元年间,福建泉州才子欧阳詹在太原旅行时与一个歌妓相爱,返京之际欧阳詹与歌妓约定回归时娶她,两人泣泪而别。欧阳詹是一个很重感情的男子,他的传世诗《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表达了离别后无限的惆怅:
          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去意既未甘,居情谅多辛。
          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
          一屦不出门,一车无停轮。
          流萍与系瓠,早晚期相亲。
          后来欧阳詹在京城长安国子监担任普通教职。客居他乡,为稻粱谋的惨淡窘况使他未能如期回太原践约,而苦盼他的太原歌妓此时已是忧思成疾,她自知馀日不多,就在死前勉力剪下自己的发髻装入匣中,并附遗恨诗一首寄给欧阳詹: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欲识旧时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
          欧阳詹接到信及头发伤恸至极,睹物思人,十天以后,不饮不食而殁。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人生注定是一段荆棘漫生的逆旅,芸芸众生错身而过的何止千万,千万人中只与一人两手情牵,原以为只要结发便会相守到白头,偏偏无常的劫波会紧随而至,枉费了人世间多少痴儿女的痴痴缠绵。后人感慨这一段生死绝恋,祈愿二人在人世的彼端有一个幸福的聚首:
          短生虽别离,长夜无阻难。
          双魂终会合,两剑遂蜿蜒。
          (唐·孟简《咏欧阳行周事》)


          9楼2014-03-17 22:39
          回复
            近代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清末状元、民初实业家张謇和苏绣艺术大师沈寿心心相印的情感纠葛,其中也有一段关于头发的情缘。
            沈寿原名沈雪君,江苏苏州人。她自幼学习绣艺,始创“画绣”,后又吸收西洋油画的原理,使我国传统的刺绣工艺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915年,她的画绣《耶稣像》曾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被国外人士惊叹为“用针尖画出来的素描”。这样一个有才情的女子,婚姻却很不幸,在丈夫连娶两妾后,夫妻间的感情也告终止,但二人始终还算是“相敬如宾”。
            1914年,一直致力于实业救国的张謇把沈寿请到他创立的“南通女工传习所”任教,培养苏绣人才。为了把沈寿精湛的刺绣技艺发扬光大,张謇动员沈寿写一部关于刺绣技法的书,并亲自记录整理,在这部《雪绣谱》编写期间,两人渐渐心意相通,张謇在给沈寿的诗中用“比翼鸟”、“比目鱼”和“鸳鸯”这些词汇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而沈寿一个弱女子,面对世俗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却只能“发乎情止于礼”,她既遗憾又无奈地写下一首《垂柳》来回应张謇的热情:
            垂柳生柔荑,高高复低低。
            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
            而张謇依然很执着,沈寿卧床养病时,他常写信来问候。病中的沈寿决定用自己的发绣来回报张謇,因为她当时正住在张謇的一所叫“谦亭”的别院里,于是她剪下自己的一缕缕青丝,按照张謇书法的笔意,精心绣出了“谦亭”二字送给张謇。她终于用中国女子最古老也是最深厚的方式,表达出了内心深处含蓄而深沉的情意。
            《雪绣谱》是沈寿殚精竭虑的心血,她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丝气力。在沈寿故去后,张謇按照沈寿的遗愿把她安葬在能望见长江和苏南土地的马鞍山南麓,并亲笔题写墓门石额: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而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张謇离群索居,闭门谢客,朝夕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里,他连写下四十八首《忆昔诗》,其中有一首最让人感慨:
            感遇深情不可缄,自梳青发手掺掺。
            绣成一对谦亭字,留证雌雄宝剑看。


            11楼2014-03-17 22:41
            回复
              ●结发:百年结发誓同心
              古时初婚的夫妇,在新婚之夜饮交杯酒前会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结发夫妻”的典故即由此而来。唐代女子晁采拟《子夜歌十八首》寄赠她的心上人文茂,开篇就是: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晁采剪下自己的一缕青丝,再把文茂送给她的一束头发合在一起编成一只同心结。此时的晁采与文茂尚是一对秘密的恋人,私下“结发”则意味着私定终身,为了两人的浓情百年长在,晁采可谓用心良苦。
              汉代葬俗,妻子不幸早殇,丈夫会把婚礼时用的梳子掰成两半,自己留下一半,另一半放到妻子的棺木中随葬,表示今生今世不忘发妻。虽是仪式,却透着古人的情深义长。相传苏武出使匈奴,临行时作诗与妻子道别: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谁料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再归来两鬓已霜。
              唐代安史之乱中,诗人杜甫身陷叛军占领下的长安,时时牵挂远在州的妻儿。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反衬出杜甫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他从小儿女未解月华同照两地的联想,确信妻子望月既久,以至风露中鬓湿臂寒,结尾处盼望有一天能够和妻子再聚首时,对月同诉相思之苦。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交融,清丽深婉,同时在空间的跨越下,隐藏着对妻子细腻的情感体会,也让读者领会到云鬟在表现情感上的意义。
              《新唐书·列女传》里,贾直言获罪被免官,并流放岭南,直言临行与年轻的妻子董氏告别,他说此去生死难卜,让妻子改嫁。董氏听后当时没有回答,回房间以绳束发,让直言署字封识,然后才对丈夫说:“非君不解,毕死不开。”二十二年后,贾直言终于还乡,董氏头发上封识依然。直言为她解开,董氏这才能洗发,洗的时候,所有的头发都脱落了。这一场二十馀年矢志不渝的等待,该是蕴藏了多么深厚的情感。
              元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载:元初重臣平章阔阔歹和他的侧室高丽氏感情很深。平章死后,正室的儿子拜马朵儿赤,要把高丽氏收房,这是当时游牧民族的旧俗。高丽氏立誓不从。拜马朵儿赤给丞相伯颜送礼后,得到了命高丽氏嫁给他的圣旨。高丽氏仍然不从,当天夜里翻墙逃走,到一座庵里剔发当了尼姑。伯颜得知后大怒,派人把她抓回来,严刑拷打。都事帖木儿不花求情道:“谁无妻子,安能坐守至死,得有如此守节者,莫大之幸,而反坐以罪?”受尽凌辱的高丽氏终得以“剔发出家以答君心”。宁愿抛却锦衣玉食的生活,而选择剔发,与枯灯长夜为伴,还是因为一个“情”字吧!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宋·苏轼《江城子·记梦》)


              13楼2014-03-17 22:42
              回复
                这首《江城子·记梦》是苏东坡在一次梦里与亡妻王弗相会,梦醒后怀念夫妻往昔恩爱时光而写。梦中正梳妆的王弗,仿佛柔声地问夫君画眉深浅入时无?青丝依旧如昔?然而相对无言落泪,阴阳两隔,恩爱夫妻终未实现结发时的誓言,白头与共。
                北宋梅尧臣和发妻谢氏伉俪情深,谢氏不幸病逝,梅尧臣觉得自己的心也从此随谢氏去。长夜寂寥,孤雁哀鸣,让梅尧臣悲不能寐,于是提笔写道: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悼亡妻》)
                清代纳兰性德的妻子想必也是一头美发,因为他那么多次借亡妻的头发寄情:
                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菩萨蛮》)
                曾记鬓边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
                (《临江仙》)
                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当时七夕记深盟。
                (《浣溪沙》)
                人生苦短,情缘永世。可谁怜这恩爱空掷、相思成灰?柔情似水又心如磐石的结发妻子,还活在诗人清泪满襟的记忆里。
                北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中写杨贵妃第二次被唐明皇逐出宫后,对传话的太监说:“妾罪合万死,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惟发肤是父母所生。今当即死,无以谢上。”说完铰下一绺头发让太监转交给唐明皇。唐明皇见了青丝以后悲恸不已,结局自然是和好如初。可惜马嵬坡下六军不发,帝王的爱在江山面前最终还是苍白了,任天下兴亡的重责担当在一个女子身上,“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沧然离去的时候,青丝依然如诗。电视连续剧《唐明皇》的最后一个镜头:雷雨交加之中,她的三郎坐在破龙椅上,从怀里拿出她多年前相赠的发绺,先是泪眼相看,而后贴在胸口上号啕泣绝,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终相见了。
                杨贵妃死得固然凄惨,但她毕竟生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死后又让唐玄宗长久地追思与怀念,与历代后宫成千上万青丝熬成白发也未见帝王一面的女子相比,她还是幸运的。年老色衰的卫子夫在巫蛊之案中含冤自尽,汉武帝何曾记取初见她时的秀发如云?失宠的甄后被赐死时,魏文帝又何曾怜惜过她曾经有过的灵蛇美鬓?
                白居易在《李夫人》里曾写道:“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无论她们曾经多么受到宠爱,一旦“青丝发落丛鬓疏,红玉肤销系裙慢”,几乎没人能躲过被遗忘的宿命。而这种命运还不是深宫内最凄惨的。明代宫女郭爱入宫仅二十天就被下令为明宣宗殉葬,死前写给父母《绝命辞》以示诀别: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者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黑发人就这样与白发人泣血诀别,至今读来还心中惨然。
                历代帝王为了一己之私欲,广蓄美女,幽闭后宫,不见天日的高墙深院,不知白白葬送了多少女子的青春、幸福乃至生命。不如生在普通人家,在一饭一蔬、一朝一夕的平凡里,在上有父母在堂、下有儿女绕膝的琐碎幸福里,一天一天,年华老去,任青丝变为华发,也是一场美丽的人生。


                14楼2014-03-17 22:43
                回复
                  2025-05-24 05:19:19
                  广告
                  ●画眉:眉黛不须张敞画
                  古代女性很注重修饰眉毛的样式和色彩,以衬托出眉下一双秋水般的明眸。屈原《楚辞·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眉,美目只”之句,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妆饰,傅著脂粉,面白如玉,黛画眉鬓,黑而光净。”可见早在战国时代,爱美的女性就开始用黛黑画眉了。
                  早期,女性画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种名石黛的青黑色矿石,加入麝香等香料制成。旧题唐颜师古写的《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的宠妃吴绛仙善画长蛾眉,她和其他宫妃所用的螺子黛出自波斯,每颗价值十金。
                  后来征赋不足,其他宫妃都给铜黛,惟有绛仙一人“得赐螺子黛不绝”。隋炀帝还喜欢看吴绛仙画眉,每“倚帘顾之,移时不去”地痴看。宋朝时流行西域传入的翠绿色的青雀头黛,晏几道《六幺令》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这里指画眉色为翠绿。到了清代及民国年间,女子画眉又回复到崇尚青黑。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说,三国“曹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但这里的蛾眉外形却不是通常说的样式,其形广短,色淡微,为当时女性所崇尚。
                  蛾眉甚至被赋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离骚》写“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即以蛾眉指出众的美女。唐高适《塞下曲》云:“荡子从军事征战, 蛾眉蝉娟守空闺。” 蛾眉指代战士的妻子。
                  古时蛾与娥通解,南唐后主李煜失国后曾写“垂泪对宫娥”,与在位时欣赏女性眉之美丽而作的《长相思》“淡淡衫儿薄薄罗,轻双螺蛾”相比,已是全然两种心情了。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5楼2014-03-17 22:44
                  回复
                    ●赠镜:明镜之鉴,当待君还
                    东汉时甘肃人秦嘉与徐淑夫妻十分恩爱,后来徐淑在娘家养病,秦嘉接王命赴职京师洛阳,临行仓促,竟未能与妻子当面话别。秦嘉惆怅地写下《赠妇诗》以别妻: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
                    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诗中将夫妇之情娓娓道来,于淡淡然中见无限深情。徐淑接信后不由得叹息:“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古时交通不便,人重惜别,何况家乡与洛阳相去遥远,夫妻只好鱼雁传书倾诉离情。
                    秦嘉辗转托人送给徐淑一面镜子和其他礼物,他附信写道:
                    车还空反,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有恨(怅)然。间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彩,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并宝钗一双,好香四种,素琴一张,常所自弹也。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娱耳。
                    徐淑回信:
                    既惠音令,兼赐诸物,厚顾殷勤,出于非望。镜有文彩之丽,钗有殊异之观,芳香既珍,素琴益好,惠异物于鄙陋,割所珍以相赐,非丰恩之厚,孰肯若斯。览镜执钗,情想仿佛,操琴咏诗,思心成结。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镜鉴形,此言过矣,未获我心也。昔诗人有飞蓬之感,班婕妤有谁荣之叹,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奉光仪,则宝钗不列也;未侍帷帐,则芳香不发也。
                    千里关山,相聚无缘,一枚镜子寄托了两个人的相思与期盼,是往日的恩爱,是今日的顾恋,是他日的永好。然而,愈有以前的情缘,愈是以后让人叹喟的劫难。秦嘉不幸病死在洛阳,生离终成死别,守望的人再也等不来归人!任那镜子布满灰尘,此生再不忍擦拭。斯人已逝,对镜何由?
                    情到深处,爱已无言,徒留离恨万千:“明镜之鉴,当待君还。”


                    20楼2014-03-17 22:47
                    回复
                      愁镜:镜里看影愁更愁
                      唐代开始,铜镜的造型逐渐不拘于圆形,出现了菱花铜镜。其边缘为八朵花瓣相间,背面铸有花枝禽鸟等小景。人们常以“菱花”代指铜镜,李白曾在《代美人愁镜》诗中写道:
                      时将红袖拂明月,为惜普照之馀晖。
                      影中金鹊飞不灭,台下青鸾思独绝。
                      藁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来无年。
                      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
                      诗中李白用女性的口吻,借美人芳草的比喻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却也真切地写出了一个伤心欲绝的女子对镜时的心若死水,那种无法言喻的悲怆和绝望。而身为女子的张窈窕的《赠所思》却是在问诘中,更希望所思之人能给她一个答案:
                      与君咫尺长离别,遣妾容华为谁说。
                      夕望层城眼欲穿,晓临明镜肠堪绝。
                      不知她所思之人能够给她一个什么答案。写诗的女子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内心一定是十分焦灼与恐慌了,而落于纸上,却依然可见对对方的温柔体恤。
                      无独有偶,唐代濠梁文人南楚材离家旅行至河南颍州,地方长官喜欢他的才华,想把女儿许配给他。楚材颇为动心,派仆人回家乡取琴书等物,对妻子薛媛托言访友,不言返家。多才的薛媛,善作画,妙属文,猜到丈夫的心意,对着镜子画了自己的肖像,再题诗《写真寄外》,一并寄给丈夫: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诗以寥寥数语而让人感动,楚材见诗后心生愧意,回归故里,与薛媛终老。倏忽间千年已过,薛媛寄夫的诗依然催人眼湿,花开花落自有时,昔日佳人已逝,而那份委婉曲折、铭心刻骨的思念是如此缠绵于心尖,凝聚于笔端,纵是千年的流光也会因此停住。
                      当年收到这信的人,他的心,可曾痛?一时?还是一世?


                      21楼2014-03-17 22:47
                      回复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惟丧否……子佩白玉而玄组授,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授,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授,世子佩瑜玉而綦组授,士佩玫玉而组授。”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把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魏晋以后,男子佩戴杂佩的渐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而女子很长时间里依然佩戴杂佩,通常系在衣带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之一。环佩在样式和佩戴方式上是不断变化的,清代学者叶梦珠《阅世编·内装》解释说:“环佩,以金丝结成花珠,间以珠玉、宝石、钟铃,贯串成列,施于当胸。便用则在宫装之下,命服则在霞帔之间,俗名坠胸,与耳上金环,向惟礼服用之,于今亦然。” 可知清代女性的环佩已经从古时只系于衣带的腰饰,而转为坠于胸间的项饰了。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都是取意玉佩的美型与美质,来表达对爱情的誓言,并作为信物慎重相赠。汉代刘向《列仙传》中有一个江妃二女与战国人郑交甫在汉水相遇并赠与玉佩的神话:“江滨二女者,不知何许人,步游江滨,逢郑交甫,挑之,不知神人也。女遂解与之。交甫悦,乃受而去。数十步,空怀无,女亦不见。” 仙女的玉佩怎么能轻易地赠与凡人呢?男女互赠玉佩是结爱之意,显然这里仙女先赠之而后取之,含蓄礼貌地拒绝了郑交甫的求爱。曹植在《洛神赋》里写他与美丽的洛水女神相遇也是用玉佩来定情:“余情悦其淑美兮,心震荡而不怡。无良媒以结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美玉缀罗缨”是指在玉佩上穿以缨穗来装饰,清闻人《古诗笺》中把此句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在腰间的彩色丝带,《诗经》里“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边叮嘱女儿些私语,一边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结缡”,后来就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若是一个未婚的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自然是心底爱意的含蓄流露,比如林妹妹就曾给宝哥哥的通灵宝玉穿过缨穗。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茎台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月如襟。
                        (唐·杜牧《沈下贤》)
                        杜牧的这首诗仿佛是在澄净无尘的月夜,依稀看到衣香鬓影,水袖飘袂,寂静中隐约“叮咚”一响,是环佩叮当的馀韵袅袅?还是一颗饱噙了许久的清泪终于滴落水面的回音?这一刻,眼波流转,年华老去,诗人在月光下对水的惆怅穿越了千年的流光。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5楼2014-03-17 22:49
                        回复
                          古玉佩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6楼2014-03-17 22:50
                          回复
                            诉说自己的寒俭与家事的艰难,把这些怪在丈夫身上,可语气一转,眼看就要到归期了,你到底回不回来?可见嗔怨是假,思念是真。同时代的名妓徐月英曾作一首《叙怀诗》,表达她对如葛鸦儿一般寒门荆钗生活的热望,诗云:“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婚姻的局外人、欲归不得归的欢场女子,纵然是满头珠翠、锦衣华裙,又怎能释怀那没有真爱的孤寂?
                            元人柯丹邱所作《荆钗记》里,老员外钱流行欣赏书生王十朋的才华,想把女儿玉莲许配给他。十朋家境贫寒,苦于没有财礼下聘,只得送去一枚荆钗作为聘礼,玉莲和父亲也欣然接受,与十朋终成姻眷。后来王十朋进京赶考,得中状元,丞相万俟欲强招为婿,十朋拒绝,为此被谪贬出京,和玉莲也失去了联系。再往后又经过了一系列的磨难,这一对夫妻终于团圆,而玉莲头上所戴的一直是那枚荆钗。
                            《荆钗记》虽然是杜撰的,但剧情确有所本。历史上的王十朋是南宋名臣,曾高中状元,千古名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即出自他笔下。《宋史》中记载王十朋一生清廉勤政,他的发妻贾氏忍贫好施、品行高洁,与夫君常以清白互相勉励。贾氏半生和王十朋颠沛流离,后来不幸客死泉州任所,因路远无钱,将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两年才运回家乡。王十朋内疚地写道:“旅榇犹未还,儿女昼夜悲。”贾氏即使是戴了一辈子荆钗,她也是幸福的。
                            云髻坠,凤钗垂。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唐·韦庄《思帝乡》之一)


                            28楼2014-03-17 22:50
                            回复
                              2025-05-24 05:13:19
                              广告
                              钗对于女性而言不仅仅是扮美自己的饰物,更是古代女性情感的重要寄托。这首《思帝乡》就以钗传情,描写了一个女子相思中的缠绵悱恻,以至懒得整理头上的发饰,一任云髻、凤钗凌乱倾坠。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对钗一分为二,一支赠给对方,一支自己保存,待到他日重逢再合在一起,称为“分钗”。“分钗”渐渐成为爱侣分离的指代,如南朝梁陆罩《闺怨》写:“自怜断带日,偏恨分钗时。留步惜馀影,含意结愁眉。徒知今异昔,空使怨成思。欲以别离意,独向蘼芜悲。”白居易《长恨歌》中:“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辛弃疾《祝英台近》词“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以及纳兰性德词“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都是表述分钗所代表的离情。


                              29楼2014-03-17 22:50
                              回复